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病毒性传染病防治
1)  Prevention viral epidemic
病毒性传染病防治
2)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传染病防治
1.
It enriched the institu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engthened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des, improved the establishments of the public health and so .
这一时期租界当局按照西方应对传染病的策略,通过健全传染病防治管理机构,加强传染病防治法规管理,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等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流行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s
病毒性传染病
1.
Prevention and diagnos-es of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lpaca;
羊驼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
2.
Objective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hantou city.
目的调查汕头地区近50年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病毒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4)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传染性囊病病毒
1.
Fusion expression of viral structural protein VP2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n E. coli;
传染性囊病病毒结构蛋白VP2的融合表达
2.
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 (CEF) infected with each of five stains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 and control CEF were harvested and tested at various stages post-infection.
用5株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分别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收集接毒组与对照组的细胞进行检测。
5)  On Crim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 ectious Disease
传染病防治犯罪
6)  Planninh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传染病防治规划
补充资料:花卉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一)

    病毒病是危害花卉植物的一类特殊病害,近几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其在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与一般病害差异较大,为了便于正确识别、防治,现将诊断识别及防治要点分别细叙如下:
    一、诊断识别
    1.症状诊断花卉病毒病症状特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变色:包括“花叶”、“斑驳”、“碎色”3个类型。“花叶”指病叶上出现深浅绿相间的斑块。“斑驳”指病叶上有褪绿斑点,点较大,边缘不明显,分布不均匀。“变色”现象表现在花瓣上称为“碎色”。
    (2)褪绿、黄化:全株或部分器官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3)斑点、条纹:常发生于叶、茎、果实等部位,表现为坏死斑、坏死条纹、褪绿斑或褪绿条纹。
    (4)环斑、栎叶:二者多出现在叶片上,同心纹形的斑称为“环斑”。沿叶脉有栎树叶状变色纹的称为“栎叶”。
    (5)明脉、黄脉、脉带:明脉和黄脉为花叶症状的前期,先为叶脉透明称“明脉”,继而叶脉变黄称“黄脉”,“脉带”是沿叶脉变深绿色。
    (6)皱叶、卷叶: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变形。叶脉生长受抑制,叶肉仍然生长,叶片变皱,叶缘向上或下卷。
    (7)丛生、矮化:病株顶芽受抑制,侧芽大量萌发,枝条丛生者称“丛生”或“丛枝”。节间缩短,植株均匀变矮称“矮化”。
    (8)耳突:病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突起,形似耳朵状,称为“耳突”。
    2.田间观察与分析田间现场观察分析对于病害诊断意义较大。病毒病害在症状特点上易与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空气污染等所引起的病害相混淆。受病毒侵染植株在田间分布多为零星分散,病株附近有健株。植株发病后往往不能恢复。非侵染性病害多数为成片发病,这种病害通过增加营养和改善环境条件可恢复健康。花卉病毒病只有明显病状而无病征,病毒病症状中多为花叶、黄化,且常常表现为系统侵染,较少有腐烂、萎蔫症状。当然,病毒病状有时也易发生变化,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寄主种类及品种上,会有差异,有些病毒病会因温度等变化而出现隐症。
    3.利用内含体诊断植物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与其他细胞结构不同的微小个体,这些个体的形状与组成都各不相同,称为“内含体”。通过显微镜观察具有特殊形状的内含体,可以诊断病毒病,但单纯用内含体诊断也并不可靠。
    二、传染方式
    1.汁液传染汁液传染通常只发生于花叶型病毒病。在自然界中,有些病毒病可以通过病株、健株的枝叶间相互摩擦或人为接触摩擦发生传染。其他管理操作如移苗、整枝、抹头、插花、切取无性繁殖材料等,使手指或工具沾染病汁而传播病毒。
    2.媒介传染以昆虫为主,尤其以蚜虫、叶蝉最常见,其次为土壤线虫及真菌。
    3.无性繁殖材料传染由于病毒病为全株性侵染,一旦感染病毒,寄主植物和各个部位一般都带有病毒。如块茎、球茎、鳞茎、块根、走茎、插条、接穗、接芽、苗木等都可以传播病毒病。
    4.土壤传染土壤传染实际是土壤生物与寄主植物间的接触传染,分为两种,一是土壤中的线虫、真菌传播,二是土壤中带病毒的有机物传播。
    5.种子及花粉传染种子中的胚及花粉常常会带有病毒,因而通过播种及花粉能传播病毒。
    6.菟丝子传播由于菟丝子与多株寄主植物的维管束连在一起,因而传播病毒非常容易。
    (源自:中国林业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