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变换反应机理
1)  shift reaction mechanism
变换反应机理
2)  shift reaction
变换反应
1.
he adsorp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catalytic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onthe surface of CeOx(1.
采用原位红外、程序升温脱附、脉冲表面反应技术研究了CeO2还原表面在中温变换反应条件下表面物种的生成及脱附,并根据研究结果归纳出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
2.
The shift reaction of carbon monoxide lies o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synthetic ammonia.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在合成氨的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原料气的净化过程,又是原料气的制造过程。
3)  water-gas shift reaction
变换反应
1.
Under the Cu catalyst function,CO water-gas shift reaction effectively.
Cu催化剂作用下的CO的变换反应有效地降低了CO含量,提高了H2含量。
2.
0 MPa is used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gas-aqueous catalytic systems for water-gas shift reaction,with KOH,Na_2CO_3,K_2CO_3,Li_2CO_3,NaOH,NH_4OH,(NH_4)_2CO_3 and ammonia used as catalysts.
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作为催化剂,都能提高水煤气变换反应的速度,其中以NaOH、Na2CO3、KOH和K2CO3性能较好,综合考虑,其中Na2CO3是最具潜力的催化剂。
3.
The other one is the water-gas shift reaction which produces hydrogen.
通过实验,提出了由单质碘制备碘化氢的反应机理,过程中同时存在主反应(碘化氢制取)和副反应(变换反应)两个竞争反应,三价铑羰基络合物受水亲核攻击产生的氢迅速与络合的碘作用生成碘化氢,只有在可络合的碘消耗殆尽时,副反应才进一步进行。
4)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变换反应
1.
Effect of adding rate of precipitator on the texture and activity of the copper-manganese mixed oxide catalyst for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沉淀剂加入速度对Cu-Mn复合氧化物结构和变换反应活性的影响
2.
The intrinsic kinetics of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over Pt/CeO 2-ZrO 2 was investigated.
水汽变换反应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将 5 %~ 10 %左右的CO转化到 1%以下 ,同时产生出等体积的H2 ,既大大减轻了后续CO净化工序的负担 ,又增加了气体中的氢含量 ,因此变换过程是车载制氢必不可少的过程之一 。
5)  mechanism of color changes
变色反应机理
1.
The mechanism of color changes between fuchsine acid(FA)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was studied by spectra probe.
利用光谱探针技术研究酸性品红(fuchsine ac id,FA)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 in,BSA)的变色反应机理,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FA-BSA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2.
The mechanism of color changes of Bro mocresol Green(BCG)and Bovine Serum Albumin(BSA)in acid condition was studied by spectrometry.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溴甲酚绿(BC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酸性条件下变色反应机理,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BCG-BSA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
6)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the inversion of Laplace transforms
对应原理/拉氏反变换
补充资料:低能核反应机理
      低能核反应主要通过复合核反应和直接反应两种机理进行。
  
  复合核反应  复合核反应模型是丹麦科学家N.玻尔于1936年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低能核反应分两阶段进行,而且彼此独立。第一阶段为复合核的形成,即入射粒子和靶核融合为一个新核,称为复合核,历时约10-22秒;第二阶段为复合核的衰变,即复合核分解为出射粒子和剩余核,经历时间比第一阶段长得多,约为10-19~10-13秒。这样,复合核反应可表示为:A+a─→C─→B+b式中C表示复合核。以上两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即复合核如何衰变只决定于复合核本身的性质,而与其形成方式无关。换言之,复合核对于自己的形成方式失去"记忆"。例如,复合核64Zn*可以由两个核反应生成,有三种衰变方式:
  
  
  实验测得其反应截面的比为:
  
  
  证实了上述假定。
  
  直接反应  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与靶核表面或内部单个核子相互作用,而将本身一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核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子,后者还来不及把能量分配给其他核子时就被发射出来,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直接反应。直接反应是在约等于入射粒子穿越靶核所需的时间(10-22~10-20秒)内完成的。依情况不同又可分为:
  
  ①表面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低时,主要与靶核表面结合得最松的核子发生作用,而将后者激发(表面激发)或打出(表面嬗变)。
  
  ②体内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高时,可将靶核深处的核子打出来。这种反应称敲出反应。
  
  ③削裂反应 当入射粒子在靶核边缘掠过时,入射粒子的一个或几个核子被靶核所俘获,其余部分继续前进,如(d,p)反应和(d,n)反应。
  
  ④拾取反应 入射粒子掠过靶核时,从它里面拾取一个或很少几个核子而结合成较重的粒子并向外飞出,如(p,d)反应和(n,d)反应。
  
  ⑤非弹性散射 入射粒子把部分能量直接传给靶核而使后者激发,其本身则继续飞行。这种非弹性散射同复合核发射与入射粒子相同的出射粒子不同,属于直接反应。
  
  ⑥电荷交换反应 入射粒子与靶核不交换粒子,只交换电荷,如(p,n)反应和(3He,t)反应。
  
  

参考书目
   M.Lefort,Nuclear Chemistry,Van Nostrand,London,196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