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
|
1) organic fluid inclusion
有机流体包裹体
2) Organic inclusions
有机包裹体
1.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introduction for fluorescence mechanism of organic inclusions,and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microfluorescence analysis technology.
简介了有机包裹体荧光机理、荧光显微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2.
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2 stages of hydrocarbon charges after studying the organic inclusions in the sandstone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通过对沙河街组三段砂岩储层中的有机包裹体研究认为,该地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前,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石英碎屑颗粒的微裂缝之中,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但丰度低、成熟度低,对油气成藏贡献小;第2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后,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沿切割石英碎屑颗粒及其次生加大边的微裂缝面或长石颗粒的溶蚀孔隙中,丰度高,是JZ25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3) organic inclusion
有机包裹体
1.
Application of organic inclusion in recovering oil-gas injection history of oil reservoirs and its examples.;
利用有机包裹体恢复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应用实例
2.
Approaches to the organic inclusions from feldspar in the Ma-1 well reservoirs in the Malang depression;
马朗凹陷马1井储层长石中有机包裹体研究
3.
Off-line crushing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hydrocarbon released by organic inclusions hosted in calcite vein .
根据有机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将容2井储层方解石脉中的有机包裹体分为不同的期次;用离线压碎的方法对容2和容3井储层方解石脉中有机包裹体的烃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储层中的轻质油进行了对比;结合句容地区的埋藏史对该区油气来源及充注史进行了探讨。
4) organic i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有机包裹体特征
5) Hydrocarbon organic inclusion
烃有机包裹体
6) individual organic inclusion
单个有机包裹体
补充资料:富ch4流体包裹体
在新疆蛇绿纯橄榄岩和后碰撞镁铁-超镁铁侵入岩中发现富ch4流体包裹体 2006-10-13 岩石圈上地幔是相对氧化的;现有的研究表明,地幔岩流体包裹体的气体成份以co2为主。“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项目组对西昆仑库地蛇绿纯橄榄岩的橄榄石所寄主的流体包裹体、东天山香山辉长岩-苏长岩的拉长石所寄主的流体包裹体以及黄山东橄榄岩的橄榄石所寄主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激光拉曼探针气体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被这些岩石从地幔带上来的流体富h2o和ch4,并且有不同含量的n2。对3套岩石的熔体–ch4-h2o+n2流体系统估计了氧化-还原程度、形成的压力和深度条件。3套岩石的熔体–ch4-h2o+n2流体系统形成于软流圈地幔,最初是富ch4-n2的原始地幔流体。由于洋壳板片的反复俯冲,ch4-n2流体被h2o流体逐渐稀释和氧化。ch4被h2o的稀释和氧化,在地幔中造成了反复的氧化-还原熔融,导致了古亚洲洋的形成及其长期演化、以及古亚洲洋关闭后镁铁-超镁铁侵入岩和碱性-偏碱性花岗岩的广泛发育,从而引起了中亚造山带显著的显生宙地壳生长和cu-ni, au成矿作用。 上述成果是首次在古亚洲洋地幔岩和中亚造山带镁铁-超镁铁侵入岩中发现富ch4流体包裹体,并且提出这些ch4-h2o+n2流体系统形成于软流圈地幔,最初是富ch4-n2的原始地幔流体。现有研究表明,地球大气圈o2的陡然上升和地球的主氧化发生于2.4到2.2 ga,地球大陆的生长基本完成于2.5 ga。上述2种过程在时间上可以相互联系。但是,本项成果揭示,古亚洲洋和中亚造山带下伏地幔原始还原性流体被长期地保存到晚古生代。由于深俯冲洋壳板片带来的h2o流体的稀释,ch4-n2流体被逐渐稀释和氧化,从而在地幔中造成了反复的氧化-还原熔融,导致了古亚洲洋的形成及其长期演化、以及古亚洲洋关闭以后镁铁-超镁铁侵入岩和碱性-偏碱性花岗岩的广泛发育,进而引起了中亚造山带显著的显生宙地壳生长和cu-ni, au成矿作用。该项成果为古亚洲洋的长期演化、中亚造山带显著的大陆地壳生长以及cu-ni, au成矿作用提出了全新的机制和思路。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