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idden lack of penetration and fushion
埋藏未焊透与未熔合
2) incomplete fusion
未焊透,未完全熔合
3) unfused toot
未熔透焊根
4) un-melting welding line
未熔合焊缝
5) inter-bead lack of fusion
焊道间未熔合
6) lack of penetration
未焊透
1.
In order to improve detection precision, the method of detecting T-type fillet weld lack of penetration height was discussed using ramp probe in the wing.
为提高检测精度,探讨了用斜探头在翼板上检测T型角焊缝未焊透高度的方法。
2.
The tensil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four group L 3R welding test specimen included defect free and with above plate part,defect free and no above plate part,with lack of penetration and above plate part,with lack of penetration and no above plate part were presented in this work.
报道了L3 R焊接试板在无缺陷有焊缝余高、无缺陷无焊缝余高、有未焊透有焊缝余高、有未焊透无焊缝余高四组试样的拉伸试验结果和L3 R热轧板和焊接板的裂纹张开位移试验结果。
3.
The lack of penetration (LOP) is a very common type of discontinuities in welds,so that how to simplify it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e and therefore to conduct its fracture analysis are a problem continuously interested to engineering and academic circles.
未焊透是工程实际焊接结构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焊接不连续 ,如何更科学合理地简化未焊透工程 ,以便于对其进行的断裂分析是工程界和学术界所一直关心的问题。
补充资料:未名社
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 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 6人。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
"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
未名社主办的《莽原》周刊,1925年 4月24日创刊,由鲁迅主编,附载于北京《京报》,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 1月10日,改为半月刊出版,由该社发行,先后由鲁迅、韦素园主编,出至第48期停刊。1928年1月10日《未名》半月刊创刊,李霁野等编辑,北京未名社出版社发行。1930年4月30日出至第 2卷第9至第12期合刊号后停刊。
未名社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翻译的作品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 4月,曾被北洋军阀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一度查封。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理(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E.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介绍了望·蔼覃(F.Van Eeden),介绍了爱伦堡(I.Ehrenburg)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第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
"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
未名社主办的《莽原》周刊,1925年 4月24日创刊,由鲁迅主编,附载于北京《京报》,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 1月10日,改为半月刊出版,由该社发行,先后由鲁迅、韦素园主编,出至第48期停刊。1928年1月10日《未名》半月刊创刊,李霁野等编辑,北京未名社出版社发行。1930年4月30日出至第 2卷第9至第12期合刊号后停刊。
未名社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翻译的作品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 4月,曾被北洋军阀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一度查封。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理(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E.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介绍了望·蔼覃(F.Van Eeden),介绍了爱伦堡(I.Ehrenburg)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第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