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质异常矿体定位
1)  geo-anomaly location of ore body
地质异常矿体定位
2)  anomaly geological object
异常地质体
1.
This paper with thre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resistivity profile method and resistivity sounding method, has studied geological stability and the anomaly geological object underground of the bridge\|foundation of LiChuan bridge.
运用地震反射波法、电阻率剖面法和电阻率测深法的综合勘察 ,对黎川大桥河西岸桥基的地质稳定性及隐伏异常地质体进行了研究。
3)  geology abnormal
地质异常体
1.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proce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21302 work-face Xiangshan coal mine using radio wave tunnel perspective method (tunnel perspective method) , geology abnormal range and characteristic was given, those data will be the geology direction for work-face safety exploitation.
通过对象山煤矿21302工作面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完成了该工作面地质异常体的圈定和性质判断,为下一步回采工作面的开采提供地质储备。
4)  ore-generating geological anomaly
致矿地质异常
1.
The ore-generating geological anomaly in the Guilaizhuang-type gold deposits is determined to be the Mesozoic shallow meta-alkaline intrusive rocks, that in the Taishan-type to be the Proterozoic ductile-shearing zones and that in the Tongjing type to be the Mesozoic shallow calc-alkalic intrusive rocks.
归来庄式金矿的致矿地质异常是中生代浅成偏碱性侵入岩;泰山式金矿的致矿地质异常是元古宙韧性剪切带;铜井式金矿的致矿地质异常是中生代浅成钙碱性侵入岩。
2.
Since the Neoarchean,the mineralization has undergone several structural and magmatic events,and metamorphic deformations and complex geological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s,resulting in the complexity of the ore-generating geological anomaly field structure.
陕西勉略宁“三角区”构造块体呈楔状夹持在秦岭微板块、扬子陆块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之间,目前已探明多种矿产,成矿作用经历了自新太古代以来不同构造体制下的多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和变质变形的复杂地质作用,使致矿地质异常切结构复杂化,最新解译的TM遥感线环构造相当发育,走向上可以划分为4组,不同分布和组合的线、环形构造对矿床(点)的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控制作用,航磁场呈两带三个方向展布,主要特征为正负异常相随,北陡南缓,铜、金矿床(点)大多分布于正负磁异常的梯度带上,在不同的构造-岩层组合部位,地球化学异常组合具有明显的区别,是寻找不同类型矿床的重要依据,利用致矿地层-构造-物理-化学场组合标志和已知含矿单元的矿床原建立找矿有利度预测模型,对本区进行了新一轮的找矿远景划分,优选找矿靶区10个。
5)  geo-anomaly circle
地质异常圈定
6)  ore body locating in space
异常体空间定位
补充资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主管部门)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依托单位)的指导下,从1991年至1995年,历时四年多,初步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5年10月,实验室通过原地质矿产部检查验收小组和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全面达到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议有关的领导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该实验室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批准该实验室为部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04月被获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领域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实验室由5位资深工程地质学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学顾问)、48名固定研究人员和26名流动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 43岁,包括教授及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0人、讲师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 (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室、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室、灾害预警与信息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数值与物理模拟研究中心、遥感与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中心、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岩石力学综合参数测试试验室、mts土动三轴试验室、岩石(材料)力学试验室、现代勘测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微观分析鉴定室、物理模拟试验室、数值模拟试验室、遥感与gis试验室、环境工程试验室、钻掘工程试验室、地层环境模拟及污染控制试验室)。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 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