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四川藏族人群
1)  Zang nationality population of Sichuan
四川藏族人群
2)  Tibetans in Sichuan
四川藏族
3)  Zang population
藏族人群
1.
Tong-de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had been identified by seroepidemiology as the high infection area of hepatitis B virus where the Zang population inhabit.
青海省同德地区藏族人群经1980年、1986年、2000年及2004年乙型肝炎(HBV)血清学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33·22%、23·84%、17·84%及16·95%。
4)  Hair Ornament of Tibetan Ethnic Group Living in Sichuan
四川藏族头饰艺术
5)  the Western Sichuan Tibetan Nationality
川西藏族
1.
Alai s Novels and the Culture of the Western Sichuan Tibetan Nationality;
阿来小说与川西藏族文化
6)  Sichuan tibetan region
四川藏区
1.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lo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tland of Sichuan tibetan region,and the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gives some advices for solution.
本文分析了四川藏区沼泽湿地植物区系的结构特点,剖析了湿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2.
It summarized the fun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ichuan tibetan region in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ositiv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efficiency was proposed.
本文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分析基础上,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四川藏区传统藏文化、传统生活与生产方式在当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3.
In Sichuan Tibetan region, natural condition is awfu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low, social division is not advanced, and culture is traditional.
四川藏区自然环境恶劣 ,经济落后 ,社会分工不发达 ,文化以传统为主。
补充资料:藏族医学
藏族医学

    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学、藏医。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与发展 藏医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蒙昧阶段、奠基阶段、争鸣阶段、繁荣阶段和新生阶段等几个演进过程。公元581年以前,青藏高原尚未形成统一的政权统治,医学也处于没有理论指导的朴素蒙昧时期。早期青藏高原居民信奉本教,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多是通过占卜和巫师实现的,他们相信魔怪、妖精、瘟疫、厉鬼等会给人带来疾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学会利用热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渣敷伤口,还知道了某些动、植物可以用来治病。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唐太宗以文成公主许配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这批医书后经整理,由汉族医生和藏族译师译成藏文,名《医学大典》(藏文名称《门杰亲莫》)。这是已知最早的藏文医著,已失传。当时除来自内地的医师外,松赞干布还请了来自印度和大食(阿拉伯帝国)的医师,他们分别把自己编著的医书《汉地杂病疗法》、《新酥油药方》、《主要文集补编》献给赞普,这些著作也被译为藏文。后来还合著了综合性医书《无畏的武器》(《米吉冲恰》)。松赞干布曾命令全藏医生都要学习这部书,影响很大。可惜已失传  。赞普弃隶缩赞时期,唐中宗又以金城公主许配赞普,金城公主同样随带大批医书和医生入藏,这些医方经整理后由汉族医僧摩诃衍和藏族译师毗卢遮那编成《月王药诊》(《曼杰达维给布》),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藏医古代文献。以后历代藏王相继邀请一些邻近国家和地区的名医到西藏传授医学知识。公元8世纪下半叶,西藏出现了杰出的医学家宇妥·宁玛元丹贡布,他广泛吸取《医学大典》、《月王药诊》等精华,还多次到内地和邻近国家学习,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经过数十年功夫,著成《四部医典》(一译《医方四续》、《据悉》)一书,成为藏医学的经典著作,它标志着藏医学已走向成熟,奠定了藏医学发展的基础。15世纪以后,藏医学形成了南北两个学派。北方学派以强巴·南杰扎桑为代表,他主要总结了北方高原地区多风寒的临床经验,对艾灸、放血、穿刺疗法有独到见解,善用温热药。南方学派则以舒卡·年姆尼多吉为代表,擅长使用清热解毒药,对南方河谷地区多见的温热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藏医南北派的产生除与地域等自然环境有关外,与对《四部医典》认识也有关,南派认为该书是西藏医学家的著作,北派则认为是佛祖的教诲。学派的争鸣促进了学术的发展。17世纪,五世达赖命令对藏医学进行一系列整理,具体由摄政王德西·桑吉嘉措负责。在桑吉嘉措主持下,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全面诠注发挥,完成《四部医典蓝琉璃》(《据悉本温  》)一书,这部著作比原著增加一倍以上,内容通俗易懂,成为《四部医典》的权威注本和学习藏医的必读课本。同时,桑吉嘉措还在南北学派所绘医药挂图基础上,根据《四部医典》内容,主持绘制了医药系列彩色挂图,共79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藏医学受到政府重视,改造和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的藏医院、藏医教育和研究机构。藏医文献《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蓝琉璃》等先后被整理出版,《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汉、藏英版)获中国图书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部医典》书影

《四部医典》书影


   
    基本理论与医疗实践   藏医学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论和临证体系,它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在生理解剖方面,藏医学的三因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隆、赤巴、培根等三大物质组成。隆即风,主呼吸;赤巴即火,主身体内的热能;培根即水和土,主体内的各种体液,这三因在人体之内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维持正常机能。如果三因不协调,就会发生疾病。藏医学还认为人体由七种物质构成,这七种物质是血、肉、脂肪、骨、骨髓、精液和饮食精微,它们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除此人体还有汗、尿、粪三种排泄物。人体三因、七种物质、三种排泄物等都有一定的量,在正常情况下相互协调、制约,一旦协调被破坏,必然会生病。在解剖方面,藏医学认为人体脏腑包括心、肝、脾、肺和肾等五脏和胃、肠、十二指肠、胆、膀胱和三木休(类似中医的“三焦”)等六腑,人体脉络有黑脉和白脉,黑脉约相当于静脉,白脉约相当于神经系统。藏医学对胚胎学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多相吻合,如认为人胚是由父精和母血结合发育而成,胎儿从母体吸收营养如同水库通过渠道(脐带)向庄稼(胎儿)灌溉一样。
   在诊断方面,藏医学在诊法上有问、望、脉三种方法。问诊与中、西医相似,所问范围包括疾病起因、发病时间、患病部位、症状、用药情况、饮食起居及家族史等等。望诊与中医相似,内容也很广泛。舌诊上,一般舌质红的属于隆型,舌苔黄垢属于赤巴型,舌苔白滑属于培根型。尿诊是藏医最具特色诊法之一,它包括观察尿的多少、颜色、泡沫、气味、沉淀物、漂浮物、蒸气逸出等情况,诊断疾病,判断预后。脉诊与中医学相似,藏医把切脉部位称为寸、甘、恰,各诊断部位与所属脏腑的关系也与中医学相近,可见藏医学与内地医学相互交流的密切关系。
   在治疗方面,藏医学在治疗方法上分为饮食、起居、药物、外治4个方面。一般小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起居的办法予以解决,而对于大病重病则必须以药物进行治疗。在饮食疗法上包括宜食和忌食哪些食物,藏医学都有严格规定。在药物疗法上,藏医学认为药物有六味(即甘酸苦辛咸涩)、八性(即轻重寒热锐钝润燥)、十七效(即寒热温凉稳动轻重润干燥稀钝锐细腻软),治疗时需根据疾病特性选择相应的药物。在外治疗法上,藏医有药水擦身、按摩、拔火罐、艾灸、放血、穿刺、冷热敷、药物重洗等多种方法。
   在药物方剂方面,《四部医典》记载的药物是以西藏当地出产的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为主。1840年帝玛·丹增彭措的《晶珠本草》(《协称》)搜集药物达2294种,集藏医本草学之大成,对后世影响很大。藏药中以矿物药和动物药居多,植物药相应较少。藏药剂型也有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等,但较少用汤剂,而多用丸剂,丸剂中有特有的酥油丸。藏药对疾病的治疗常有特殊疗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