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ltra-violet/visible detector
紫外-可见鉴定器
2) UV-vis detector
紫外可见检测器
1.
A novel UV-vis detector for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was introduced.
介绍一种新型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检测器。
3) visible UV laser
可见紫外激光器
4) UV-visible
紫外-可见
1.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UV-visible),Fourier transform Raman spectroscopy(FT-Raman),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NMR) were used to study the oxidation of spruce lignin by chloride dioxide.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ible)、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以及核磁共振(1H NMR)分析技术对云杉木质素被二氧化氯氧化前后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
2.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UV-Visible),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NMR)and TG analysi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oxidation of corn stover lignin by chloride dioxide and subsequently modified by furfuryl alcohol.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ible)、核磁共振(1HNMR)以及热重TG分析技术对玉米秸秆木质素被二氧化氯氧化前后的结构变化及其与呋喃甲醇改性的产物进行了表征。
6) UV-VIS
紫外-可见
1.
The interaction of Co(Ⅱ)meso-tetrakis(4-N-methyl-pyridiniumyl)porphyrin (Co(Ⅱ)TMPyP)with ctDNA is been studied by fluorescence,UV-vis and 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RLS).
利用荧光,紫外-可见和共振光散射光谱法,研究了 Co(Ⅱ)meso-四(对- 甲基吡啶基)卟啉(Co(Ⅱ)TMPyp)与小牛胸腺 DNA(ctDNA)的相互作用。
补充资料: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 bronze ware,identification of 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有的青铜器能依据其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一般应确定其时代或分期(相对年代)。文化性质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然后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价值。 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比较法 。无论是辨伪,还是研究某件青铜器的价值,都是运用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和价值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的。熟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各类青铜器的特征及价值,不断了解古代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亲手抚摸观察各种伪品,才有可能做好鉴定工作。另外,还应逐步引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X光检测、荧光光谱分析及范土的热释光测定等。 青铜器仿制 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制礼作乐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为了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需要,不断仿照《三礼图》或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而铸作新的青铜礼器,这就是仿制品。它是对于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仿效。其特点是在器物上大多标明仿制的时间、用途及仿制者等。在进行鉴定工作时,首先要区分仿制品与伪品,不应将仿制品列为伪品。其次仿制品对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及文化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宋代以前的仿制品已很少见。宋代由于金石学兴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并认识了《三礼图》的错误,遂改依古代青铜器仿制礼器,用来作为庙堂之祭器。宋代仿制情况见于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孙诒让《政和礼器文字考》等。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春秋时期宋公戍钟而制作的大晟钟,尚有流传至今者。清代的青铜器图录书中也著录了一些宋仿铜器。元代官府出蜡局亦曾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了一批祭器。明代著名的宣德炉有许多是仿照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加以变化而制作的。 青铜器辨伪 作伪的历史与伪器 作伪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宋元明时期。自宋代金石学兴起以后,古代青铜器成为研究资料与艺术欣赏品,公私竞相收藏,遂使青铜器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从宋代起商人就开始作伪。宋代的伪品已见于宋代的青铜器著录书中。第二阶段,清初至嘉庆时期。由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统治者的提倡,金石学有了新的发展,作伪也兴盛起来。此时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铜器图录作伪。特点是整器皆伪,即铭伪者器亦伪,作伪技术水平低,易于辨识。第三阶段,道光时期至清末。一方面由于金石学者重视铭文,另一方面作伪器费力而易辨,因此,这时期商人大多转而在真器上摹刻伪铭以牟利。另外,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尤其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文物,刺激作伪有了很大发展,伪器大量出口。外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就有不少伪品。第四阶段,中华民国初期。由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不仅各地盗墓之风大盛,而且作伪之风更炽。上海、苏州、北京、西安、潍县等地是作伪的中心,有许多作伪的高手。这时由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商人运用新技术作伪,使作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用真铭的拓本照相制版、然后用化学药品腐蚀的方法制作伪铭,比过去铸或刻的伪铭要逼真得多。用化学腐蚀法伪造的,与真铭颇为近似,非仔细辨识不能识其伪。同时由于外国人喜欢新奇的器形与花纹,也使伪作新奇器形与花纹兴盛起来。此时著录青铜器的书中每每混有大量的伪器。 从作伪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伪器的基本情况是:①全器皆伪。例如晋侯平戎盘,约为乾隆年间伪作,原藏北京怡王府,1870年流入英国,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腹外上饰乳丁纹,下饰兽面纹,双耳不伦不类,圈足系焊接,伪作明显。盘内有铭文23行550字,是已知伪器中铭文最长的。内容仿《尚书》及《左传》,字体仿《散氏盘》及《石鼓文》,书法拙劣,一望而知其伪。②器物的一部分为伪作。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一件商代兽面纹斝,器真,但在流的口部伪加一个流,画蛇添足。③拼凑真器残片作成伪器。例如《西清古鉴》著录的蟠夔鼎11,系用鬲的上半部下加三足而成,似是而非。④器真铭伪。这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铭文全伪。或用刀錾刻而成,或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或拼凑,乃至随意杜撰。二是在真铭之外,加刻伪铭 。例如现藏于镇江金山公园的遂启鼎 ,曾著录于《敬吾心室彝器款识》上32 ,原来仅有9个字,后来在其前后伪刻了124个字,使铭文增至133字。⑤铭真器伪。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陈侯午敦,原器早年被火烧毁,仅余底部铭文残片,后经商人将残片嵌入伪器之中,制成一个铭真而器伪的陈侯午敦。⑥器真而花纹伪。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纹少的青铜器上伪刻花纹。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鸟纹尊,原仅肩部有一条鸟纹带,后在其上下伪刻蕉叶纹及鸟纹。还有的在原有的花纹上加嵌绿松石等。 辨伪的历史与方法 自宋代金石学产生以来,随着作伪的产生,辨伪也就开始了。并且随着历代作伪的发展,辨伪也在不断的发展,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辨伪是金石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宋人辨伪已有一定水平,例如赵希鹄在《古钟鼎彝器辨》中指出:“三代古铜并无腥气,惟新出土尚带土气,久则否。若伪作者,热摩手心以擦之,铜腥触鼻可畏。”明代高濂著有《论新旧铜器辨正》中谈到:“近有真正民间之器,无功可纪,原无识文。今以刀刻钟鼎相似篆文,磨 熟刀痕,加以药饰,反失真趣。赏鉴家入手即洞识矣。”清代陈介祺关于辨伪的论述集中于《簠斋尺牍》中。近代王国维《国朝金文著录表》据铭文拓本辨伪,将伪器及疑似之器,别附于后。容庚在其所著《商周彝器通考》及《殷周青铜器通论》二书中均有专门章节论述辨伪问题,这是首次对历史上辨伪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辨伪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青铜器,使辨伪工作有了可靠的标尺;一方面由于政府的重视,地方普遍建立了文物鉴定委员会,1985年5月成立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工作已成为文物博物馆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真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伪史颂簋却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其次,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第三,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第四,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第五,伪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三者之间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绽。再者,铭文的性质与器物的类别不合者,或铭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伪作。需要指出的是,辨伪时详细了解该器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