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lastic-plastic fracture
弹塑性断裂
1.
The COD、CTOD and CTSD were de-termined by duplicated film method and used to analyse the behavior of mixed Ⅰ+Ⅱ elastic-plastic fracture in aluminium alloy Ly12, 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D and J-integral for differ-ent mixed ratios was also discussed.
对铝合金Ly12复合Ⅰ+Ⅱ型弹塑性断裂行为进行了COD分析,并对复合载荷下COD与J积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2.
Based on a two-parameter analysis method of elastic-plastic fracture,a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estimating fracture toughness CTOD requirement has been derived for pressure vessels and other important engineering structures.
本文在弹塑性断裂双参数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导出了预测压力容器等重要工程结构断裂韧度CTOD要求的理论表达式。
3.
The materials concerned follow Ramberg -Osgood s constitutive law,and the evsluational equations for elastic-plastic fracture analysis are also given.
所考虑的材料是符合Ramberg-Osgood本构律的材料,并给出了这种构件的弹塑性断裂分析的弹塑性评定方程。
2) elastic plastic fracture
弹塑性断裂
1.
The evaluational equations for elastic plastic fracture analysis are also given.
给出了带裂纹的半圆环形曲杆(板)的线弹性解和全塑性解,所考虑的材料是符合Ramberg-Osgood本构律的材料,同时也给出了这种构件的弹塑性断裂分析的弹塑性评定方程。
3) elastic-plastic fracture stress
弹塑性断裂应力
6) elastic-plastic fracture criteria
弹塑性断裂准则
补充资料:弹塑性断裂力学
断裂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用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理论研究变形体中裂纹的扩展规律。弹塑性断裂力学在焊接结构的缺陷评定、核电工程的安全性评定、压力容器的断裂控制以及结构物的低周疲劳和蠕变断裂的研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中叶,由于韧性材料的广泛应用,原有的线弹性断裂力学已不能用来描述裂纹体内出现较大塑性区时裂纹的扩展规律,弹塑性断裂力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60年代初,美国的G.R.欧文对线弹性断裂力学作了塑性修正,把它推广应用于弹塑性裂纹体,并在小范围屈服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结果。随后,英国的A.A.韦尔斯提出了在大范围屈服以至全面屈服条件下的裂纹张开位移理论(见COD法)。 该理论用裂纹顶端的张开位移δ为控制参量来表示韧性断裂过程的特征,并以δ达到裂纹顶端张开位移的临界值δc为断裂准则进行断裂分析。韦尔斯的研究结果在某些缺陷评定标准中得到采用。1968年美国的J.R.赖斯提出了J 积分。同年,J.W.哈钦森、J.R.赖斯和G.F.罗森格林用塑性全量理论分析了裂纹体在张开型断裂(见断裂力学)情况下裂纹顶端起裂前的应力场和应变场,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弹塑性体的裂纹顶端附近存在称为HRR奇异场的应力应变场,而J积分正是表征该奇异应力应变场强度的主导参量。近年来以J积分为特征参量的弹塑性断裂力学的工程方法得到了发展。
目前,弹塑性断裂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确定表示韧性断裂过程中裂纹顶端场及其特征的控制参量;②发展确定裂纹扩展阻力特征的实验技术;③寻求弹塑性断裂准则。弹塑性断裂力学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理论迄今仍不成熟。
参考书目
L.H.Larson, ed., Advances in Elasto-plasticFracture Mechanics,Appl. Sci.Pub., London, 1980.
J. R. Rice, Mathematical Analysis in theMechanics of Fracture, H.Liebowitz,ed.,Fracture,Advanced Treatise, Vol. 2, Academic Press, NewYork, 1968.
20世纪中叶,由于韧性材料的广泛应用,原有的线弹性断裂力学已不能用来描述裂纹体内出现较大塑性区时裂纹的扩展规律,弹塑性断裂力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60年代初,美国的G.R.欧文对线弹性断裂力学作了塑性修正,把它推广应用于弹塑性裂纹体,并在小范围屈服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结果。随后,英国的A.A.韦尔斯提出了在大范围屈服以至全面屈服条件下的裂纹张开位移理论(见COD法)。 该理论用裂纹顶端的张开位移δ为控制参量来表示韧性断裂过程的特征,并以δ达到裂纹顶端张开位移的临界值δc为断裂准则进行断裂分析。韦尔斯的研究结果在某些缺陷评定标准中得到采用。1968年美国的J.R.赖斯提出了J 积分。同年,J.W.哈钦森、J.R.赖斯和G.F.罗森格林用塑性全量理论分析了裂纹体在张开型断裂(见断裂力学)情况下裂纹顶端起裂前的应力场和应变场,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弹塑性体的裂纹顶端附近存在称为HRR奇异场的应力应变场,而J积分正是表征该奇异应力应变场强度的主导参量。近年来以J积分为特征参量的弹塑性断裂力学的工程方法得到了发展。
目前,弹塑性断裂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确定表示韧性断裂过程中裂纹顶端场及其特征的控制参量;②发展确定裂纹扩展阻力特征的实验技术;③寻求弹塑性断裂准则。弹塑性断裂力学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理论迄今仍不成熟。
参考书目
L.H.Larson, ed., Advances in Elasto-plasticFracture Mechanics,Appl. Sci.Pub., London, 1980.
J. R. Rice, Mathematical Analysis in theMechanics of Fracture, H.Liebowitz,ed.,Fracture,Advanced Treatise, Vol. 2, Academic Press, NewYork, 196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