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andinavia
[英][,skændi'neiviə] [美][,skændə'nevɪə]
斯堪的那维亚
1.
The Scandinavia Ozone Loss and Surface Heating;
斯堪的那维亚臭氧亏损和地面加热(英文)
2) Scandinavian
[英][,skændɪ'neɪviən] [美]['skændə'nevɪən]
斯堪的那维亚语
1.
The paper briefly details that the ancient English was influenced by three kinds of loan words,name celtic,Latin and Scandinavian.
英语一直吸收融合各种语言,文章简单记叙了三种外来语凯尔特语、拉丁语、斯堪的那维亚语对古英语的影响。
3) scandinavian legal realism
斯堪的那维亚法律现实主义
4) Scandinavia
[英][,skændi'neiviə] [美][,skændə'nevɪə]
斯堪的纳维亚
1.
Scandinavia Ozone Loss and Upward Mass Transfer;
斯堪的纳维亚臭氧亏损和物质输送
2.
Form and Spring of Scandinavian Modernism;
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与崛起(下)
3.
The Scandinavia Ozone Loss and the Surface Heating;
斯堪的纳维亚臭氧亏损和地面加热
6) Scanplast
斯堪底那维亚塑料展览
补充资料:斯堪的亚计划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国的公共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合作采集外文图书的计划。它被认为是法明顿计划的"北欧翻版"。
早在20世纪30年代,挪威图书馆学家W.蒙特就提出过北欧国际合作采集文献的设想,但一直未能实现。40年代末50年代初, 瑞典、 丹麦等国的一些图书馆长和图书馆学家再次提出这样的计划。1955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图书馆馆长T.克勒贝格的倡议下,瑞典皇家图书馆、乌普萨拉大学图书馆、哥德堡大学图书馆和隆德大学图书馆达成了一项关于合作采集外文资料的计划协议。1956年在图尔库召开的第8 次斯堪的纳维亚图书馆代表大会全面讨论了这一协议。1957年各成员国政府拨出专款并成立总务委员会以实施这一协议。在总务委员会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各专业委员会。1958年斯堪的纳维亚研究图书馆员联合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扩大这一计划的建议,于是产生了世界第一个国际间实行外文图书合作采集的计划。斯堪的亚计划最初有9所图书馆参加,后增加到13所。1959年开始实施。1973年四国成立斯堪的纳维亚研究图书馆合作委员会接替斯堪的纳维亚研究图书馆员联合会主持计划的实施。1976年6 月北欧理事会又批准了由北欧研究图书馆文献与情报工作政府间理事会取代该委员会,并建立斯堪的纳维亚情报与文献工作网络(SCANNET)。
斯堪的亚计划产生的原因,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书刊出版量的激增,使各国图书馆感到单独采集文献已力不从心,因而有自愿进行合作的需要。其次是由于参与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习俗相近,便于较快地统一认识和协调行动。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①四国的图书馆在采购外文书刊时按主题、地区或语种分工,使各馆分别成为某一学科、某种语文或某种类型文献的收藏中心、书目中心和外借中心。②分工时既照顾各馆的历史情况和实际需要,也考虑藏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③通过协商处理分工合作问题。④各成员馆担负所分管学科文献的服务任务,并编制各种专题联合目录。
此项计划的实施,可使这些国家互相配合收藏外文资料,减少重复,增加品种;也有助于建立统一的地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不足之处是缺少拥有适当权力和经费的协调中心;没有规定必须遵守的义务;由于对不常用语种图书采用地理-语文的收藏原则,限制了对某些国家图书的收藏;建立国家间贮存图书馆和确定专业相近的成员馆之间的复本率等问题也未能得到进一步解决。
此项计划的有益经验促进了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类似的计划。1965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图书馆协调收藏问题国际会议,也曾决定发展外文图书收藏的合作。
早在20世纪30年代,挪威图书馆学家W.蒙特就提出过北欧国际合作采集文献的设想,但一直未能实现。40年代末50年代初, 瑞典、 丹麦等国的一些图书馆长和图书馆学家再次提出这样的计划。1955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图书馆馆长T.克勒贝格的倡议下,瑞典皇家图书馆、乌普萨拉大学图书馆、哥德堡大学图书馆和隆德大学图书馆达成了一项关于合作采集外文资料的计划协议。1956年在图尔库召开的第8 次斯堪的纳维亚图书馆代表大会全面讨论了这一协议。1957年各成员国政府拨出专款并成立总务委员会以实施这一协议。在总务委员会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各专业委员会。1958年斯堪的纳维亚研究图书馆员联合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扩大这一计划的建议,于是产生了世界第一个国际间实行外文图书合作采集的计划。斯堪的亚计划最初有9所图书馆参加,后增加到13所。1959年开始实施。1973年四国成立斯堪的纳维亚研究图书馆合作委员会接替斯堪的纳维亚研究图书馆员联合会主持计划的实施。1976年6 月北欧理事会又批准了由北欧研究图书馆文献与情报工作政府间理事会取代该委员会,并建立斯堪的纳维亚情报与文献工作网络(SCANNET)。
斯堪的亚计划产生的原因,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书刊出版量的激增,使各国图书馆感到单独采集文献已力不从心,因而有自愿进行合作的需要。其次是由于参与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习俗相近,便于较快地统一认识和协调行动。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①四国的图书馆在采购外文书刊时按主题、地区或语种分工,使各馆分别成为某一学科、某种语文或某种类型文献的收藏中心、书目中心和外借中心。②分工时既照顾各馆的历史情况和实际需要,也考虑藏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③通过协商处理分工合作问题。④各成员馆担负所分管学科文献的服务任务,并编制各种专题联合目录。
此项计划的实施,可使这些国家互相配合收藏外文资料,减少重复,增加品种;也有助于建立统一的地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不足之处是缺少拥有适当权力和经费的协调中心;没有规定必须遵守的义务;由于对不常用语种图书采用地理-语文的收藏原则,限制了对某些国家图书的收藏;建立国家间贮存图书馆和确定专业相近的成员馆之间的复本率等问题也未能得到进一步解决。
此项计划的有益经验促进了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类似的计划。1965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图书馆协调收藏问题国际会议,也曾决定发展外文图书收藏的合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