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外周神经源性疼痛
1)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外周神经源性疼痛
2)  neuropathic pain
神经源性疼痛
1.
Effects of neurotropin on neuropathic pain:a pilot systematic review;
神经妥乐平治疗神经源性疼痛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英文)
2.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ultrashort wave diathermy′s effect on nNOS and NMDAR expression in neuropathic pain;
超短波影响神经源性疼痛时nNOS和NMDA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
3.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we observed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peripheral nerve blockage by local anesthetics on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 (GAP-43) expression in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局麻药长时间阻滞外周神经对神经源性疼痛发生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GAP-43)在背根神经节内表达的影响。
3)  painful neuropathy
疼痛性周围神经病
1.
Besides in treating epilepsy, it has been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othe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cluding headache, painful neuropathy, movement disorders, and psychosis, etc.
本文对左乙拉西坦治疗头痛、疼痛性周围神经病、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等领域的研究做一综述。
4)  neuropathic pain
神经性疼痛
1.
Amitriptyline inhibits activation of astrocytes in spinal cord of rat with neuropathic pain
阿米替林抑制神经性疼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2.
As a result,PGB is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neuropathic pain.
普瑞巴林是新型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I型α2-δ亚基相结合,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有效控制神经性疼痛。
3.
Objective To observe machinery pain threshold and spinal dorsal horn c-fos expression in sciatic nerve injury rat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pplying HWAP-I epidural on regeneration nerve’s neuropathic pain.
目的通过观察硬膜外给予虎纹镇痛肽-Ⅰ对大鼠外周神经挤压模型机械痛阈与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虎纹镇痛肽-Ⅰ对再生神经神经性疼痛的影响。
5)  neuropathic pain model
神经源性疼痛模型
6)  neuropathic pain
神经病理性疼痛
1.
Animal models of neuropathic pain;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
2.
Effect of ondansetron on thermal pain threshold in rats with experimental neuropathic pain;
昂丹司琼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热痛阈的影响
3.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utual prodrugs for relieving neuropathic pain(Ⅱ);
神经病理性疼痛互联体前药的设计和合成(Ⅱ)
补充资料:周培源
周培源(1902~1993)

    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2年8月28日生于江苏宜兴,1993年11月24日卒于北京。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1928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和最高荣誉奖,并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回国并任清华大学教授。1936~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参加A.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37年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方面的研究。1943~1946年再次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等处进行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等科学研究。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组织部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理事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等职。曾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中国波兰友好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三、四届常委会委员、五至八届副主席。1980年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0年、1985年两次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主要从事物理学基础理论中最难的两个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培育几代科学人才、支持和指导师生科学研究、组织领导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推进国内外科学合作交流与多种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湍流的平均运动与脉动的两种运动方程推导出速度关联所满足的方程,从而奠定了现代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并运用迭代法联立求解上述两种运动方程的方法研究提出了求解湍流速度关联函数方程的简捷方法,这是从事湍流理论研究工作的重大进展;还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这项重要实验研究有可能统一人们对爱因斯坦引力论的认识并产生重大的影响。
   
   

图片

图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