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五十年代初解放军在攻占一江山岛等两栖作战中,对苏制伊尔-10强击机的近距对地支援能力深有感触,为此正式向科研部门下达了超音速近距支援强击机的任务。于是58年8月强-5飞机正式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上马,陆孝彭任总设计师。65年6月原型机首次试飞,同年12月通过初步设计定型审查。66年强-5在北京向中央领导做了终审性质的表演,当时解放军实际工作的最高领导叶剑英元帅拍板装备强-5。68年11月强-5正式投产。中苏交恶也是强-5历经磨难仍能成才的一大原因。当时苏联大量陈兵于中苏边境,我军更加迫切需要对付强大的苏联坦克集群的手段,强-5自然成了不可少的棋子。
强-5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后机身装两台与歼-6相同的涡喷-6涡轮喷气发动机,带有加力,单台静推力最大状态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机翼是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上翼面有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角分别为55°和57°,平尾为斜轴全动式。机体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米格-19。刚研制成功的强-5原型采用了两门30mm机炮,安装在机头两侧,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由于这种机炮布局在发炮时,炮口硝烟容易被进气口吸入导致发动机停车,后改为在两翼根处安装两门23mm机炮。因此最终定型时候,强-5左右翼各一门23毫米机炮,有6个外挂点,每个机翼下2个,机腹下2个,可挂导弹、火箭、炸弹等。机腹位于内部武器舱舱门两侧的两个外接点可各携带一枚重250千克炸弹。位于主起落架舱外侧的两个外接点通常携带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弹吊舱。新近生产的强-5每侧机翼下增设了一个pl-2(苏联k-13a“环礁”导弹的改型)红外近距空空导弹挂点,用于自卫。
主要型号:
强-5甲:是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实际上是我国氢弹试验的投掷机型,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以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也说明我国当时的核武器体积还是比较大的。
强-5i: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1977年4月加大航程的改型机的方案开始实施。方案包括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软油箱;改用加力推力为36.8千牛的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等,命名为强-5i。
强-5ⅱ: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ⅱ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西方称强-5ⅱ为a-5b。
强-5ⅲ: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1983年1月,强-5ⅲ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ⅲ型出口巴空军。1983年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ⅲ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
强-5乙:是为海军研制的鱼雷攻击机,以鱼雷为主要武器,70年试飞,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是2120千米。强-5乙型直到最近才解密,目前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公开展出。
强-5m:该型是国内与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ⅱ型为基础换装了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设备。1986年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订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将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强-5m(a-5m)加装西方的新型电子设备。强-5m装备的新型电子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将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强-5m后因空军飞机编号方法改变,改称强-5d。
强-5k:是对外合作的强-5ⅱ改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