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β,β-1,3-Propylenedithio-α,β-unsaturated arylketones
β,β-1,3-亚丙二硫基-α,β-不饱和芳酮
2) Propylenedithio-α,β-unsaturated ketone
β,β-1,3-亚丙二硫基-α,β-不饱和酮
3) β,β-(1,5-dithiopropylene)-α,β-unsaturated arylketones
β,β-(1,5-亚丙二硫基)-α,β-不饱和芳酮
4) β-diferrocenylpropanyl-α,β-unsaturated ketones
β-双二茂铁基丙烷基-α,β-不饱和酮
5) β-cyanidesα,β-unsaturated ketones
β-氰基α,β-不饱和酮
6) α,β-unsaturated ketones
α,β-不饱和酮
1.
Thia-michael addition of thiol equivalents to α,β-unsaturated ketones under solvent-free conditions;
无溶剂条件下代硫醇试剂与α,β-不饱和酮的迈克尔加成反应
2.
It was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hemistry of α,β-unsaturated ketones.
详细地对α,β-不饱和酮化学进行了综述。
补充资料:列宁,Β.И.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缔造者。原姓乌里扬诺夫,1870年 4月22日生于俄罗斯的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出身于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1887年考入喀山大学攻读法律,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开除。1891年通过国立大学考试,获毕业证书。列宁从青年时代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曾在俄国国内的萨马拉、彼得堡(今列宁格勒)、西伯利亚流放地从事革命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了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列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真正缔造者之一。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列宁一生中的许多岁月是在国外度过的。他曾在瑞士、伦敦、维也纳、巴黎、芬兰和波兰组织和集结革命的力量,指导俄国的革命斗争。他是俄国1905~1907年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十月革命后,领导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推进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于1919年领导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列宁逝世前的几年中(从1920年底至1923年),提出了党的总的战略方针──新经济政策,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好转而斗争,拟定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计划和纲领。1924年1月21日,列宁病逝于莫斯科。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列宁经济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大的时期:
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的理论(1893~ 1913) 在这一时期,列宁批判了阻碍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的各种反动思潮,主要是自由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和西欧修正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孟什维主义等。
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内市场形成问题的论述 民粹派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从而力图证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能性,以否定无产阶级在俄国社会日益增长的作用。为了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等著作中,发挥了K.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他十分准确地阐明了关于两大部类的学说,并把技术进步的因素纳入到他自己制定的再生产理论模式之中。列宁把第一部类划分为两个小的部类:①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②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他用图表形式制定了一个在四年扩大再生产中社会产品各部分的增长模型。根据列宁的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速度次之,而增长速度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列宁的分析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并阐明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
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的著作中,剖析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三种经济结构,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论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再到资本主义经济演变的规律。列宁指出,社会分工和市场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共同基础。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而市场的容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创立了俄国国内巨大的市场。列宁在批驳民粹派的同时,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1894)、《市场理论问题述评》(1899)、《再论实现论问题》(1899)等著作中,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论和危机论上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企图用"按比例分配论"歪曲和篡改马克思的实现论,否认资本主义生产在其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的实现并不是象他们所说的那样是理想和匀称的,而是通过"困难"、"波动"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现的。
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列宁专门考察了俄国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到19世纪末农村资本主义演变的规律。列宁利用俄国地方自治局的大量的统计资料,对农村公社中的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作了系统的分析。他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已经处于解体的状态,村社农民正在分解为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另一方面,地主经济则逐渐从工役制经济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农场,包括使用雇工剥削、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等。列宁指出,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向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演变必然促使商业性农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从而加速和瓦解农村公社经济,使两极分化加剧,并形成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列宁认为,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虽有其本身的特点,但它也经历了简单协作、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三个发展阶段。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不仅创立了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且也引起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革。
对土地问题的论述 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1908)、《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1917)等著作中,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的观点。列宁根据俄国和西欧各国农业发展的新材料,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不仅适用于工业,而且也适用于农业。他揭示了农业演进的两条道路(或方式),即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式道路。列宁揭露了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分子所宣扬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和小农经济稳固论的错误实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农业中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规律。他明确地提出了土地私有制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概念,指出前者产生绝对地租、后者产生级差地租,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关于两种垄断、两种地租的理论。列宁依据上述理论,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国有化纲领,驳斥了孟什维克土地地方公有化纲领,从而为工农民主专政作了经济理论上的论证。
关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学说(1914~1916)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是列宁主义形成的主要标志。
列宁在《机会主义和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社会主义与战争》(1915)、《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给布哈林的小册子<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写的序言》(1927)、《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1916)、《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1917)等著作中,总结了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经验,研究了新的经济现象和新的材料,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作了理论概括和系统分析,创立了帝国主义学说。
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基本特征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他研究了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揭示了从生产集中到垄断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指出自由竞争被垄断所代替是帝国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特征和基础。列宁分析了竞争和垄断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此,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引起剧烈的摩擦和冲突。
列宁对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作了深入考察,指出由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混合成长而形成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
列宁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输出代替了商品输出,它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他把垄断组织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市场以及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和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作为帝国主义的另外两个特征。
列宁论证了帝国主义加强掠夺殖民地的必然性。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全世界殖民政策的特殊时代。这时,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帝国主义的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战略要地。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压迫必然引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列宁认为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一书中,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作了理论上的总概括。他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即它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寄生的资本主义,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列宁详细地研究了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停滞的表现。他指出,垄断资本必然会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因为在帝国主义时期,技术进步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前提。但列宁同时又指出,这并不排斥垄断资本发展新技术的可能性,以及一些部门和国家的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可能性。列宁论述了由于资本相对过剩和资本输出,必将导致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的形成,他们专门靠"剪息票"为生。他还考察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与工人运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产阶级可以利用一小部分高额垄断利润来收买工人运动中的上层分子,形成"工人贵族",达到瓦解工人运动的目的。
列宁在20世纪初年写的著作中,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战争和经济破坏逼迫各国从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26卷,第150页),其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合为一体,表现在垄断资本通过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加速资本积聚和集中,利用国家干预经济,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调节,以保障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列宁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前提,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从垄断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级"。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 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对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分析,论证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他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跳跃式的,因而除了危机和战争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恢复经常遭到破坏的均势。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的统治不是削弱而是加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
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实了列宁的这个论断。
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1917~1924) 从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1917年 2月,俄国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君主专制制度。在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了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和把它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发表了《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1917)、《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和《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列宁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以及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两个阶段的学说,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学说,关于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学说,以及对生产和分配实行计划、统计和监督的原理。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等著作中,列宁提出了实行银行、辛迪加国有化等若干经济措施,并把它们作为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纲领。十月革命刚胜利,苏维埃政权就宣布土地、森林、银行、铁路和大工业国有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实践了列宁的上述思想,并着手准备从战时经济体制转入社会主义和平经济建设的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计划 1918~1919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和《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等著作中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般理论和走向社会主义的实际步骤,并阐明了经济上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指出,建立了苏维埃类型的国家,只是解决了困难任务的一小部分,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的困难是在经济方面,而且"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列宁选集》第3卷,第454页)。1918年2月,列宁在对俄国的经济结构作了科学的分析以后指出,在俄国还没有产生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更高的新的经济制度。像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还在于,它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俄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具体改造的发展速度方面是在毫无具体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的。因此,俄国共产党人不能单纯地靠书本,而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造的实践中去探索、考察、检验、总结和肯定新的经验,并加以新的理论概括。
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列宁以如何管理俄国为题拟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和方针,他指出:"现在(在文明民族的现代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所说的管理,不是政治而是经济具有主要的意义。......管理国家的任务现在首先是归结为纯粹经济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第 122页)。他所提出的经济建设的任务包括:①在全国各地普遍地以各种形式在各个部门和企业中实行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计算和监督;②利用先进技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等著作中,列宁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五种经济成份,即宗法式农民自然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阐明了这个时期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因此它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列宁分析了农民的两面性,提出了改造农民的方针和方法,阐述了过渡时期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并指出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消灭阶级。
从1918年春天开始,列宁把制定全国统一的经济计划提到了首位,指出,要"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ㄉ瑁⒘η蠛侠淼厥褂镁米试?"(同前,第28卷,第18页)。他认为计划是衡量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尺度和标准。经济计划的作用在于指导、调节、监督和平衡国民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恢复、改造和发展俄国的国民经济,首要条件就是编制近期计划和远景计划。在列宁提议下,于1920年 3月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制定了全俄电气化计划,这是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统一的经济计划。
列宁在1918年春至1920年底的著作以及1921~1923年的部分报告和著作中,规定了俄国工业化和电气化的总方针。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同前,第32卷,第399页)。列宁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电气化=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他强调说,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能够改造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国性的电气化。
列宁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一般原则。他指出,管理生产部门和企业的基本原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和一长制(厂长制),他主张在企业管理方式上,要吸收欧美的先进的组织形式,如实行经济核算、定额管理以及利用泰罗制等等。在物质生产部门和企业中必须加强劳动纪律,建立岗位责任制,提高生产,厉行节约,反对官僚主义。必须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计时、计件工资制,付给资产阶级专家高薪和实行奖惩制度。
新经济政策学说 列宁在1920年末至1923年的著作中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新经济政策学说主要是解决从资本主义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在1921年的《论粮食税》和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等著作中提出,在工业不发达且小农居优势的国家中,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律。列宁从理论上把它概括为"间接"过渡。他认为俄国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有以下特征,①由于俄国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份,农民占人口的多数,工业不发达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客观形势迫使它用间接过渡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②间接过渡承认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多样性或多元化的途径。间接过渡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中间站"和实际步骤才能完成。因此,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折的和复杂的。对此问题,在理论上只能作出原则的论证,而对于符合社会主义的各种具体形式、方法、步骤、政策和发展速度则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求得答案。③"间接"过渡与"直接"过渡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货币、价格、商业和市场机制。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和其他著作中认为,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党人曾经试验过直接过渡的道路,并主张废除商品货币关系,但没有成功,因此,他要求在制定计划和经济政策时,不仅要靠国家计划来调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而且还要靠价格和市场来调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个人、企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从物质利益成果上关心自己的工作。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在国内战争之后同农民实行新的经济结合形式。苏维埃国家为了打败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从 1918 年夏至1920年末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曾经被迫实行了余粮收集制的政策。列宁指出,为了恢复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必须从恢复农业开始,而要恢复和发展农业就要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照耕地面积交纳一定数额的粮食作为农业税,余粮归农民自己所得,允许在地方市场上出售。列宁指出,实行粮食税政策在政治上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在经济上是给农民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机会。粮食税政策满足了农民独立经营的自由,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产量,发展了地方自由贸易,活跃了市场,改善了工人和农民的供应,促进了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是间接过渡的一种形式和桥梁。列宁认为,在过渡时期中,自发的资本主义势力比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因此,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可以反对小生产者,即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自发的资本主义势力。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外可以吸收外资和技术;对内把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划归私人资本家经营,从而促进大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所以,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可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帮助国家对小商品生产和自发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计算和监督。
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指苏维埃国家与本国资本家或与外资企业签订协议、契约和合同,即由国家把一部分工厂、企业、矿山、林场等租让给或租借给资本家经营,按照法律和租让合同,资本家向国家交纳产品,利润则归资本家,到期由国家收回租让权。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四种:①租让制,包括国家与外国资本家的合营公司、合同或经济联合;②租借制,指租借给本国中小资本家的企业;③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后来,在《论合作制》中,列宁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合作社,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④商人替国家代购或推销商品。但是,列宁提出的租让制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列宁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指出,当苏维埃国家还不能向千百万小农提供大量的机器和使农村电气化的时候,"那末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列宁选集》第4卷,第579页)。他认为,在1921~1922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商业是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同农民经济结合和促进经济全面高涨的纽带。他提出了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经商的号召,认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主人',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同前,第4卷,第572页)。
列宁在《论合作制》中,制定了改造小农和引导他们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计划。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转到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建设方面后,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以及在保持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正确领导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社这一为农民所能接受的形式吸引农民走向社会主义。这就是苏维埃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保证。他提出社会主义应在经济、财政、银行等方面给合作社以优惠和援助。只有普及教育和科学技术,改革国家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才能使全体农民走上合作社的道路,否则,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列宁指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但这终究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如果不经过这一历史时代......我们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同前,第4卷,第684页)。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他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和一国或几国胜利的学说,在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无产阶级的经济政策和纲领,从而为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的航向。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列宁经济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大的时期:
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的理论(1893~ 1913) 在这一时期,列宁批判了阻碍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的各种反动思潮,主要是自由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和西欧修正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孟什维主义等。
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内市场形成问题的论述 民粹派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从而力图证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能性,以否定无产阶级在俄国社会日益增长的作用。为了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等著作中,发挥了K.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他十分准确地阐明了关于两大部类的学说,并把技术进步的因素纳入到他自己制定的再生产理论模式之中。列宁把第一部类划分为两个小的部类:①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②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他用图表形式制定了一个在四年扩大再生产中社会产品各部分的增长模型。根据列宁的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速度次之,而增长速度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列宁的分析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并阐明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
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的著作中,剖析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三种经济结构,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论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再到资本主义经济演变的规律。列宁指出,社会分工和市场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共同基础。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而市场的容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创立了俄国国内巨大的市场。列宁在批驳民粹派的同时,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1894)、《市场理论问题述评》(1899)、《再论实现论问题》(1899)等著作中,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论和危机论上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企图用"按比例分配论"歪曲和篡改马克思的实现论,否认资本主义生产在其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的实现并不是象他们所说的那样是理想和匀称的,而是通过"困难"、"波动"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现的。
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列宁专门考察了俄国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到19世纪末农村资本主义演变的规律。列宁利用俄国地方自治局的大量的统计资料,对农村公社中的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作了系统的分析。他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已经处于解体的状态,村社农民正在分解为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另一方面,地主经济则逐渐从工役制经济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农场,包括使用雇工剥削、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等。列宁指出,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向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演变必然促使商业性农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从而加速和瓦解农村公社经济,使两极分化加剧,并形成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列宁认为,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虽有其本身的特点,但它也经历了简单协作、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三个发展阶段。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不仅创立了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且也引起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革。
对土地问题的论述 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1908)、《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1917)等著作中,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的观点。列宁根据俄国和西欧各国农业发展的新材料,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不仅适用于工业,而且也适用于农业。他揭示了农业演进的两条道路(或方式),即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式道路。列宁揭露了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分子所宣扬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和小农经济稳固论的错误实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农业中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规律。他明确地提出了土地私有制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概念,指出前者产生绝对地租、后者产生级差地租,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关于两种垄断、两种地租的理论。列宁依据上述理论,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国有化纲领,驳斥了孟什维克土地地方公有化纲领,从而为工农民主专政作了经济理论上的论证。
关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学说(1914~1916)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是列宁主义形成的主要标志。
列宁在《机会主义和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社会主义与战争》(1915)、《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给布哈林的小册子<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写的序言》(1927)、《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1916)、《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1917)等著作中,总结了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经验,研究了新的经济现象和新的材料,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作了理论概括和系统分析,创立了帝国主义学说。
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基本特征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他研究了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揭示了从生产集中到垄断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指出自由竞争被垄断所代替是帝国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特征和基础。列宁分析了竞争和垄断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此,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引起剧烈的摩擦和冲突。
列宁对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作了深入考察,指出由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混合成长而形成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
列宁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输出代替了商品输出,它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他把垄断组织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市场以及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和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作为帝国主义的另外两个特征。
列宁论证了帝国主义加强掠夺殖民地的必然性。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全世界殖民政策的特殊时代。这时,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帝国主义的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战略要地。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压迫必然引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列宁认为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一书中,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作了理论上的总概括。他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即它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寄生的资本主义,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列宁详细地研究了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停滞的表现。他指出,垄断资本必然会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因为在帝国主义时期,技术进步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前提。但列宁同时又指出,这并不排斥垄断资本发展新技术的可能性,以及一些部门和国家的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可能性。列宁论述了由于资本相对过剩和资本输出,必将导致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的形成,他们专门靠"剪息票"为生。他还考察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与工人运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产阶级可以利用一小部分高额垄断利润来收买工人运动中的上层分子,形成"工人贵族",达到瓦解工人运动的目的。
列宁在20世纪初年写的著作中,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战争和经济破坏逼迫各国从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26卷,第150页),其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合为一体,表现在垄断资本通过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加速资本积聚和集中,利用国家干预经济,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调节,以保障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列宁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前提,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从垄断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级"。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 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对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分析,论证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他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跳跃式的,因而除了危机和战争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恢复经常遭到破坏的均势。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的统治不是削弱而是加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
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实了列宁的这个论断。
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1917~1924) 从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1917年 2月,俄国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君主专制制度。在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了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和把它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发表了《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1917)、《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和《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列宁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以及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两个阶段的学说,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学说,关于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学说,以及对生产和分配实行计划、统计和监督的原理。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等著作中,列宁提出了实行银行、辛迪加国有化等若干经济措施,并把它们作为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纲领。十月革命刚胜利,苏维埃政权就宣布土地、森林、银行、铁路和大工业国有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实践了列宁的上述思想,并着手准备从战时经济体制转入社会主义和平经济建设的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计划 1918~1919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和《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等著作中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般理论和走向社会主义的实际步骤,并阐明了经济上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指出,建立了苏维埃类型的国家,只是解决了困难任务的一小部分,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的困难是在经济方面,而且"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列宁选集》第3卷,第454页)。1918年2月,列宁在对俄国的经济结构作了科学的分析以后指出,在俄国还没有产生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更高的新的经济制度。像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还在于,它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俄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具体改造的发展速度方面是在毫无具体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的。因此,俄国共产党人不能单纯地靠书本,而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造的实践中去探索、考察、检验、总结和肯定新的经验,并加以新的理论概括。
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列宁以如何管理俄国为题拟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和方针,他指出:"现在(在文明民族的现代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所说的管理,不是政治而是经济具有主要的意义。......管理国家的任务现在首先是归结为纯粹经济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第 122页)。他所提出的经济建设的任务包括:①在全国各地普遍地以各种形式在各个部门和企业中实行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计算和监督;②利用先进技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等著作中,列宁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五种经济成份,即宗法式农民自然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阐明了这个时期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因此它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列宁分析了农民的两面性,提出了改造农民的方针和方法,阐述了过渡时期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并指出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消灭阶级。
从1918年春天开始,列宁把制定全国统一的经济计划提到了首位,指出,要"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ㄉ瑁⒘η蠛侠淼厥褂镁米试?"(同前,第28卷,第18页)。他认为计划是衡量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尺度和标准。经济计划的作用在于指导、调节、监督和平衡国民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恢复、改造和发展俄国的国民经济,首要条件就是编制近期计划和远景计划。在列宁提议下,于1920年 3月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制定了全俄电气化计划,这是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统一的经济计划。
列宁在1918年春至1920年底的著作以及1921~1923年的部分报告和著作中,规定了俄国工业化和电气化的总方针。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同前,第32卷,第399页)。列宁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电气化=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他强调说,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能够改造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国性的电气化。
列宁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一般原则。他指出,管理生产部门和企业的基本原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和一长制(厂长制),他主张在企业管理方式上,要吸收欧美的先进的组织形式,如实行经济核算、定额管理以及利用泰罗制等等。在物质生产部门和企业中必须加强劳动纪律,建立岗位责任制,提高生产,厉行节约,反对官僚主义。必须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计时、计件工资制,付给资产阶级专家高薪和实行奖惩制度。
新经济政策学说 列宁在1920年末至1923年的著作中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新经济政策学说主要是解决从资本主义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在1921年的《论粮食税》和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等著作中提出,在工业不发达且小农居优势的国家中,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律。列宁从理论上把它概括为"间接"过渡。他认为俄国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有以下特征,①由于俄国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份,农民占人口的多数,工业不发达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客观形势迫使它用间接过渡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②间接过渡承认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多样性或多元化的途径。间接过渡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中间站"和实际步骤才能完成。因此,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折的和复杂的。对此问题,在理论上只能作出原则的论证,而对于符合社会主义的各种具体形式、方法、步骤、政策和发展速度则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求得答案。③"间接"过渡与"直接"过渡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货币、价格、商业和市场机制。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和其他著作中认为,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党人曾经试验过直接过渡的道路,并主张废除商品货币关系,但没有成功,因此,他要求在制定计划和经济政策时,不仅要靠国家计划来调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而且还要靠价格和市场来调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个人、企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从物质利益成果上关心自己的工作。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在国内战争之后同农民实行新的经济结合形式。苏维埃国家为了打败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从 1918 年夏至1920年末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曾经被迫实行了余粮收集制的政策。列宁指出,为了恢复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必须从恢复农业开始,而要恢复和发展农业就要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照耕地面积交纳一定数额的粮食作为农业税,余粮归农民自己所得,允许在地方市场上出售。列宁指出,实行粮食税政策在政治上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在经济上是给农民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机会。粮食税政策满足了农民独立经营的自由,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产量,发展了地方自由贸易,活跃了市场,改善了工人和农民的供应,促进了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是间接过渡的一种形式和桥梁。列宁认为,在过渡时期中,自发的资本主义势力比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因此,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可以反对小生产者,即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自发的资本主义势力。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外可以吸收外资和技术;对内把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划归私人资本家经营,从而促进大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所以,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可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帮助国家对小商品生产和自发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计算和监督。
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指苏维埃国家与本国资本家或与外资企业签订协议、契约和合同,即由国家把一部分工厂、企业、矿山、林场等租让给或租借给资本家经营,按照法律和租让合同,资本家向国家交纳产品,利润则归资本家,到期由国家收回租让权。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四种:①租让制,包括国家与外国资本家的合营公司、合同或经济联合;②租借制,指租借给本国中小资本家的企业;③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后来,在《论合作制》中,列宁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合作社,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④商人替国家代购或推销商品。但是,列宁提出的租让制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列宁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指出,当苏维埃国家还不能向千百万小农提供大量的机器和使农村电气化的时候,"那末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列宁选集》第4卷,第579页)。他认为,在1921~1922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商业是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同农民经济结合和促进经济全面高涨的纽带。他提出了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经商的号召,认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主人',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同前,第4卷,第572页)。
列宁在《论合作制》中,制定了改造小农和引导他们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计划。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转到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建设方面后,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以及在保持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正确领导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社这一为农民所能接受的形式吸引农民走向社会主义。这就是苏维埃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保证。他提出社会主义应在经济、财政、银行等方面给合作社以优惠和援助。只有普及教育和科学技术,改革国家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才能使全体农民走上合作社的道路,否则,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列宁指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但这终究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如果不经过这一历史时代......我们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同前,第4卷,第684页)。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他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和一国或几国胜利的学说,在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无产阶级的经济政策和纲领,从而为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的航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