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ratio of pulmonary flow to systemic blood flow
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
4) circulating blood volume
循环血量
5) recirculation flow rate
循环流量
1.
While the immersion tubes are located eccentrically,larger eddies appear near the down immersion tube at the bottom of vacuum chamber,under free surface of vacuum chamber and in ladle,but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recirculation flow rate was observed.
数值结果表明,偏心移动浸渍管时,在真空室底部、真空室及钢包钢液表面的下降管处发现较大的漩涡,但对循环流量影响较小;减小浸渍管间距,真空室左侧壁面的回流增强,循环流量减小;减小浸渍管插入深度,循环流量增大。
2.
The effects of the argon gas flow rate and the parameters of up--leg on the flow and the recirculation flow rate in a RH degasser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esent study.
考虑RH真空槽与钢包的整体性,从RH上升管吹Ar这一基本现象着手,建立了描述RH装置内钢液流动行为的三维数学模型,考察吹 Ar量和浸渍管参数对 RH装置内钢液流动和循环流量的影响。
6) circulation flow
循环流量
1.
According to the low carbon steel production data acquired in the practical production in Ma'anshan Iron & Steel Work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06 the RH circulation flow and circulation coefficient are calculated and their effects on end point carbon content analyzed as well.
根据马鞍山钢铁公司2006年1~6月低碳钢实际生产数据,计算并分析了RH的循环流量、循环系数对处理终点钢中碳含量的影响,分析得出,为了达到处理终点钢中w(C)<0。
补充资料:血流量
心血管系统中每单位时间(如每分钟)的流过血量。在整体内,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之和等于左心室的输出量;而肺循环的血流量则等于右心室的输出量。血流量的变动是同血压和血流阻力的变动密切联系着的。
血流量与血压和血流阻力的关系 无论体循环或肺循环,这三者的关系是一样的,由于体循环的血液(除肺外)供应全身所有器官,因而血流量的变动远比肺循环为复杂。
体循环的平均血流量 (Q)首先决定于主动脉血压与腔静脉回心处血压之差(PA-PV),如果血流阻力保持恒定,则动静脉两端的血压差越大,则血管系统的平均血流量越多。其所以需要加"平均"一词,乃是因为即使在1分钟之内,无论血压或血流量都是经常有所变动,人们实际测得的只是平均的数值。在一般安静情况下,腔静脉入心处的血压基本上接近于零。因此,Q ∝(PA-PV)可以简化为Q ∝PA或P。P 即指平均主动脉血压值。
其次,血流量还决定于血流前进的阻力。阻力主要来自小动脉和微动脉,特别是后者。当血流通过这些微小动脉时,由于需要克服很大阻力,以致动脉血压显著下降。此外,血流阻力还来自血液本身的粘滞性,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浓度。再者,血流阻力还同血管长度有关,血管越长阻力越大。物理学上的泊肃叶氏定律综合上述诸因素,而提出阻力(R)形成的公式为:
R=8ηl/πr4 式中 l为管长,η为血液粘滞系数,r为血管半径。在生理情况下,管长和粘滞性比较恒定,因此,上式可简化为:
即血流阻力同微小动脉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说明血管口径只要稍有缩小,其阻力就大大增加。在机体内,血管的口径经常在神经和体液因素作用下而有所变动,或缩小或舒张,因此,在同样的动静脉压差之下,微小血管口径的改变便成为决定血流量的主要条件。
综合上述血压和阻力两个条件,血流量的变动规律便可以下式来表示:
这里阻力也称外周阻力。阻力的数值如用物理学的单位来表示,则是 dyn·s/cm5(达因·秒/厘米5)。为了避免计算的麻烦,生理学常用动脉压的mmHg数(毫米汞柱数)与血流量的ml/s(毫升/秒)数的比值来表示。如平均动脉压为90mmHg,平均血流量为90ml/s,则其外周阻力为90mmHg/90ml/s=1个阻力"单位"。正常人体总的外周阻力约变动于0.45~1.05阻力单位之间。
器官血流量 上述公式既可适用于整个体循环或肺循环的血流量,也可适用于体循环的各个器官的血流量。若应用于器官血流量的推算,则Q 就指某一器官的血流量,P 指进入该器官的平均动脉血压,R 则指该器官内的微小血管的阻力。
附表为一个正常人(以体重70千克计)在静息时和各种不同强度运动时(已持续运动10分钟)体循环各主要器官的血流量。运动强度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氧耗量来表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机体静息时,肝、肾的血流量较多,肌肉的血流量较少;随着运动的加强,前者明显减少,后者则急剧增加;脑循环的血流量保持恒定,冠状循环有明显增加;皮肤血流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最强运动时反而减少。心输出量是各器官血流量的总和,随着运动加强而相应增加。由此可见,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在不同强度运动时,有增有减,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造成的(见血压)。
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器官血流量同血压一样,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此外,某些器官血流量还受其内在机制的调节,这在肾脏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动脉压处于80~180mmHg之间时,肾血流量保持恒定,当低于80mmHg时血流量减少,高于180mmHg时则血流量增加。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血流量能够恒定,有赖于器官的自身调节。即使在完全切除神经支配或移植的肾脏,甚至在人工灌流的离体肾脏,都可见到这种情况。说明这时肾血流量的恒定,并非来自外来神经或全身性体液因素的调节,而是由于该器官内部机制的作用。这自身调节主要是来自肾皮质小动脉管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即当动脉压升高时,血管壁受到较大的牵张刺激,于是平滑肌紧张性收缩加强,从而使管径缩小,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相应减少;反之,动脉压下降时,小动脉管平滑肌松弛,阻力减少,血流量增加。这称为血流量自身调节的肌源学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局部的舒血管物质和血管外的组织间液压力等,也参预起着一定的作用。
血流速度 通常以平均线速度来表示,以mm/s(毫升/秒)为单位。指某一质粒(如红细胞)在血管中沿着直线流过的平均速度,不管心缩或心舒时流速的差异如何。血流平均线速度(V)与血流量(Q)成正比,而与血管横断面的总面积(A)成反比:
当血液由主动脉经中等动脉、小动脉而至毛细血管,再经小静脉而由腔静脉回心时,主动脉的口径虽大,但只有一根;毛细血管的口径虽小,但有无数根,故就毛细血管横断面的总面积而言,则比主动脉的横断面面积约大220~440倍。主动脉血流的平均线速度,约为220mm/s,依上列公式计算,则毛细血管血流的平均线速度,应介于220/440至220/220,即0.5~1.0mm/s之间,与实际测量的结果基本相符。腔静脉有两根,其横断面总面积比主动脉要大一倍多,故腔静脉血流线速度平均不及主动脉的一半。
动脉血流速度随着心缩和心舒而波动,心室收缩时血流加快,舒张时血流变慢。例如,马的颈动脉血流速度,心缩时约为520mm/s,心舒时约为150mm/s,差异很大。这种波动幅度在小动脉管即逐渐变小,到了毛细血管,流速的波动即不明显,静脉的血流则始终表现均匀。在接近心脏的腔静脉血流,由于受到房内压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波动的幅度很小。
循环时 血流中某一质粒经体循环和肺循环流过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总循环时;如只经过肺循环一周,则其所需时间称为肺循环时。在人体,总循环时约为23秒,肺循环时约为11秒。循环时可因血流速度加快而缩短,如肌肉运动时或注射肾上腺素后,循环时可明显缩短。病理情况下,循环时也有大的改变,如患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贫血者,以及心肌衰竭时,循环时将延长。
血流量与血压和血流阻力的关系 无论体循环或肺循环,这三者的关系是一样的,由于体循环的血液(除肺外)供应全身所有器官,因而血流量的变动远比肺循环为复杂。
体循环的平均血流量 (Q)首先决定于主动脉血压与腔静脉回心处血压之差(PA-PV),如果血流阻力保持恒定,则动静脉两端的血压差越大,则血管系统的平均血流量越多。其所以需要加"平均"一词,乃是因为即使在1分钟之内,无论血压或血流量都是经常有所变动,人们实际测得的只是平均的数值。在一般安静情况下,腔静脉入心处的血压基本上接近于零。因此,Q ∝(PA-PV)可以简化为Q ∝PA或P。P 即指平均主动脉血压值。
其次,血流量还决定于血流前进的阻力。阻力主要来自小动脉和微动脉,特别是后者。当血流通过这些微小动脉时,由于需要克服很大阻力,以致动脉血压显著下降。此外,血流阻力还来自血液本身的粘滞性,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浓度。再者,血流阻力还同血管长度有关,血管越长阻力越大。物理学上的泊肃叶氏定律综合上述诸因素,而提出阻力(R)形成的公式为:
即血流阻力同微小动脉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说明血管口径只要稍有缩小,其阻力就大大增加。在机体内,血管的口径经常在神经和体液因素作用下而有所变动,或缩小或舒张,因此,在同样的动静脉压差之下,微小血管口径的改变便成为决定血流量的主要条件。
综合上述血压和阻力两个条件,血流量的变动规律便可以下式来表示:
这里阻力也称外周阻力。阻力的数值如用物理学的单位来表示,则是 dyn·s/cm5(达因·秒/厘米5)。为了避免计算的麻烦,生理学常用动脉压的mmHg数(毫米汞柱数)与血流量的ml/s(毫升/秒)数的比值来表示。如平均动脉压为90mmHg,平均血流量为90ml/s,则其外周阻力为90mmHg/90ml/s=1个阻力"单位"。正常人体总的外周阻力约变动于0.45~1.05阻力单位之间。
器官血流量 上述公式既可适用于整个体循环或肺循环的血流量,也可适用于体循环的各个器官的血流量。若应用于器官血流量的推算,则Q 就指某一器官的血流量,P 指进入该器官的平均动脉血压,R 则指该器官内的微小血管的阻力。
附表为一个正常人(以体重70千克计)在静息时和各种不同强度运动时(已持续运动10分钟)体循环各主要器官的血流量。运动强度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氧耗量来表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机体静息时,肝、肾的血流量较多,肌肉的血流量较少;随着运动的加强,前者明显减少,后者则急剧增加;脑循环的血流量保持恒定,冠状循环有明显增加;皮肤血流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最强运动时反而减少。心输出量是各器官血流量的总和,随着运动加强而相应增加。由此可见,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在不同强度运动时,有增有减,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造成的(见血压)。
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器官血流量同血压一样,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此外,某些器官血流量还受其内在机制的调节,这在肾脏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动脉压处于80~180mmHg之间时,肾血流量保持恒定,当低于80mmHg时血流量减少,高于180mmHg时则血流量增加。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血流量能够恒定,有赖于器官的自身调节。即使在完全切除神经支配或移植的肾脏,甚至在人工灌流的离体肾脏,都可见到这种情况。说明这时肾血流量的恒定,并非来自外来神经或全身性体液因素的调节,而是由于该器官内部机制的作用。这自身调节主要是来自肾皮质小动脉管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即当动脉压升高时,血管壁受到较大的牵张刺激,于是平滑肌紧张性收缩加强,从而使管径缩小,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相应减少;反之,动脉压下降时,小动脉管平滑肌松弛,阻力减少,血流量增加。这称为血流量自身调节的肌源学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局部的舒血管物质和血管外的组织间液压力等,也参预起着一定的作用。
血流速度 通常以平均线速度来表示,以mm/s(毫升/秒)为单位。指某一质粒(如红细胞)在血管中沿着直线流过的平均速度,不管心缩或心舒时流速的差异如何。血流平均线速度(V)与血流量(Q)成正比,而与血管横断面的总面积(A)成反比:
当血液由主动脉经中等动脉、小动脉而至毛细血管,再经小静脉而由腔静脉回心时,主动脉的口径虽大,但只有一根;毛细血管的口径虽小,但有无数根,故就毛细血管横断面的总面积而言,则比主动脉的横断面面积约大220~440倍。主动脉血流的平均线速度,约为220mm/s,依上列公式计算,则毛细血管血流的平均线速度,应介于220/440至220/220,即0.5~1.0mm/s之间,与实际测量的结果基本相符。腔静脉有两根,其横断面总面积比主动脉要大一倍多,故腔静脉血流线速度平均不及主动脉的一半。
动脉血流速度随着心缩和心舒而波动,心室收缩时血流加快,舒张时血流变慢。例如,马的颈动脉血流速度,心缩时约为520mm/s,心舒时约为150mm/s,差异很大。这种波动幅度在小动脉管即逐渐变小,到了毛细血管,流速的波动即不明显,静脉的血流则始终表现均匀。在接近心脏的腔静脉血流,由于受到房内压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波动的幅度很小。
循环时 血流中某一质粒经体循环和肺循环流过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总循环时;如只经过肺循环一周,则其所需时间称为肺循环时。在人体,总循环时约为23秒,肺循环时约为11秒。循环时可因血流速度加快而缩短,如肌肉运动时或注射肾上腺素后,循环时可明显缩短。病理情况下,循环时也有大的改变,如患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贫血者,以及心肌衰竭时,循环时将延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