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4-difluorobenzene
对二氟苯
2) p-difluorobenzene
对二氟苯
3) p_difluorobenzene
对二氟苯
4) xylene
对-二甲苯
1.
A new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fiber coated with activated charcoal was estimated by determination of benzene, toluene and xylene(BTX)in indoor air.
建立了活性炭涂层固相微萃取/热脱附法测定气体中苯、甲苯和对-二甲苯的方法。
5) p-xylene
对二甲苯
1.
Oxidation of p-xylene with molecular oxygen catalyzed by CoCl_2 supported on 5A zeolite;
5A分子筛负载CoCl_2催化对二甲苯的分子氧氧化
2.
Research on gas-phas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p-xylene over Fe-Mo catalyst;
钼铁催化剂对二甲苯气相选择性氧化的研究
3.
Surface tension measurement for binary mixture of p-xylene+ acetic acid with differential maximum bubble pressure method;
用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对二甲苯+乙酸体系的表面张力
6) p-diethylbenzene
对二乙苯
1.
Study on alkylation of ethylbenzene to p-diethylbenzene on HZSM-5 shape-selecting catalyst;
HZSM-5择形催化剂上乙苯烷基化反应生产对二乙苯的研究
2.
The adsorption of p-diethylbenzene on ZSM-5 molecular sieve was studied by dynamic method on a 11 mm×780 mm column.
用11mm× 780mm吸附柱作动态实验 ,对二乙苯的单程收率为 6 0 %,纯度大于 95 %。
3.
he adsorption of p-diethylbenzene on ZSM-5 zeolite has been studied by dynamic method.
本文用动态法就对二乙苯在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脉冲进料量、解吸剂的流速、解吸剂的性质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温度为200℃~230℃,常压,以甲苯为解吸剂,解吸剂流量250~350Kg/m2·h,对二乙苯的单程收率为60%,纯度>95%。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对二氟苯
国标编号 32055
CAS号 540-36-3
分子式 C6H4F2;CFCHCHCFCHCH
分子量 114.09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闪点 2℃;熔点-23.7℃;沸点88.8℃;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密度:相对密度(水=1)1.17;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其毒性作用可能近似苯。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C5055000mg/kg,2小时(小鼠吸入)
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能燃烧。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色谱-质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环境标准: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