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摩擦表面形貌
1)  morphologies of wear traces
摩擦表面形貌
2)  surface texture and frictin-wear
表面形貌及摩擦磨损
3)  wear surface morphology
摩擦形貌
1.
Characteristics of wear surface morphology and wear mechanism of C/C composite with different matrix carbon;
结果表明:完全光滑层(SL)炭结构的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在任何载荷下均难以形成完整的磨屑膜;完全粗糙层(RL)炭结构、粗糙层/树脂炭(RL/RC)的材料摩擦表面在低载荷时能形成较厚的磨屑膜,在高载荷时表面摩擦膜均很薄;完全RC结构试样摩擦表面在低载荷时完整、致密,在高载荷时有显著的磨屑膜剥落;RL/SL/RC、SL/RC结构试样在低载荷时的表面摩擦膜薄,而高载荷时,RL/SL/RC材料的基体炭磨损比SL/RC的严重;RL/SL或SL炭在摩擦中的损伤呈现阶梯状磨损形貌,RL炭在摩擦后难以分辨出原始形貌,RC炭在部分摩擦表面则为条纹状磨损形貌;RL/SL/RC、SL/RC结构的C/C复合材料摩擦形貌的稳定性高,材料耐磨性好,在一定载荷范围内有利于降低材料的摩擦因数和体积磨损。
4)  friction surface
摩擦表面
1.
The morphology and graphitization of carbon at friction surface were investigated by SEM and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respectively.
采用MM-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粗糙层基体炭C/C复合材料在模拟正常刹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微区拉曼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分别研究复合材料摩擦表面的形貌、微区石墨化度及其结构,并通过热失重曲线比较摩擦前后复合材料表面在惰性气氛中的升温失重。
2.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dry sliding friction surface of Fe_3Al-based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tructure function analysis method.
利用结构函数法对Fe3A l基复合材料干滑动摩擦表面的分形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计算其分形维数。
3.
Fractal theory is introduced to study friction surface.
引入分形理论来研究摩擦表面 。
5)  skin friction
表面摩擦
6)  surface friction
表面摩擦
1.
Numerical simulations by using IAP/ LASG GOALS climate model are carried out to in- vestigate how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surface friction fo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ffect the summertime South Asia high.
利用 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分别考察青藏高原 表面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
补充资料:摩擦学:表面形貌
摩擦副表面的几何形态和性质。当相关的工作表面间存在薄的润滑油膜时﹐工作表面靠近会使两表面的峰谷阻遏或疏导润滑油的流动﹐这将影响摩擦力和油膜厚度的计算结果。两表面再靠近﹐则两面峰顶发生接触或碰撞﹐由此而產生的摩擦热不仅对油有热效应﹐而且会影响边界膜的形成和破裂。至於接触著的摩擦副表面的磨合和磨损过程﹐当然更与表面的原始形貌和磨痕形貌有关。表面形貌对於研究摩擦学问题十分重要﹐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逐渐认识﹐到70年代后期才将它与表面损伤联繫起来研究。
         表面形貌的表徵方式 真实表面属於三维几何形态﹐可用直角坐标系(图1 三维表面形貌 )描述。为工作表面﹐为表面高度坐标轴。某一截面的表面轮廓平均高度线(中线)为坐标轴(图2 截面的表面轮廓 )﹐对高度均值有多种表达方法﹐如轮廓算术平均值和均方根值﹐式中L 是取样长度。它们是表徵 方向尺寸的一维参数。表徵轮廓起伏的间距和频率﹐则是方向尺寸的一维参数﹐如轮廓曲线在中线上相邻交点间的截距均值S m或中线交点密度均值。表徵截面轮廓的二维形貌﹐需要用和两个方向的参数组成。但为了表徵轮廓的变化差异﹐还需要用更多的参数描述。如果表面形貌分布属於正态型的﹐若选配合理仅用 3个一维参数组即足以表达。P.R.纳雅克根据随机理论﹐推荐用﹑和3个参数。其中是单位长度内轮廓曲线跨越中线次数的均值(即中线交点密度)﹔是单位长度内峰顶数目的均值(即峰顶密度)。
         对於摩擦学问题﹐不仅需要瞭解轮廓高度变化规律﹐还需要瞭解轮廓分布不对称於中线的程度﹑轮廓各点的斜率均值﹑平均峰顶曲率和平均峰高等。
         表面形貌的综合效应 对於摩擦学问题﹐必须考虑组成摩擦副的两个表面的综合效应。对於真实(考虑粗糙度效应的)表面的接触和摩擦磨损问题﹐不仅要研究乾摩擦工作情况﹐更应考虑界面间有润滑剂或各种表面膜存在的工况。
          表徵油膜厚薄常用无量纲参数膜厚比=/。式中是油膜厚度﹔是综合粗糙度。存在润滑膜的摩擦副﹐〉3属於完全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状态﹐由油膜承担绝大部分载荷﹐不会黏著。〈1属於边界润滑状态﹐容易黏著﹐即使发热不大也可能发生黏著。1≦≦3﹐属於部分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状态﹐表面起伏会影响润滑油的流动﹐可能发生黏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