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uclear gene
核基因
1.
Protozoa may contain nuclear genes,mitochondrial genes,plasmid genes,RNA genes and so on.
原虫中可能包含核基因、线粒体基因、质粒基因、RNA基因等。
2.
)and nuclear gene(OPS1,Period,TPi,MPi,EF-1a,Wingless,et al.
综述16S rDNA、Cyt b、COⅠ、COⅡ、ND 5等线粒体基因和OPS1、Period、T p i、M p i、EF-1a、W ing less等核基因在蝶类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认为通过系统学的研究,可以明确蝴蝶各分类阶元之间的进化关系,确立一些有争议物种的分类地位以及进行相关物种的系统地理探讨。
3.
Application of nuclear gene c-mos in molecular phylogenetic studiesThe molecular markers to reconstruc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should meet some conditions.
1 核基因c-mos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 可用于重建系统发生关系的分子标记需满足一些条件。
2) Nuclear genes
核基因
1.
Among the nuclear genes, sequences of EF-1α are used most widely, and they are fit for studying the phylogenies at genus or higher levels; nuclear rDNAs are used less in aphids phylogeny analysis, LWO is a new marker developed in aphids, and both of them are applicable for higher-level taxa above family.
总结了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在半翅目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2.
Nuclear genes,have recently become more commonly used as genetic markers in avian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核基因作为一种新的遗传标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鸟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
3.
For the nuclear genes, sequences of 28S rRNA are mostly used to study the phylogenies from species to family level, ITS for species level and below, 18S rRNA gene for higher-level above family.
总结了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在膜翅目小蜂总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3) Core gene
核心基因
1.
Express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in hepatitis C virus core gene transfected cholangiocarcinoma cells;
核心基因转染胆管癌细胞中NF-κB的表达及意义(英文)
2.
In this study,we chose the core gene (C) of HCV genome as a target gene because it is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viral replication.
本课题选择HCV基因组中序列相对保守、且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基因(core gene,C)作为靶基因,针对该基因mRNA中四个潜在切割位点(第52、167、347、438位),在大肠杆菌RNase P催化亚基(M1 RNA)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四个特异性M1GS核酶。
4) eukaryotic gene
真核基因
1.
Study on lactating mammary gland as an efficient eukaryotic gene expression system;
泌乳乳腺作为真核基因的有效表达系统研究
2.
Establishment of the methods for searching eukaryotic gene cis-regulatory modules;
初步建立真核基因调控元件模块的搜索方法
3.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flanking sequence of start codon and stop codon in eukaryotic genes;
真核基因起始与终止密码子旁侧序列特征分析
5) seedlessness gene
无核基因
1.
The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two specific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grape(Vitis vinifera) seedlessness gene indicated the full lengths of 564 and 1538 bp for marker 39970524-5-564(GenBank accession number:AY327513) and marker 39970524-6-1538(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AY327514), respectively.
对葡萄(Vitis vinifera)无核基因特异标记39970524-5-564和39970524-6-1538的DNA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其序列全长分别为564和1538bp,GenBank登录号为AY327513和AY327514。
6) nuclear genome
核基因组
1.
Relationship between mitochondrial DNA(mtDNA) and carcinogenesis of human cells——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alysis in the nuclear genome of carcinoma cells with mitochondrial DNA probes;
线粒体DNA与人细胞癌变的关系——癌细胞核基因组mtDNA探针FISH分析
2.
With the advent of sequencing technology, nuclear genomes of about 20 insect species and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about 100 insect species have been acquired.
在昆虫细胞内主要有两个基因组,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补充资料:高能核-核碰撞
具有很高能量的原子核相碰时,形成一个能量密度很高的碰撞区,入射核和靶核都被高度激发,而后发生碎裂,并且随之产生许多新的粒子的过程。又称高能重离子反应(主要指利用重离子加速器等产生的高能重离子束轰击靶核引起的原子核反应)。
历史 20世纪50年代,首先从宇宙线的乳胶照片中得到了典型的高能核-核碰撞事例,从而开始用宇宙线研究高能核-核碰撞。早期的工作主要是研究碰撞的截面及碰撞碎片的质量和动量分布。70年代初,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 Bevatron(以及后来改进的Bevalac)及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同步稳相加速器(JINR)等若干高能重离子加速器建成,产生了人工加速的高能重离子束,提供了在实验室研究高能重离子反应的可能性。70年代开始研究产生基本粒子(如 π介子、K介子等)的数目及动量的分布。与此同时,各种唯象的高能重离子反应的模型也发展起来了。随着理论的发展和人工加速重离子的质量不断增大,能量不断提高,又开始探索用高能重离子反应形成核物质的异常态的可能性。
碰撞类型 从碰撞碎片分布的实验结果分析,高能核-核碰撞可以分为周缘碰撞和对心碰撞两类。
周缘碰撞 入射核同靶核擦边而过,仅有少数核子相碰而脱离原子核。入射核同靶核的剩余部分受到激发,各自发生碎裂。在这类碰撞的乳胶照片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高速朝前的入射核碎片形成的锥和一个低速各向同性的靶碎片分布。在高能核-核碰撞中,入射核和靶核的地位是完全对等的。如果转换到入射核的静止系中,入射核碎片的动量分布也是各向同性的。更仔细的研究发现,这一动量分布呈高斯型,并且一个核碎片的同位素分布情况是同入射能量及另一核的质量无关的。这一现象表明,周缘碰撞中,一个核的碎裂过程是独立于它同另一核相碰的激发过程的。
对心碰撞 入射核同靶核完全重叠,发生激烈的碰撞,二者都被击碎。这类事件(约占全部事件的10%)包含高度的激发及大量次级碎片和其他次级粒子的发射。乳胶照片上显示出从碰撞点发出的几十条碎片及产生粒子的径迹。在对心碰撞中,激发同碎裂过程不再互相独立,碎片的分布情况也随靶和入射核的质量而变。
碰撞模型 "参加者-旁观者"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周缘碰撞的过程。两个高能核相碰,首先发生一个快速的碰撞过程。在两个核相重合的区域内的核子群激烈相碰,它们被称为"参加者",而处于两个核非重合区的核子群只受到轻微的扰动,互相穿过,继续保持它们原有的速度,被称为"旁观者"。对心碰撞中主要是"参加者"。而在周缘碰撞中, 绝大部分核子都是"旁观者"。以后,两个核中的"旁观者"经历第二阶段:碎片的"蒸发"过程,并形成两个碎裂区。人们用一些唯象的模型描述这两个碎裂区的性质,得到半定量的符合。对"参加者"构成的高温高密度中心区的描述更为复杂,还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火球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对心碰撞的过程,对"参加者"构成的高温高密度中心区(称为核火球)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唯象模型。
多重产生模型 对于碰撞中产生粒子的研究是强子-核子及强子-原子核作用中相应研究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对各种原子核上的多重产生模型的进一步检验,绝大部分产生的粒子横向动量都不大。实验最初测量了这些低横向动量产生粒子的数目及纵向动量的分布。原有的多重产生模型则推广用于解释这些实验结果。以后,产生粒子之间的关联及大横向动量粒子性质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重视。实验和理论都在讨论各观测量随核的质量数A的α次幂即Aa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大横向动量时α大于1的现象可能显示了高能核-核碰撞中新的机制。
碰撞和夸克物质的形成 近年来,不少理论工作者探讨反常核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各种物质新形态存在的可能性,并提出:重的重离子在很高能量下对心碰撞后,可能从高温高密度的中心区产生这些新形态。格点近似方法提供了进行实际计算的工具。目前,各种理论计算正在进行,若干更高能量的重离子加速器也正在设计和改建中。有可能展开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未知领域。
参考书目
A.S.Goldhaber and H. H. Heckman,Ann. Rew. Nucl.part. Sci., Vol. 28, p.161, 1978.
M.Jacob and H.Satz,ed.,Proc. Workshop on Quark Matter Formation and Heαvy Ion Collisions, World ScientificPubl. Co., Singapore, 1982.
历史 20世纪50年代,首先从宇宙线的乳胶照片中得到了典型的高能核-核碰撞事例,从而开始用宇宙线研究高能核-核碰撞。早期的工作主要是研究碰撞的截面及碰撞碎片的质量和动量分布。70年代初,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 Bevatron(以及后来改进的Bevalac)及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同步稳相加速器(JINR)等若干高能重离子加速器建成,产生了人工加速的高能重离子束,提供了在实验室研究高能重离子反应的可能性。70年代开始研究产生基本粒子(如 π介子、K介子等)的数目及动量的分布。与此同时,各种唯象的高能重离子反应的模型也发展起来了。随着理论的发展和人工加速重离子的质量不断增大,能量不断提高,又开始探索用高能重离子反应形成核物质的异常态的可能性。
碰撞类型 从碰撞碎片分布的实验结果分析,高能核-核碰撞可以分为周缘碰撞和对心碰撞两类。
周缘碰撞 入射核同靶核擦边而过,仅有少数核子相碰而脱离原子核。入射核同靶核的剩余部分受到激发,各自发生碎裂。在这类碰撞的乳胶照片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高速朝前的入射核碎片形成的锥和一个低速各向同性的靶碎片分布。在高能核-核碰撞中,入射核和靶核的地位是完全对等的。如果转换到入射核的静止系中,入射核碎片的动量分布也是各向同性的。更仔细的研究发现,这一动量分布呈高斯型,并且一个核碎片的同位素分布情况是同入射能量及另一核的质量无关的。这一现象表明,周缘碰撞中,一个核的碎裂过程是独立于它同另一核相碰的激发过程的。
对心碰撞 入射核同靶核完全重叠,发生激烈的碰撞,二者都被击碎。这类事件(约占全部事件的10%)包含高度的激发及大量次级碎片和其他次级粒子的发射。乳胶照片上显示出从碰撞点发出的几十条碎片及产生粒子的径迹。在对心碰撞中,激发同碎裂过程不再互相独立,碎片的分布情况也随靶和入射核的质量而变。
碰撞模型 "参加者-旁观者"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周缘碰撞的过程。两个高能核相碰,首先发生一个快速的碰撞过程。在两个核相重合的区域内的核子群激烈相碰,它们被称为"参加者",而处于两个核非重合区的核子群只受到轻微的扰动,互相穿过,继续保持它们原有的速度,被称为"旁观者"。对心碰撞中主要是"参加者"。而在周缘碰撞中, 绝大部分核子都是"旁观者"。以后,两个核中的"旁观者"经历第二阶段:碎片的"蒸发"过程,并形成两个碎裂区。人们用一些唯象的模型描述这两个碎裂区的性质,得到半定量的符合。对"参加者"构成的高温高密度中心区的描述更为复杂,还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火球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对心碰撞的过程,对"参加者"构成的高温高密度中心区(称为核火球)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唯象模型。
多重产生模型 对于碰撞中产生粒子的研究是强子-核子及强子-原子核作用中相应研究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对各种原子核上的多重产生模型的进一步检验,绝大部分产生的粒子横向动量都不大。实验最初测量了这些低横向动量产生粒子的数目及纵向动量的分布。原有的多重产生模型则推广用于解释这些实验结果。以后,产生粒子之间的关联及大横向动量粒子性质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重视。实验和理论都在讨论各观测量随核的质量数A的α次幂即Aa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大横向动量时α大于1的现象可能显示了高能核-核碰撞中新的机制。
碰撞和夸克物质的形成 近年来,不少理论工作者探讨反常核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各种物质新形态存在的可能性,并提出:重的重离子在很高能量下对心碰撞后,可能从高温高密度的中心区产生这些新形态。格点近似方法提供了进行实际计算的工具。目前,各种理论计算正在进行,若干更高能量的重离子加速器也正在设计和改建中。有可能展开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未知领域。
参考书目
A.S.Goldhaber and H. H. Heckman,Ann. Rew. Nucl.part. Sci., Vol. 28, p.161, 1978.
M.Jacob and H.Satz,ed.,Proc. Workshop on Quark Matter Formation and Heαvy Ion Collisions, World ScientificPubl. Co., Singapore, 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