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务新闻》2004年4月6日报道,印度国家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与以色列埃比特系统公司首次联合进行风险研究计划,为印度“敏捷”(tejas)轻型作战飞机(lca)开发以光电系统为基础的新一代电子战系统。据称,新的电子战系统能使“敏捷”战斗机进行成功拦截和目标定位,还能作为多谱威胁告警系统使用,进行雷达、激光和来袭导弹告警。系统将于2008年为印度空军服务。
长期的夙愿
印度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实现的战略目标是,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摆脱依赖国外提供武器系统的状况,它同时也把从国外采购武器装备视为一种战略举措。在这种长期目标的主导下,具备设计、发展和制造高性能战机的能力一直是其反复考虑和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
印度研制国产战机的第一次尝试始于50年代后期,当时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研制了hf-24 marut(“风神”)战斗机。富有传奇色彩的库特·唐克教授担任该机设计小组的负责人,他曾参与过二战名机fw-190和ta-152的机身设计。由于hf-24的作战性能不佳,因此“风神”的设计只取得了部分成功。“风神”的最初设计目标是研制一种飞行速度为2马赫的多功能战机,但因印度根据许可证生产方式制造的由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研制的“俄耳甫斯”mk 703型航空发动机的功率不足,使得该机实际上只有在俯冲状态下才能实现超音速飞行。即便如此,印度仍然制造了147架“风神”,该型战机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执行了对地攻击任务。拟研制的该机改进型被命名为hf-73,它计划改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以全面提高超音速飞行性能,但是该项目在一次试飞坠毁事故后被取消,并促使印度决定采购法制“美洲虎”式攻击机,最后一架“风神”战斗机于1985年退出印军现役。
在取得有限成功的20多年后,印度重新开始了另一次研制国产战机的努力。这种构想的最终产物便是“轻型战斗机”(lca),该研制项目于1983年上马。与其同时立项的其他战斗机研制项目包括:美国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该项目最终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出f/a-22战斗机;欧洲有关国家联合研制的“欧洲战斗机”;法国研制的“阵风”战斗机等。上述所有项目都曾因绝大部分不尽相同的缘由,经历过被无限期推迟以及成本过高等问题的困扰。
项目背景
需要强调的是,lca项目最初的意图不仅仅是设计和制造一种新式高性能战斗机,更为广泛的背景是促使印度形成综合性科研/工业制造能力,并以此研发和制造飞机整机及整套机载武器系统。换言之,印度的最终目标是利用lca项目建立新的技术基础,从而覆盖与作战飞机设计和制造相关的所有领域。
显然,这种雄心勃勃的努力也意味着印度必须承受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制定发展计划时更是如此。然而,这种风险必须根据前述的长远目标进行评估,而不仅限于考虑lca的研制和部署计划。很多人在批评甚至嘲笑lca项目延迟数年才得以完成的情况时,显然也没有考虑到上述的风险评估问题。
lca项目的设计概念定义阶段由印度航空发展局于1987年开始实施。根据当时非常乐观的预计,该机将于1990年进行首次试飞,并于五年内加入印军现役,该机制造工作将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负责完成。毫无疑问,该项目原先制定的计划很快被证明缺乏现实性,该机的全尺寸工程研发第一阶段直至1993年6月才开始实施,印度政府为该阶段研制工作投入了218.8亿卢比。lca的第一架技术验证机(编号为td1,制造序列号为kh2001)于1995年11月17日出厂。此后,该机研制工作又因技术难题和政治原因,经历了无数次的延迟,导致其首次试飞一直推迟至2001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