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变异株
1)  Variant [英]['veəriənt]  [美]['vɛrɪənt]
变异株
1.
Study on Immunuogenicity of HPV 16 E7 Variant;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变异株免疫原性研究
2.
Study on bivalent attenuated vaccine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variants;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二价弱毒疫苗的研究
3.
A Hepatitis B Virus Variant with an Ile to Ser Mutation at aa126 of HBsAg;
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126位Ilie→Ser变异株
2)  mutant [英]['mju:tənt]  [美]['mjutənt]
变异株
1.
Immunogenicity and protective efficacy of galE mutant vaccine in mice;
空肠弯曲菌galE变异株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评价
2.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a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BsAg mutant at nt551 among hepatitis B patients in China.
为了调查HBV基因组nt551位变异株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分布,共收集HBV血清学诊断阳性且肝功能异常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362份,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到117例HBV S基因阳性的标本。
3.
Conclusion The natural immune process,the detection method itself,and the limitations of mutant hepatitis B virus re-infection may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rare modle in serological markers of hepatitis B examination.
结论机体免疫的自然进程、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HBV变异株再感染都可能导致HBVM检测结果出现少见模式,应使用不同的方法和中和试验进行进一步检测。
3)  variant strain
变异株
1.
Mutation effect of radiation of ~(60)Co γ ray on variant strain of Pleurotus ostreatus :;
~(60)Coγ射线对侧耳属变异株的诱变效应
2.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ant Strain Containing the Enterococcal Cytolysin Gene;
肠球菌溶血素cyl基因变异株的构建
3.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s of American type strain VR2332 and natural variant strain of PRRSV in recent years,two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two specific gene fragments of 225 bp and 427 bp were amplified respectively.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型标准株VR2332保守序列与近年PRRSV自然变异株序列分析研究,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引物,分别扩增出225、427bp两条特异型基因片段,通过优化RT-PCR条件,建立了可同时检测PRRSV标准株和NSP2变异株的二重PCR诊断方法。
4)  mutants
变异株
1.
Screening Trichoderma REMI mutants for controlling melon wilt;
防治甜瓜枯萎病木霉菌REMI变异株筛选
5)  mutant strain
变异株
1.
Transcription levels of PAM secreted cytokine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utant strain and attenuated strain in the effects on PAM immunologic function, which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tant strain PRRSV infection and severe pathological reaction in host organism.
PRRSV变异性极强,目前已证实我国2006年爆发的高热病的病原为PRRSV变异株,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与传统PRRSV相比,主要是在Nsp2基因发生较大的基因缺失。
2.
Mutant strain of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wa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molytic colony with white color of the pathogen.
本文首次报道了紫色色杆菌变异株(FJ08A)感染小熊猫的群发病例。
6)  Mutant [英]['mju:tənt]  [美]['mjutənt]
变异菌株
1.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Amylase from B.subtilis Mutant;
枯草芽孢杆菌变异菌株的α-淀粉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补充资料:变异
      生物有机体的属性之一,它表现为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别。变异有两类,即可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现代遗传学表明,不遗传的变异与进化无关,与进化有关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后一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其方式有突变与重组。
  
  生物突变  可分为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发生的改变,又称点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代将出现遗传性改变。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只在体细胞上发生效应,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机体中不会造成遗传后果。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前者的后果是形成多倍体,后者有缺失、重复、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也可以人为地实现。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每10万个或 1亿个生殖细胞在每一世代才发生一次基因突变。诱发突变是指用诱变剂所产生的人工突变。诱发突变实验始于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用X射线处理果蝇精子,获得比自发突变高9~15倍的突变率。此后,除 X射线外,γ射线、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线,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亚硝酸等化学物质,以及超高温、超低温,都可被用作诱变剂,以提高突变率。
  
  突变的分子基础是核酸分子的变化。基因突变只是一对或几对碱基发生变化。其形式有碱基对的置换,如DNA 分子中A-T碱基对变为T-A碱基对;另一种形式是移码突变。由于 DNA分子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使突变之后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位移,变为不是原有的密码子,结果改变了基因的信息成分,最终影响到有机体的表现型。同样,染色体畸变也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说明。自发突变频率低的原因是由于生物机体内存在比较完善的修复系统。修复系统有多种形式,如光修复、切补修复、重组修复以及 SOS修复等。修复是有条件的,同时也并非每个机体都存在这些修复系统。修复系统的存在有利于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
  
  基因重组  重组也是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G.J.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重新被发现之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二倍体生物体型变异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遗传因子的重组。以后对噬菌体与原核生物的大量研究表明,重组也是原核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方式有细胞接合、转化、转导及溶原转变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受体细胞通过特定的过程将供体细胞的 DNA片段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上,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部分遗传特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于 DNA重组即遗传工程技术,可以用人工方法有计划地把人们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 DNA取出,在离体条件下切割后,并入载体 DNA分子,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使来自供体的 DNA在其中正常复制与表达,从而获得具有新遗传特性的个体。
  
  对变异认识的历史考察  人类今天对生物变异现象及其内在机制的认识,是长期发展的结果。生物机体存在变异,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有不少记载。《庄子》一书中曾提到"种有几"。北魏时期的贾思勰观察到栽培中的大蒜与芜菁的变异,但原因不明。他说:"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相反,其理难明"(《齐民要术·种蒜》)。明朝的张谦德在其《硃砂鱼谱》中不仅看到家养金鱼的大量变异,而且提出一套通过人工选择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即:"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日积月累,"自然奇品悉备"。这些都是零星的观察。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系统地考察过生物的变异,指出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共同特征。他对变异的类型、变异的规律以及变异与进化的关系都有系统的论述。但由于受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他并未了解变异的具体原因。他自己也承认对每一对每一特殊变异的原因是茫然无知的。20世纪以来遗传学的发展,才使人们对变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哲学意义  人类对生物变异的认识史,也是人类干预自然、改变自然的历史。遗传工程技术的兴起,使人类拥有改造自然的新手段,开创了直接操作遗传物质、改造旧生物和创造新生物的时代,从而使定向改造生物成为现实。分子生物学表明,碱基对变化所引起的突变是随机的、偶然的,突变的结果与突变的原因之间不相对应。有人由此作出哲学结论说,进化的根基是纯粹偶然的。科学发展证明,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在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发生,而且是多层次结构下各种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突变只为进化提供基础,点突变的随机性是否与整个系统相协调,还得由生物机体的调节装置加以检验,而且"热点"的存在也表明突变不完全是随机的。突变型发生后进入群体,又受到群体生理规律的制约,在生态范围内最后由自然选择决定取舍。经过这种多层次的相互制约,不确定的偶然变异便纳入一定方向。这一过程体现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