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abetic ketoacidosis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insulin pump in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
胰岛素泵治疗Ⅰ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观察
2.
An ultrastructure and cytohistochemical study of alveolar cells in rabbits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家兔肺泡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的研究
3.
Effects of octreotide on manifest diabetic ketoacidosis;
奥曲肽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3) diabetic ketoacidosis/DI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
4) diabetic ketoacidosis/TH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
5) diabetic ketoacidosis(DK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补充资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地严重缺乏,血糖显著升高,脂肪分解加速,酮体产生过多并在血中堆积,酸碱平衡失调,而发生的代谢性酸中毒。重者表现休克、昏迷。在1921年胰岛素开始应用前,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死于此并发症。自胰岛素应用以来,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经及时治疗,预后大为改观。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的预后取决于诊断、治疗是否及时和正确。
发病机理 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时,肌肉分解和释放氨基酸,氨基酸在肝脏转换为葡萄糖,肝糖输出增加,血糖升高。此时,脂肪分解加速,释放较多的游离脂肪酸,经肝脏代谢为酮体(见图)。胰岛素缺乏,也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后者对酮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用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抑制升血糖素的升高后,即使胰岛素缺乏,酮体生成也不显著。此外,手术、感染等应激情况时,血中抗胰岛素作用物质──儿茶酚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水平的升高,对高血糖和酮症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高血糖造成渗透性利尿,钠、钾、磷、镁丢失及脱水。酮体从尿中排出时,也携带较多的钠和钾。正常情况下,酮体在肝外组织经酶催化,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供能。当酮体产生过多,而周围组织对酮体的清除减少时,肾脏不能将过多的酮体排出,酮体大量堆积。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前两者为酸性物质,在血中大量堆积时,酸碱平衡失调,pH下降,发生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所致的血浆渗透压升高及酮症酸中毒,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恶心、呕吐、嗜唾、昏迷等。
临床表现 轻者有口渴、多尿、无力、尿酮体阳性、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pH轻度降低。中度酮症酸中毒有恶心、呕吐、脱水、尿酮体阳性、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pH中度降低。重者血 pH低于7.2、血压下降、呼吸深快伴丙酮味(烂苹果味)以及神志障碍。
诊断 依靠病史、体检及化验检查即可确诊。对失水原因不明、酸中毒、休克、神志淡漠甚至昏迷的病人应考虑糖尿病酮症的可能,已确诊为糖尿病者出现上述情况,则更应怀疑。
糖尿病酮症患者尿酮体阳性,此点应与饥饿性酮尿鉴别,因较长时间饥饿使脂肪分解加速,也可形成酮症。妊娠呕吐、幽门梗阻所致的呕吐等亦可引起酮尿。严重酮症酸中毒者有神志障碍,要与脑卒中、低血糖症、尿中毒等所致的昏迷鉴别。此外应与下列情况鉴别:①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特点是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无明显酮症,这可能与尚有部分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关。多见于老年轻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为感染、心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烧伤、透析、输高渗葡萄糖、用利尿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临床表现最初为多尿、无力、嗜唾、昏迷、局部肌肉抽搐,血糖34mmol/L(600mg/dl)以上,血浆渗透压高于330mmol/L(正常为 280~295mmol/L),无酸中毒。治疗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同之处为胰岛素用量较少,输液量较大,预后较差。②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人有明显酸中毒,血酮体不高,无尿毒症,应考虑此症。发生原因为组织缺氧,葡萄糖酵解形成的丙酮酸不易氧化而转为乳酸,乳酸产生过多,清除减少(如肝功能衰竭时)或两者兼备(如循环衰竭时)。降糖灵也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测定血浆乳酸水平可确定诊断。治疗时首先处理诱发因素,静脉输碳酸氢钠可纠正酸中毒。
治疗 轻者经适当饮食、胰岛素治疗和处理诱发因素,尿酮体可迅速消失。对重者应迅速补充胰岛素、水和电解质(主要是钠和钾盐)。补充液体与胰岛素治疗同样重要,补液量及补液速度视脱水程度和尿量而定。钠和钾的补充要根据血钾、钠浓度的变化而调整。轻、中度酸中毒不必用碳酸氢钠,严重酸中毒(血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20容积%,或血pH低于7.2)时,需用适量碳酸氢钠治疗。对感染等诱因要积极处理,还应注意维持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预防 关键在于认真治疗糖尿病,尽量避免感染、手术、外伤以及心、脑、血管意外等诱发因素。若已发生上述情况应积极治疗。
参考书目
G.P.Kozak, Clinical Diabetes Mellitus,W.B. Saunders Co.,Philadelphia,1982.
发病机理 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时,肌肉分解和释放氨基酸,氨基酸在肝脏转换为葡萄糖,肝糖输出增加,血糖升高。此时,脂肪分解加速,释放较多的游离脂肪酸,经肝脏代谢为酮体(见图)。胰岛素缺乏,也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后者对酮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用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抑制升血糖素的升高后,即使胰岛素缺乏,酮体生成也不显著。此外,手术、感染等应激情况时,血中抗胰岛素作用物质──儿茶酚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水平的升高,对高血糖和酮症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高血糖造成渗透性利尿,钠、钾、磷、镁丢失及脱水。酮体从尿中排出时,也携带较多的钠和钾。正常情况下,酮体在肝外组织经酶催化,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供能。当酮体产生过多,而周围组织对酮体的清除减少时,肾脏不能将过多的酮体排出,酮体大量堆积。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前两者为酸性物质,在血中大量堆积时,酸碱平衡失调,pH下降,发生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所致的血浆渗透压升高及酮症酸中毒,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恶心、呕吐、嗜唾、昏迷等。
临床表现 轻者有口渴、多尿、无力、尿酮体阳性、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pH轻度降低。中度酮症酸中毒有恶心、呕吐、脱水、尿酮体阳性、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pH中度降低。重者血 pH低于7.2、血压下降、呼吸深快伴丙酮味(烂苹果味)以及神志障碍。
诊断 依靠病史、体检及化验检查即可确诊。对失水原因不明、酸中毒、休克、神志淡漠甚至昏迷的病人应考虑糖尿病酮症的可能,已确诊为糖尿病者出现上述情况,则更应怀疑。
糖尿病酮症患者尿酮体阳性,此点应与饥饿性酮尿鉴别,因较长时间饥饿使脂肪分解加速,也可形成酮症。妊娠呕吐、幽门梗阻所致的呕吐等亦可引起酮尿。严重酮症酸中毒者有神志障碍,要与脑卒中、低血糖症、尿中毒等所致的昏迷鉴别。此外应与下列情况鉴别:①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特点是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无明显酮症,这可能与尚有部分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关。多见于老年轻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为感染、心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烧伤、透析、输高渗葡萄糖、用利尿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临床表现最初为多尿、无力、嗜唾、昏迷、局部肌肉抽搐,血糖34mmol/L(600mg/dl)以上,血浆渗透压高于330mmol/L(正常为 280~295mmol/L),无酸中毒。治疗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同之处为胰岛素用量较少,输液量较大,预后较差。②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人有明显酸中毒,血酮体不高,无尿毒症,应考虑此症。发生原因为组织缺氧,葡萄糖酵解形成的丙酮酸不易氧化而转为乳酸,乳酸产生过多,清除减少(如肝功能衰竭时)或两者兼备(如循环衰竭时)。降糖灵也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测定血浆乳酸水平可确定诊断。治疗时首先处理诱发因素,静脉输碳酸氢钠可纠正酸中毒。
治疗 轻者经适当饮食、胰岛素治疗和处理诱发因素,尿酮体可迅速消失。对重者应迅速补充胰岛素、水和电解质(主要是钠和钾盐)。补充液体与胰岛素治疗同样重要,补液量及补液速度视脱水程度和尿量而定。钠和钾的补充要根据血钾、钠浓度的变化而调整。轻、中度酸中毒不必用碳酸氢钠,严重酸中毒(血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20容积%,或血pH低于7.2)时,需用适量碳酸氢钠治疗。对感染等诱因要积极处理,还应注意维持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预防 关键在于认真治疗糖尿病,尽量避免感染、手术、外伤以及心、脑、血管意外等诱发因素。若已发生上述情况应积极治疗。
参考书目
G.P.Kozak, Clinical Diabetes Mellitus,W.B. Saunders Co.,Philadelphia,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