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球化学演化
1)  geochemical evolution
地球化学演化
1.
Based on the multivariate correlation statistics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 data, this paperdiscusses the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Yunnan-Guizhou-Guangxi area andindicates that ore- forming materials ar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mantle, lower crust andupper crust.
通过主要微量元素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该区金矿的地球化学演化规律,较圆满地解释了成矿物质既来源于深部,但又与地壳(地层)物质有密切关联的独特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2.
Based on the detailed contrast between the chondrite normalized REE patterns and REE geochemical evolution law, 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 ore bearing fluid for the Carlin type gold deposits in the area mainly originates from the upper mantle differentiation, and that the crust (strata) matter partly contaminates the plutonic ore bearing fluid during moving from mantle to crust.
通过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的详细对比和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的研究,论证了滇黔桂地区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分异,但深部成矿流体在运移至地壳的成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染了部分地壳(地层)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成矿物质的实质来
3.
Reaction path simulation technique that started its development within recent20 year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quantitatively studying the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groundwater.
反应路径模拟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定量研究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的重要方法。
2)  Geodynamic evolution
地球动力学演化
3)  geochemical inversion
地球化学反演
4)  earth evolution
地球演化
1.
will reveal the dynamical process of the earth evolution,from some aspects of three dimensional tomography of the mantle structure,transitional zone of the mantle,core mantle boundary,thermal plume and hot spot,plate movement,subduction .
从地幔结构的三维层析成像、上地幔过渡带、核幔边界、热柱和热点、板块运动、消减作用和板块的消亡、地幔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结构等方面 ,回顾了 2 0世纪地球动力学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探讨了地球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指出 2 1世纪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岩石物理学家等地球科学家的通力合作 ,将揭示地球演化的动力学过程。
2.
2 billion years are the two longest grades of rhythms in the Earth evolution.
地球演化中表现出的最大两级节律为10×108a和2×108a。
5)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ground water
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
1.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its applicationsto hydrogeology ar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for example,calculations of chemical species inground water and mineral saturation index,hydrochemical Prediction,and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ground water.
从正向地球化学模拟、反向地球化学模拟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三方面系统概述了地球化学模拟的研究进展;结合笔者近年来的科研实践,对其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作了介绍,并着重讨论了在地下水化学组分存在形式、矿物饱和指数的计算、水化学组分预测及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指出了这一领域中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6)  geochemical evolution stage
地球化学演化阶段
补充资料:环境的化学演化
      环境的化学演化是环境演化的一个侧面。环境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地球形成的初期、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三个阶段。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环境的各个圈层的化学组成和含量是不同的,但又有继承和嬗变的关系。生命的发生和生物的发展对环境的化学演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地球形成初期的化学演化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在46亿年前起源于太阳系星云,它经历了吸积、碰撞等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时,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和陨石物质的轰击,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升高,并使地球物质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出现局部熔融的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开始物质分异。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异。地球就逐渐形成现在的地壳(岩石圈)、地幔和地核这些层次。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原始的大气化学物质逐渐逃逸殆尽。随着物质的重新化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地球引力使这些气体渐渐积蓄在地球周围形成第二代的大气圈。第二代大气的化学成分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没有氧,当然也没有臭氧层。这一代大气称为还原大气。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结晶水汽化,逸出地表,随着地表温度的下降,气态水凝成水滴,降落到地面,形成水圈。原始海洋是以氯化物为主的酸性还原环境。地球形成后10~15亿年,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已经演化成型,是一个强还原环境。在地热能、太阳能的作用下,简单的无机物和甲烷等化合成氨基酸、核甙酸等有机物,并逐步演化为蛋白质等有机物,为生命的产生准备了充分必要的条件。
  
  生物出现后环境的化学演化  大约距今 35亿年前,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形成最简单的、无氧呼吸的原始生物(细菌)。它们是厌氧的异养生物,靠吸收水环境中的有机物进行无氧呼吸(发酵)而获得能量。这种厌氧异养原始细菌逐步演化出有叶绿素,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原核生物──藻类,如燧石藻、蓝绿藻等,形成藻菌生态系,在水体中进行光合放氧作用。随着藻菌生态系的进化,在10~15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真核植物,约在6亿年前海洋中出现动物,在4亿年前(晚志留纪和早泥盆纪)出现陆生蕨类,从此,形成了水陆的动物、植物、藻菌类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形成了生物圈。生物的作用对环境化学物质的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植物吸收氧,合成蛋白质;微生物分解生物残体,放出氮气。这一切使原来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要组分的还原大气演化成为以氮、氧为主的氧化大气(第三代大气)。据推断,地球大气由还原大气演化成氧化大气约在18~22亿年以前。由于大气中游离氧逐渐增加,约在 4亿年前形成臭氧层。臭氧层对太阳的强烈紫外辐射起到屏蔽和过滤作用,使陆地植物更加繁盛,水生生态逐渐演化到陆生生态。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主要转化者,又是碳素的主要储存者。据推算,地球上每年约有 150亿吨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木材。森林植被含有碳素4000~5000亿吨。当今使用的矿物燃料(煤、?汀⑻烊黄┦枪糯镒吹摹"谘沂缁蜕锏淖饔眯纬闪送寥馈M寥赖男纬纱俳松锏拇蠓⒄梗跋旎肪郴镏实难泛脱莼"凵锏淖饔糜跋焖Φ幕а莼乖匆月然镂鞯乃嵝曰乖肪持鸾パ莼月然铮妓嵫挝饕煞值闹行匝趸肪常话北谎趸跛嵫危换钚越洗蟮牡图厶⒚汤胱颖谎趸呒劾胱樱⑿纬商趟衔锘蛱妓嵫味患鹄础"芩降亩铩⒅参锖臀⑸锏娜渡低常曰镏实难凡卮蟮挠跋臁H缯伎掌:吭?0.03%的二氧化碳,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大约 300年循环一次;占空气正常含量约20%的氧,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2000年可循环一次。整个水圈的水分,通过生物圈的吸收、排泄以及蒸发和蒸腾作用,约20万年可循环一次。此外,生物的作用对铁、钙、碳、氮、磷等的循环也有很大的影响。
  
  人类出现后环境的化学演化  可分为从人类出现到产业革命前和从产业革命到现在两个时期。约在 300万年前,形成了最早能制造工具的原始人类。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对环境化学演化的作用不断增强。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大规模地狩猎和烧荒,兴修水利,开垦农田,采伐森林等,这些生产活动都对环境化学演化发生影响。早期的城市已发生局部的生活污染,排出的污水中的氮、磷使一些地区水体受到污染。产业革命后人类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规模愈来愈大,不仅把沉睡在地壳中的矿产大量移进地表人类环境,而且制造出许多种自然界所没有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如农药、塑料和人工合成的许多无机、有机化合物。据统计,这些物质目前已超过500万种,每年生产 6000万吨。这就冲击着长期以来人类所适应的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质量。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化肥产量大约每10年增加一倍。这就改变和加强了地表环境中氮素和矿物营养元素的化学循环过程。目前世界施用的矿物肥料每年为4亿多吨,其中氮肥约 4000万吨,其他为磷、钾等肥料。因此,大量氮、磷通过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有些地区饮用水源中硝酸盐含量上升到有毒水平。另一个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人类活动大大加速了地表环境中各种元素的迁移。古代人类仅利用18种元素,到19世纪就利用了62种元素,20世纪70年代除利用地壳中已知的94种天然元素外,还开始制取和部分利用了地壳中不存在的人造元素如镅、锎等。人们创造了自然界不存在的元素状态和组合,如自然界所没有的呈游离状态的铁、铝、铜、锌、镍、钴等元素。人类每年从地壳中取出不少于 4立方公里的矿石,冶炼愈来愈多的金属。大量尾矿、金属废料、冶炼废水的排放,使土地和水域遭到严重污染。重金属元素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大量应用汞和汞化合物的一些氯碱厂、有机化工厂的汞污染特别严重。石油燃烧排入大气的汞每年约3000吨。因此,目前地球未遭汞污染的地区已经很少。另外,矿物燃料产量逐年增加,根据统计,1975年全世界煤产量为276100万吨,石油产量为270800万吨。这些矿物燃料的燃烧影响大气化学性质,转而又影响整个环境化学特征。发生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其次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二氧化碳对近地面环境产生温室效应;颗粒物可减弱太阳辐射,对地表产生阳伞效应。二氧化硫可形成酸雨。氮氧化物能造成光化学烟雾和破坏臭氧层。已确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由19世纪60年代的290ppm上升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320ppm,而且所增加部分的五分之一是在1959~1969年的10年中增加的。根据在夏威夷的冒纳罗亚长期观测得知,从1958~1968年二氧化碳浓度每年平均约增加0.7ppm,而1969年以来,每年平均增加量超过1ppm,证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有加快的趋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