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轻重稀土分馏
1)  light-heavy RE fractionation
轻重稀土分馏
2)  light and heavy fractions
轻重馏分
1.
Typical FCC LCO fuels from paraffin-base and intermediate-base crude oils were distilled into sub-fractions in true boiling point distillation unit and then separated into light and heavy fr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aromatics distribution.
分别对石蜡基和中间基的催化裂化柴油进行实沸点切割,根据各窄馏分中的芳烃分布规律将两种催化裂化柴油切割成轻重馏分。
3)  Light REE
轻稀土分量
4)  differentiation of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轻稀土分异
5)  fraction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稀土元素分馏
6)  hold-back [英]['həuldbæk]  [美]['holdbæk]
重馏分所含的轻馏分
补充资料:轻重理论
      中国古代著作《管子》中以商品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货币价格理论。"轻重"一词,最早见于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大钱,并提出"量资币,权轻重"之说(《国语·周语》)。到战国时,墨家亦有"刀轻"、"刀重"的论述(《墨子·经说下》)。但这些论述,都很简略。《管子》书有《轻重》19篇(3篇亡佚,今存16篇),主要讲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价格的关系,对这些关系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因而后人凡是讲到轻重理论或轻重之学,都是指《管子》的轻重理论。
  
  
  《管子·轻重》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  《轻重》各篇的作者和写成时代,都还无定论,主要有战国晚期和西汉时期二说。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内商品货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诸侯国之间有盐、铁、粮食等重要商品的贸易,货币亦由大而重的刀币、布(铲)币等铸币,逐渐改变为便于流通的圆钱,黄金则主要在诸侯国间流通。那时各国讲求富国强兵,设法用经济政策加强国家财力。《轻重》各篇所述,就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反映。
  
  《轻重》各篇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货币和价格政策的规定,控制全国的重要物资如粮食、盐、铁等的流通,以达到加强封建国家财力和打击富商大贾的目的。这就是所说的"以轻重御天下之道"(《山至数》)。这一基本思想是以它的货币和价格学说为根据的。
  
  货币的流通和贮藏职能  《轻重》各篇非常重视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它把货币作为商品流通手段的重要性提到甚至超过五谷食粮的地位。它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亦作"民之通货")。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国蓄》、《轻重乙》、《揆度》)《管子》提出货币是商品流通手段,国家可以用货币来控制粮食流通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轻重》各篇的逻辑是:货币既然成为商品流通手段,粮食以及万物的交换和流通都要通过货币,所以货币可以被用来控制粮食以及万物的流通。这样,货币就具有支配粮食以及万物的权力。商人掌握了货币,可以囤积各种货物,谋取厚利;封建国家掌握了货币,同样可以储备粮食以及各种物资,增强封建统治的财力。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而成为各种物质财富的代表,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各种物质财富。因此,货币也成为财富的贮藏手段,商人用货币生殖货币,封建国家除铸造货币以供流通外,也以贮藏或投放货币作为控制各种物资和增加国库财富的手段。
  
  "币重"和"币轻"  由于轻重理论是从货币具有作为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出发,进而论述货币可以用来作为控制各种物资的政策手段,所以货币的贵贱,即货币价值的高低,成为这一理论的中心问题。《轻重》各篇中常常提到"币重"、"币轻"问题,币重就是币贵,币轻就是币贱。币贵万物就贱,币贱万物就贵。关于币重和币轻是如何决定的,它说"物藏则重,发则轻,散则多。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揆度》)。显然,轻重理论中的"币重"、"币轻",说的不是货币由它本来的质量决定的,而是货币在一定流通数量情形下,或者被收藏起来,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因而货币购买力提高,或者投放被收藏的货币到流通中,于是货币购买力又较前降低。所以这"币重"、"币轻"是货币流通紧缩或松动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对于货币价值的分析。轻重理论没有能提出科学的价值概念来分析货币的价值。正因此故,轻重理论在理论分析上,只提出货币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职能的论述,而缺乏对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分析,在政策思想上,就陷入"令疾则黄金重,令徐则黄金轻"(《地数》),甚至"徐疾之数,轻重之筴也,一可以为十,十可以为百"(《山权》)的主观臆断。
  
  货币流通与商品价格  有货币流通就有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轻重》各篇认识到,为了从流通中控制各项重要物资,不但要运用货币政策,还要运用物价政策。物价贵贱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的变化。"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山至数》)。这个变化除起因于货币价值或购买力的变化以外,商品本身亦有造成价格贵贱的原因。对于这种原因的论述,是轻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说"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夫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具体到各物或个别物品,则"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国蓄》)。这种论述同所论"币重"、"币轻"的理论完全相同。"币重"、"币轻"与"万物重"、"万物轻"同受"多则贱,寡则贵"一个原理的支配。在这里也同样表明轻重理论缺乏对商品价值的分析。基于这种理论,《轻重》各篇发展了"平粜"、"平籴"思想,提出如下政策:秋收时,谷轻币重,投放货币大量收购谷物,而在青黄不接时,谷重币轻,出售谷物大量收回货币。对女工织物和盐铁所采用的政策,基本上与此相同。
  
  轻重理论中还有"谷独贵独贱"说(《乘马数》),以后论者对此有不同理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管子评论》中谓当时之谷兼有消费目的物和货币的两重性,其他著述亦有类似说法。其实,《国蓄》篇所说"善者执其通施,而御其司命",已说明谷物是以货币来表示其价值的,不存在谷物在轻重理论中同时具有货币的职能。其所以说"谷独贵独贱",是说谷物具有"民之司命"的特点,它可以用聚藏政策来提高它与其他各物的比价,但这种比价还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
  
  轻重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封建社会言货币理论、货币价格政策以及粮食储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都不断引用这种理论,并用以制定各种实施方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