1)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生物学性状
1.
Effect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under two plant densities;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
Comparison o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fferent cutting multifoliate alfalfa individuals;
不同多叶型苜蓿单株扦插后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3.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on the canopy temperature of winter whea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施肥对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及其与生物学性状的关联
2) biological character
生物学性状
1.
Comparative study of biological characters between the primary and the immortalized epiphysis cartilage cell strain;
永生化骨骺软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2.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five Arboviruses;
五种虫媒病毒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3.
The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 of Yersinia pestis in microtus fuscus type;
青海田鼠型鼠疫耶尔森氏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3) Biological characters
生物学性状
1.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eedtimes on Gladiolus biological characters;
不同播期对唐菖蒲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ltitude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s and Quality of Maize Hybrids in Cool Highland Area;
高寒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对玉米杂交种生物学性状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3.
Ornamental sunflowers with red petals sowed in different seasons used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owth period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对观赏向日葵进行不同播期的种植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观赏向日葵的不同生育阶段和生物学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有较大的显著性差异;不同生育期和生物学性状组合间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春播植株主要表现在于全生育期与单株成花分枝数、花期与单株花数的相互关系上;夏播植株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期与单株分枝数、籽粒成熟期与单株花数的相互关系上;秋播植株主要表现在全生育期与成花分枝数和茎粗的相互关系上;冬播植株主要表现在全生育期和花期与单株花数,籽粒成熟期与成花分枝数的相互关系上。
4)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生物学性状
1.
Effect of dietary fishmeal amount on growth performance,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serum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 common carp Cypinus carpio;
日粮中鱼粉添加量对鲤鱼种生长、生物学性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
Analysi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nual variation in nutrient content in the corm of Lycoris radiatawas conducted.
对不同年份石蒜生物学性状差异性及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球体形成在生长的第2年到第3年内基本完成,球茎由扁圆形向球体形发展;(2)鲜物质积累主要在第2到第3年完成,干物质积累主要在第3年到第4年完成,各生物学性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第3年与第4年球高差异不显著,其他生物学性状在年份间差异显著;(3)石蒜中淀粉、蛋白质含量随着生长发育年份的增长而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年份的增长而降低,还原糖含量随着年份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
3.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cancer mechanism,propagation technique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teris semipinnata L.
综述了半边旗的生物学性状、化学成分及抗癌机理、繁殖技术和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同时对半边旗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5) Biological properties
生物学性状
1.
Grey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cultivated measurements on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Cross-Sudan grass;
农艺措施对杂交苏丹草生物学性状影响的灰色分析
2.
Comparison of biological properties betwee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mature vessel wall endothelial cells;
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性状比较
3.
In this paper,influences of different grafting patterns on surviving rates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cucumber seedlings were studied.
研究了不同嫁接方式对黄瓜嫁接苗成活率、生物学性状及其植株抗病性的影响。
补充资料:孙云铸—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
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
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
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
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
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
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
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