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ntiviral compound
抗植物病毒病药物
2) antivirus plants
抗病毒植物
3) plant anti-virus
植物抗病毒
1.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dvancement of gene silencing mechanism, silencing suppressors coded by viru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ene silencing in plant anti-virus engineering.
本文对基因沉默的过程、病毒编码的抑制子蛋白及基因沉默在植物抗病毒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2.
Further analysis the possibility of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the area of plant anti-virus.
重点论述了基于 RNA 干扰的植物抗病毒育种基本原理,对利用来源于植物病毒保守序列的双链 RNA 抗病毒研究现状做了介绍,进一步分析了该技术在植物抗病毒领域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4) plant-virus resisting
抗植物病毒
1.
Through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dentification,the study revealed that Actinomycete 168 was Microstreptomyces within which no Microstreptomyces strain with plant-virus resisting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have been found presently,and placed a very good foundation for isolating new plant-virus resisting and antitumor substances from Microstreptomyces.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168号放线菌为小链霉菌,目前尚未发现能够产生抗植物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该菌菌株。
6) antiviral drug
抗病毒药物
1.
Objective Herpes simplex virus infections are efficiently treated with antiviral drugs such as acyclovir.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MC)测定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对抗病毒药物敏感性的可行性。
2.
Some of them have high antiviral activities and became leading compounds in the field of antiviral drug reseach.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从海藻类、海绵类、海鞘类、海星类、腹足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珊瑚及海洋微生物等海洋生物中分离出一系列有抗病毒作用的天然化合物,其中有些结构类型已成为抗病毒药物研究的导向化合物。
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ynthetic route of penciclovir,a kind of new antiviral drug,was synthesized with methyl 4-bromo-2,2-bis-methoxycarbonyl-butyrate as raw material.
目的以4-溴-2,2-二甲氧羰基-丁酸甲酯为原料合成新型抗病毒药物喷昔洛韦。
补充资料:植物病毒病
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化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数为害广泛;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性;仅少数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残体中保持活性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少数植物病毒可在昆虫活体内存活或增殖。
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组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使植物周身发病。病毒除夺取受侵染植物的一部分营养外,主要是可改变寄主植物的正常代谢过程,干扰或破坏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酶的活性,以及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代谢等。
症状 受害植物常表现如下症状:①变色。由于营养物质被病毒利用,或病毒造成维管束坏死阻碍了营养物质的运输,叶片的叶绿素形成受阻或积聚,从而产生花叶、斑点、环斑、脉带和黄化等。花朵的花青素也可因而改变,使花色变成绿色或杂色等,常见的症状为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叶症如烟草花叶病。②坏死。由于植物对病毒的过敏性反应等可导致细胞或组织死亡,变成枯黄至褐色,有时出现凹陷。在叶片上常呈现坏死斑、坏死环和脉坏死,在茎、果实和根的表面常出现坏死条等。③畸形。由于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受干扰,体内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生成和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可导致器官变形,如茎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点异常分化形成丛枝或丛簇,叶片的局部细胞变形出现疱斑、卷曲、蕨叶及带化等。
侵染与传播 植物病毒除借带毒的繁殖材料如接穗、鳞茎、块根、块茎等传播外,主要是通过昆虫,以及螨类、土壤中的真菌、线虫等媒介体,称介体传播。此外,花粉与种子可传播瓜类及豆类植物的病毒,嫁接可传播果树病毒等,则称非介体传播。在自然界某种植物病毒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传播,因植物病毒的种类不同而异。传毒昆虫以具刺吸式口器者为主,如蚜虫、叶蝉、飞虱、白粉虱等;仅少数具咀嚼式口器。它们在为害植物的同时将病毒从病株传到健株上。
蚜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有的种类只传播一种病毒,也有的可传播多种病毒;还有某一种病毒由多种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毒特性根据其保持传毒时间的长短可分为:①非持久性传毒。获毒时所需的饲毒时间很短,蚜虫获毒后即能传毒,不需要经过潜育期,但不能持久(一般为 4小时以内)。这类病毒一般均能以汁液传播,并引起花叶型症状,如黄瓜花叶病毒等。②半持久性传毒。传毒时需要较长的饲毒时间方能获毒,随着饲毒时间的延长可提高其传毒能力。获毒的蚜虫不需要经过潜育期,但能保持较长时间(10~100小时)的传毒能力。如甜菜黄化病毒等。③持久性传毒。某些性状与半持久性相似,但获毒和传毒的时间更长,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潜育期,其保持传毒的时间在 100小时以上。通常可终身传毒,有的甚至还可经卵传播。如大麦黄矮病毒等。后两类病毒多半引起黄化和卷叶症状,一般不能经由汁液传播。
根据病毒在蚜虫与其他刺吸式口器昆虫所存在的部位及其传播机制,又可分为口针型、循回型及增殖型3类。口针型相当于非持久性传毒;循回型包括半持久性传毒和部分持久性传毒;而增殖型则指在昆虫介体内增殖病毒的持久性传毒类型。
发生与防治 植物病毒病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病毒、传毒介体、外界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当田间有大面积的感病植物存在,毒源、介体多,外界环境有利于病毒的侵染和增殖,又利于传毒介体的繁殖与迁飞时,植物病毒病害就会流行。
除少数植物繁殖材料如接穗、鳞茎等可利用脱毒技术获得无毒繁殖材料,或通过药液热处理进行灭毒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宜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方面消灭侵染来源和传播介体;另一方面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增强植物抗病力、培育和推广抗病或耐病品种等(见植物病害防治、农业防治)。
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组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使植物周身发病。病毒除夺取受侵染植物的一部分营养外,主要是可改变寄主植物的正常代谢过程,干扰或破坏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酶的活性,以及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代谢等。
症状 受害植物常表现如下症状:①变色。由于营养物质被病毒利用,或病毒造成维管束坏死阻碍了营养物质的运输,叶片的叶绿素形成受阻或积聚,从而产生花叶、斑点、环斑、脉带和黄化等。花朵的花青素也可因而改变,使花色变成绿色或杂色等,常见的症状为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叶症如烟草花叶病。②坏死。由于植物对病毒的过敏性反应等可导致细胞或组织死亡,变成枯黄至褐色,有时出现凹陷。在叶片上常呈现坏死斑、坏死环和脉坏死,在茎、果实和根的表面常出现坏死条等。③畸形。由于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受干扰,体内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生成和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可导致器官变形,如茎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点异常分化形成丛枝或丛簇,叶片的局部细胞变形出现疱斑、卷曲、蕨叶及带化等。
侵染与传播 植物病毒除借带毒的繁殖材料如接穗、鳞茎、块根、块茎等传播外,主要是通过昆虫,以及螨类、土壤中的真菌、线虫等媒介体,称介体传播。此外,花粉与种子可传播瓜类及豆类植物的病毒,嫁接可传播果树病毒等,则称非介体传播。在自然界某种植物病毒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传播,因植物病毒的种类不同而异。传毒昆虫以具刺吸式口器者为主,如蚜虫、叶蝉、飞虱、白粉虱等;仅少数具咀嚼式口器。它们在为害植物的同时将病毒从病株传到健株上。
蚜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有的种类只传播一种病毒,也有的可传播多种病毒;还有某一种病毒由多种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毒特性根据其保持传毒时间的长短可分为:①非持久性传毒。获毒时所需的饲毒时间很短,蚜虫获毒后即能传毒,不需要经过潜育期,但不能持久(一般为 4小时以内)。这类病毒一般均能以汁液传播,并引起花叶型症状,如黄瓜花叶病毒等。②半持久性传毒。传毒时需要较长的饲毒时间方能获毒,随着饲毒时间的延长可提高其传毒能力。获毒的蚜虫不需要经过潜育期,但能保持较长时间(10~100小时)的传毒能力。如甜菜黄化病毒等。③持久性传毒。某些性状与半持久性相似,但获毒和传毒的时间更长,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潜育期,其保持传毒的时间在 100小时以上。通常可终身传毒,有的甚至还可经卵传播。如大麦黄矮病毒等。后两类病毒多半引起黄化和卷叶症状,一般不能经由汁液传播。
根据病毒在蚜虫与其他刺吸式口器昆虫所存在的部位及其传播机制,又可分为口针型、循回型及增殖型3类。口针型相当于非持久性传毒;循回型包括半持久性传毒和部分持久性传毒;而增殖型则指在昆虫介体内增殖病毒的持久性传毒类型。
发生与防治 植物病毒病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病毒、传毒介体、外界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当田间有大面积的感病植物存在,毒源、介体多,外界环境有利于病毒的侵染和增殖,又利于传毒介体的繁殖与迁飞时,植物病毒病害就会流行。
除少数植物繁殖材料如接穗、鳞茎等可利用脱毒技术获得无毒繁殖材料,或通过药液热处理进行灭毒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宜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方面消灭侵染来源和传播介体;另一方面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增强植物抗病力、培育和推广抗病或耐病品种等(见植物病害防治、农业防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