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青年组
1)  the young group
青年组
1.
Method Make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s, treatment and recovery of the hydrothorax patients, especially the young group and the quinquagenarian group.
方法:对73例胸腔积液病例特别是青年组和中老年组的病因、治疗、转归进行分析。
2)  youth organizations
青年组织
1.
Since the Cold War,especially the later 1980s,the means adopted by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permeate ideology into youth and youth organizations have become diversified day by day.
冷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呈现"多管齐下"的态势。
3)  youth self-organization
青年自组织
1.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self-organization has made the information function of public sentiment prominent increasingly.
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发展使其舆情信息功能日益凸显。
4)  youth workers organization
青年工人组织
5)  Young Volunteers Association
青年志愿者组织
1.
An Exploration of the New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Young Volunteers Associations of the University ——On the Concep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ei-Feng Company”;
高等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新探——关于建立“雷锋公司”的构想
6)  Youth NGOs
青年民间组织
补充资料:国际青年组织
      若干国家的青年组织组成的国际团体。
  
  概况  国际青年组织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广泛传播,1907年在第二国际的引导和帮助下,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社会主义青年组织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国际。1939年底,由于战争使社会主义青年国际领导人之间联络困难,该国际宣告解散。1941年,在苏联的呼吁和影响下,以支持苏联人民、反对法西斯为宗旨的旅英国际青年理事会成立。1942年,该组织演变为世界青年理事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青年理事会成为国际青年组织的母体。在东西方阵营相互对立的格局下,一些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不同的国际青年组织相继建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国际学生联合会和世界青年大会。此外,在国际青年运动中还有社会党青年国际联盟(1946年重建)、国际自由激进青年联盟(1947年成立)、拥护联合国国际青年学生运动(1947年成立)、国际基督教民主青年联盟(1962年成立)等政治性国际青年组织,以及众多的文化性、社会福利性、专门学科、宗教性的国际青年组织。但这些组织的影响有限。
  
  世界青联和世青大会在50~60年代针锋相对、互相攻击,70年代后双方开始谨慎接触和有限合作。80年代以来,两组织间根本分歧虽未消除,但双方关系逐渐改善,双边合作也在加强。不同领域、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倾向的国际青年组织都更注重参与和务实。各组织间逐渐形成既各执己见,又平等共处、相互合作的局面。
  
  主要组织  当代国际青年组织主要有: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  简称世界青联。1945年11月,在伦敦召开了来自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63个国家的447名代表和167名观察员参加的世界青年代表大会,通过了建立世界青联的宣言。宣言称:在全世界范围内联合青年消灭法西斯,支持正义的和平事业。世界青联成立不久,东西方两大阵营便开始进入冷战时期,世界青联在苏联的影响下,采取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使组织中不同意识形态成员间的矛盾尖锐化。1946年,世界青联中的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社会党青年组织恢复了原来的社会主义青年国际,并更名为社会党青年国际联盟。1948~1949年间,西欧各国的自由党和保守党青年组织,北欧国家的激进党青年组织,欧美各国的基督教、天主教、犹太复国主义青年组织都相继退出或被开除出世界青联。此后,世界青联以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组织为骨干,其成员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共产党青年组织和受共产党影响的青年组织,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机构和左派青年组织。70~80年代,世界青联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在坚持"团结反帝"的立场下,强调和平、裁军、缓和,注意与左翼和中间状态的青年组织合作,成为国际青年运动中最有影响的组织。90年代初,世界青联在国际新局势下,表示愿意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但由于内部意见不一致,世界青联处于重新分化、组合的过程中。
  
  世界青联的宗旨是:为争取和平、安全、合作与社会进步而斗争,支持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种族隔离,以及为政治和社会解放而斗争。主要任务包括:团结反帝,反对军备竞赛,保卫和平,保护青年的就业和受教育权利;开展与其他国际青年组织和非青年组织机构的合作;与国际学生联合会合作。自1947年起,世界青联不定期举办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至1989年已举办13届。
  
  世界青联最高权力机构是4年1次的代表大会。1990年12月举行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选举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青年团的P.L.特拉迪任主席。总部设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至1989年世界青联有成员组织 109个。机关刊物是《世界青年》(双月刊)和《世界青联通讯》(月刊)。世界青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社会发展和人道事务中心享有咨询地位。
  
  中国青年组织是世界青联的创始者之一,积极参加过其各项活动,曾担任过副主席。1966年底,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停止了同它的联系。
  
  国际学生联合会  简称国际学联。1946年 8月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上成立。其政治倾向和组织机构与世界青联相同,历史发展也与世界青联相仿。在重大问题上它与世界青联步调一致,侧重于维护学生权益和围绕教育改革开展活动。国际学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学生组织。1989年有成员组织116个。1987年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选举J.斯卡拉(捷克斯洛伐克人)为主席。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主要刊物有《世界学生新闻》(月刊)、《书记处报告》(每年10期)、《民主化与教育改革》(季刊)。
  
  中国学联是国际学联的创始者之一,历任副主席,并在其总部派有常驻代表。1966年,中国学联常驻该组织代表回国。
  
  世界青年大会  简称世青大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冷战时期的产物。1949年 8月,退出世界青联和被世界青联开除的青年组织同北美的青年组织联合,在布鲁塞尔创建该组织。来自37个国家的 100名代表和观察员出席了成立大会。该组织成立初期具有浓厚的反共倾向,成为西方集团在国际青年运动中同世界青联相抗衡的工具。50~60年代,该组织注重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渗透,一度成为影响仅次于世界青联的国际青年组织。70~80年代,和平与缓和成为各国青年,尤其是西欧青年关注的问题,而世青大会只注意发展等问题,对裁军和地区性冲突等问题的政治立场不鲜明,故一些西欧右翼党派青年组织转而参加区域性青年组织开展的活动,世青大会在欧洲的影响开始下降。随后,由于世青大会主要成员──美国青年理事会被解散,世青大会的集团色彩进一步淡化,注重同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围绕人口、环境、教育和就业等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活动。世青大会在政党的青年组织中影响较小,但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青年机构仍有相当的影响。80年代末,国际局势的变化和环境、人口等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心,这使世青大会再度成为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组织。
  
  世青大会的宗旨是:以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为行动和服务工作的基础,增进国际青年间的了解和合作,促进各国青年间的思想交流。
  
  世青大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4年1次的成员组织代表大会。1988年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选举O.西蒙松(丹麦人)为主席。总部设在丹麦的哥本哈根。1989年世青大会有成员组织72个,还在50个国家中有合作组织。出版刊物有《世青大会消息》(月刊)和《新闻特辑》(月刊)。世青大会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和人道事务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中享有咨询地位。
  
  80年代以来,世青大会改变对华不友好的态度,并希望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发展关系。80年代末,中国青年组织与其开始接触,曾派代表参加其培训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