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帝国医疗
1)  Imperial Medicine
帝国医疗
2)  interna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国际医疗
3)  Medic International
医疗国际
4)  German health
德国医疗
1.
However,it is useful to learn some ideas,concepts,operation modes about German health care system and hospital management,etc.
通过分析德国医疗体制方面的特点,借鉴德国医疗体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疗现状,对于我国医疗体制的完善和构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Medicare in America
美国的医疗
6)  empire [英]['empaɪə(r)]  [美]['ɛmpaɪr]
帝国
1.
Decoloniz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Africa;
英帝国非殖民化决策与非洲——战后初期工党政府非殖民化路线的制定
2.
The Logic of World Domination——Reading the Empires
统治世界的逻辑——读明克勒的《帝国》一书
补充资料:汉帝国
秦朝的统治者更多的是应用专横,严厉的压制手段来达到他们统治的目的,而到了汉朝及以后,统治者作为上天授意的"天子"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自发的对皇帝及中央政府产生一种信仰或者是发自内心的尊敬。汉代为后来的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做出了榜样,而后世多是沿用汉朝的政体模式。

      秦王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第一个顶峰——汉王朝,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汉朝的总体印象

    人民对帝制产生崇拜,对于封建帝王来说,是个重要的成就。秦代和汉朝初年的统治者们,满足于从物质的角度,如版图和武功,来宣讲他们的统治。而汉朝后来的皇帝,则开始从神意的角度寻求道德和智能上的根据来使他们的统治变得合法。到了东汉时期,帝王的天命哲学与帝国的行政体系已经完美的结合起来,老百姓自然的认为,皇帝的权利来自上天无形的神明,从而形成了最有效的维护统治的工具。

    在汉朝的统治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时新派"和"改造派"。时新派的政策产生于秦代的统治和李斯,韩非,商鞅,申不害等人的理论。他们的目标是积极和扩张的,他们主张中央政府应该控制全国的生产与经济。他们主张扩张帝国的版图,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他们主张打击帝国周围潜在的危险力量,而不是委曲求全。可以说在时新派的治理下,汉朝的第一个百年当中,达到了统治的顶峰,避免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再次发生。时新派的顶峰出现在公元前108年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就。中央的势力渗入中亚和西南,向北驱逐了匈奴,汉王朝的声威空前强盛。但是与此同时,汉朝也已经过度暴露了资源的过度利用,对于殖民扩张的支持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逐渐的,时新派政治家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他们的政敌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公元前81年开始,两派开始了一场大论战,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改造派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在今天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时新派的没落也同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步。

    改造派更多的把国家政权看作是造福于人民的一种工具。他们对于扩张帝国的版图并不持乐观态度,更多的愿意以和亲这样的政策来迁就外国的领袖,而不是坚持以武力向他们展示中国的优越性。尽管存在分歧,但是时新派和改造派的见解都建立在对中国作为一个单一的国家来进行治理。事实上,儒家的理想社会也需要法家的制度来进行维护,某种意义上来说,后世的统治模式是法家和儒家思想的折中或结合。


汉帝国的巩固   
    西汉初年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高祖,惠帝统治时期以及文景两朝,主要是帝国的统治巩固时期,更重要的是吸取亡秦的教训,做一些制度上的改革。参与改革的主要是时新派的政治家,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改弦更张,摒弃古老的传统,探索国家的新的发展道路。而这种巩固更多的表现在对诸侯国力量的削弱和平定了吕后乱政的企图。

    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奇色彩很浓的重要人物。她的行为开了中国历史外戚夺权和后宫乱政的先河,而且吕氏家族的目标差一点就达成了。吕后所生的刘盈被刘邦立为太子。《汉书》记载,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由于平定淮南王的叛乱时受了箭伤而亡。刘盈15岁即登基即位,是为汉惠帝。可以说,惠帝曾经有多次的可能失去继承皇位的机会,但是吕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她利用残酷的手段,害死了刘盈潜在的皇位竞争者,确保了年幼的惠帝能够成功即位。吕后也可以说是宫廷斗争的先驱者之一了。惠帝没有什么大的政治抱负,因为他的年幼,我们不能对一个少年皇帝给予什么希望,而他在20岁出头的时候就不明的死去了,吕后从此彻底控制了朝政,除了没有正式称帝之外,吕后具有一切皇帝的权利和特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女统治者。后世的很多皇后诸如韦后和慈禧都效仿了她的作法。她立自己的四名兄弟为王,提升了她的亲属做了侯和将军,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国都附近的军队。但与此同时,在对抗北面的匈奴人和南面的南越人的时候,则是丢掉了汉朝的脸面,这给以后的边境冲突升级埋下了导火索。

    吕后的统治在她活着的时候是比较稳固的,事实证明她的兄弟们并不像她那样具有才华。吕后死后不久,在高祖之孙齐王和汉臣周勃的领导下,吕氏家族在短时间里就被消灭,汉王朝的短时间中断的统治得以恢复。

    吕后乱政之后的统治者的确定也着实费了一些周折。平乱有功的齐王应该最有可能当上皇帝,但是当时手握权力的重臣们以齐王的母亲会效仿吕后为由抵制了齐王即位的建议。最终被选中的是代王刘恒,也就是汉文帝。从汉文帝开始,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在位时间开始变长,他们开始有时间去系统的制定和实行治国安邦的政策和抱负,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也得以向前推进。

    吕氏乱政之后的汉王朝进入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时期,但是这段时期汉朝仍然处于继续稳定的时期。文帝是从诸侯王中被选择出来的,对于诸侯王公对于中央政权的影响是有忌惮的,试想自己的皇位是由诸侯们来决定的,岂不是寝食难安。不过汉文帝还是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挑战,在他即位25年的时候,他开始确立削弱藩王实力的行政方针。


    与此同时,诸王对中央的不满和不服从也开始显现出来,山高皇帝远,同时几代的王位传递之后,诸侯王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开始淡化,这时诸王的忠诚就无法得到保证。中央政府一方面诱使诸王自己反对朝廷,找到削藩的借口;另一方面在将原有的大诸侯国的诸侯王处死或贬谪之后,将其原来的领地进行分解,分成若干的无法与中央对抗的小诸侯国。在这样的措施下,齐国和淮南国都被削弱或分解。而到了景帝朝,景帝多采取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诸侯王的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地方的实力。其中,他的一个儿子刘彻在担任胶东王的时候只有4岁,他后来就是著名的汉武大帝。

    景帝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措施,以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利和减少他们招纳随从的机会。在此之前,地方的诸王都可以各自享有一套王廷的官员编制。公元前145年,景帝颁布了新的官衔制度,地方诸侯王的丞相将由中央直接任命。并且大大减少了诸王的朝臣和随从的数目。其他还有一些未实行的制约诸王的制度,在武帝的时候也得以实施。

    在文景之治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贾谊和晁错。他们都力主削弱诸王的权利,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因而都被认为是具有时新派精神的人。但是两个人的政治抱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

    贾谊(公元前201年-前16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是怀才不遇的典型,同时他的精彩的汉赋和诗歌被后人所称颂。著名的《过秦论》中,贾谊阐述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阐述了他的执政理想。他将秦的过失归结于暴政二字,并且建议汉朝的皇帝避免采取导致秦灭亡的暴政。他没能担任国家的最高职务,只是担任过太中大夫和长沙王的太傅,由于怀才不遇,在33岁时自杀。他向文帝提出了两点建议,事实上都得到了采纳:一是建议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加强中央集权;二是朝廷应该主动对匈奴用兵。

    晁错(?-公元前154年)也是献身于帝国大业的政治家,他官至御史大夫,他是个比贾谊更坚强的人,而两个人的政治主张十分相似。但是晁错受到更多的是商鞅和申不害的影响,而贾谊则深受《诗经》和《书经》的熏陶。不幸的是,晁错成了皇帝执政的牺牲品,确切点说是死在了政治斗争当中。而在他死后的几千年间,晁错一直被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作出负面的评价,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晁错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后来的几千年间成为社会的非主流。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汉朝的历史可以明晰的分解为西汉和东汉。而西汉又可以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界划分。汉武帝统治时期,即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年,是汉代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在前代文帝和景帝的努力之下,武帝时期更多地进行着扩张和积极的主动行动,很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被进一步的采纳。国家开始注意对经济的调控以增加国家收入,军事上对外族的入侵采取了主动的行动,中央的势力渗入到西域边远地区。但是到了武帝末年,连年征战耗费了大量的中国的资源。国家开始执行紧缩的政策,国库空虚,法律和秩序也遭到破坏。而皇室的内部的稳定也开始出现了斗争的端倪。

    汉景帝死时,汉武帝刘彻只有16岁。在九年前,一场宫廷的阴谋之后,景帝取消了原来的皇室继承人,并指定当时的代王刘彻为太子,这就是指掌中国命运54年之久的汉武帝。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种种成就,不仅要归结于汉武帝本人的活力和个人品质,而且要归功于汉武帝身边的谋臣。这些人当中,有些是外戚,有些是有着时新派思想的大臣。

    从公元前119年开始,政府颁布了新税制,并以此为基础采取了一种重五铢(3.2克)的铜钱为法定货币,并取消了私人铸钱。从公元前120年开始,国家根据桑弘羊等大臣的建议控制了采矿业,禁止了私人开矿。国家设专使负责铁制品的制造和分配以及盐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国家千方百计的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这也增加了国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公元前109年左右,汉武帝亲自督察,治理了长期泛滥的黄河决口,体现了国家专政的强大力量。在政府的命令下,每年数以千计的商人前往中亚与那里的国家展开国家间的贸易。

    时新派的政治家主张鼓励农业自由的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了大庄园的出现和地产的集中,大的庄园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义务。在商业上,他们主张国家把贸易作为分配产品的辅助手段来加以控制,而不希望大的商会巨头分享这一利润。而与此同时,改造派在朝堂上则持反对的意见,他们担心土地的集中会引起贫富悬殊,他们主张国家应该更关心下层人民的生活。在这样的争论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必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时新派的代表人物桑弘羊是最有影响力的,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可以算是个经济学家。出身商人家庭的他,以擅长国家经营之术闻名。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董仲舒,正是由于武帝后来对他的观点的信任,导致了时新派政治家的失宠,同时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这也影响了中国此后两千年的历史。他本着道德的角度,反对贫富悬殊,使中国偏离了向着原始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方向。

    武帝时期对外的扩张和军事行动永远是后世谈论的焦点。帝国重新加强了北方防线,并详西域和东北派驻军队。经过了前朝的积累,武帝统治时期的汉帝国已经被有效的组织起来,而那些主张对外扩张和采取主动行动的政治家占了上风,与此同时,汉朝历史上的一种重要势力-外戚,开始凭借在远征中的军功名正言顺的获得爵位。值得注意的是,对外扩张和国内的富国强兵的政策是相辅相成的。从公元前133年开始,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指挥下,武帝对匈奴发动了连续的战争,并彻底的击败了匈奴人,在战胜的土地上设立了武原郡和朔方郡。而张骞出使西域也完成了伟大的功业,汉朝的势力渗入西域,实际控制地区也延伸到了玉门关地区,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改善,直接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从此有了后世广为传颂的丝绸之路,最远建立了和罗马帝国的联系。此外,中央政府还在东南地区和朝鲜建立了统治机构。

    像秦始皇一样,晚年的汉武帝好大喜功,追求长生不老,滥杀大臣,这些都在正史中有所体现,以至于传说汉武帝和西王母有着来往的联系。当然汉武帝最著名的宗教仪式是公元前110年的泰山封禅,从此以后留下了历代帝王泰山封禅的传统,留下了岱庙以及泰山玉皇顶上的无字石碑。

西汉中期的宫廷斗争
    汉王朝在经历了武帝统治前期的发展之后,武帝统治的末年出现了王朝的危机。在公元前91年到90年的时候,经历了一场几乎使皇室垮台的王朝危机。王朝第一次没有正式指定的皇位继承人,而在公元前88年的时候,出现了一次暗杀皇帝未遂的行动。


    产生这些动乱的原因是外戚实力的日益扩大。在文景两朝,后宫不能在政治舞台上左右任何事情。景帝之母窦皇太后对她周围的人施加了道德上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干预皇帝的决定,窦氏一族也只有窦婴一人任高官。而武帝时期,相当多的外戚担任了国家的高级官员,还有些从政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室成员,从而成为外戚中的一员。在汉朝对匈奴的作战过程中,以卫青和霍去病为代表的外戚建立了赫赫战功,这更加强了武帝对外戚的信任。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和霍光的儿子霍禹在外戚专权的过程中是代表性的人物。卫霍两家原本就是亲戚,而后来政治联姻使得两家紧密的合作。

    在武帝统治的前50年中,以卫皇后为中心的卫家保持着支配地位。公元前91年的时候,李夫人的家族试图打败卫家,于是长安城中爆发了战斗,一方是卫后的儿子,也就是太子,以及卫家的势力;另一方是李夫人的家族,以及支持他们的军队。此时汉武帝则安居在甘泉夏宫中,战斗是惨烈的,最后的死亡人数超过了一万,皇后和太子自尽,很多大臣被杀,卫家的势力被清除。而后不久,由于李广利投向匈奴,所以李家很快被清算,李家也倒台了。但是在这场宫廷斗争的背后,霍光幸存了下来,进而成为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任务。


    武帝的继承人是合法的么?这是一个谜。以霍光为首的大臣们究竟有没有执行武帝的遗愿,也是不得而知的。8岁的刘弗陵被立为太子,也就是汉昭帝。而汉朝的皇帝越来越小,也给外戚乱政种下了祸根。年幼的汉昭帝当然不可能在执政方面有什么建树,霍光则越发放肆,在消灭了政敌金日殚和上官桀之后,朝廷的得力公仆桑弘羊也被杀害,担任大司马的霍光成为独掌大权的权臣,使实际上的统治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