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semi-active-passive control
半主动、半被动结构控制
1.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semi-active-passive control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s.
提出了一种新型高层建筑的半主动、半被动结构控制。
4) passive construction
被动结构
1.
Based on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s and the data from the corpus,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grammar acquisition of mother tong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passive construction.
以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为视角,以实验结果和语料库语料为依据,从多个方面对语法化和儿童母语语法习得进行对比研究:尽管在一些具体的语法项目上存在差异,但两者在总体上都经历从实词到虚词、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顺序,并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渐变性、竞争性以及音系变化等特征。
2.
A ful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rivation of English passive cannot be made via Case Theory and EPP; formation of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concerns passivivation of the transitive in the syntactic level.
格理论和扩充的投射理论EPP不能对被动结构的推导动因做出完全解释;被动结构的形成与及物动词在句法层面的被动化有关;在Chomsky(1995)最简方案的框架内,运用VP嵌套理论能够对被动句式做出合理的句法解释:NP的前移是为了满足对T的强D特征核查的要求。
3.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in a topic-prominent language, the more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is used,the more perfect the function o.
本文认为,在注重话题的语言中,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越高,被动标记的功能越完备,该语言注重话题的特征就越弱。
5) passive structures
被动结构
1.
From the contrastive perspective,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active structures of passive meanings and the passive structures of active meanings in English,and illustrat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both of active structures and of passive structures.
笔者从对比的角度,归纳并分析了英语中的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和被动结构表示主动意义的“倒逆”现象;同时还说明了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的语义特征。
6) passive structure
被动结构
1.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assive voice used in English: passive structure and quasi passive structure.
被动式与类被动式是被动结构与被动意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在英汉互译中往往出现歧义。
2.
Non-signed passive form-idea passive form,pseudo-signed passive form-"You"-sentence,nominal-signed passive form-passive structure and the "Bei V"-type compound words are excluded from the genuine passive form.
我们运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理论,从名称、外延和内涵三个方面对汉语被动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无标志被动式——意念被动式、伪标志被动式——"由"字句、虚标志被动式——被动结构及"被V"式合成词等排除在真正意义的被动式之外。
补充资料:多层递阶控制结构
大系统按控制的功能及决策的性质划分的一种层次结构(见大系统结构)。多层递阶控制结构主要用于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
大系统(见大系统理论)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在决策时为了克服不确定性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积累资料和经验,但是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却要求及时而迅速,否则控制就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可采用多层控制结构。多层控制结构就是将复杂决策问题分解为子决策问题的序列。每个子决策问题有一个解,就是该决策单元的输出,同时也是下一决策单元的输入。根据这个输入,再确定下一决策单元中的参数,从而确定下一决策单元的输出。如此一层一层下去,形成决策层的递阶(见图)。
第Ⅰ层是直接控制层,包括各种调节器和控制装置,具有一般控制系统的功能。它执行来自第Ⅱ层的决策命令,直接对被控过程或对象发出控制作用u,使过程的输出y在T1期间内达到期望目标值yd,克服快扰动V1的影响。第Ⅱ层是最优化层。在决定这一层的数学模型时,只考虑对性能指标影响最严重的特定扰动V2,但数学模型的参数仍由第Ⅲ层供给的环境参数θ来确定。此层在T2≥T1期间内,根据确定了的数学模型计算出yd值,供给第Ⅰ层作为最优控制参数的设定值,实现动态最优化,克服较快扰动的影响。这一层因为能作出最优性能的决策,所以功能水平高于第Ⅰ层。第Ⅲ层是自适应层,它能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T2积累资料,最终确定一组新的环境参数值θ,供给最优化层,供修正其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数学模型的参数用。这一层具有适应不确定的环境变化的能力,适应较慢扰动变化,保持系统最优运行状态,所以功能水平更高。如果还需要根据大系统的总任务、总目标考虑结构的功能来决定最优策略,以调整各层工作,克服慢扰动的影响,则增加第Ⅳ层,即自组织层。一般可根据大系统控制的功能和决策的性质确定决策层次。
大系统(见大系统理论)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在决策时为了克服不确定性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积累资料和经验,但是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却要求及时而迅速,否则控制就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可采用多层控制结构。多层控制结构就是将复杂决策问题分解为子决策问题的序列。每个子决策问题有一个解,就是该决策单元的输出,同时也是下一决策单元的输入。根据这个输入,再确定下一决策单元中的参数,从而确定下一决策单元的输出。如此一层一层下去,形成决策层的递阶(见图)。
第Ⅰ层是直接控制层,包括各种调节器和控制装置,具有一般控制系统的功能。它执行来自第Ⅱ层的决策命令,直接对被控过程或对象发出控制作用u,使过程的输出y在T1期间内达到期望目标值yd,克服快扰动V1的影响。第Ⅱ层是最优化层。在决定这一层的数学模型时,只考虑对性能指标影响最严重的特定扰动V2,但数学模型的参数仍由第Ⅲ层供给的环境参数θ来确定。此层在T2≥T1期间内,根据确定了的数学模型计算出yd值,供给第Ⅰ层作为最优控制参数的设定值,实现动态最优化,克服较快扰动的影响。这一层因为能作出最优性能的决策,所以功能水平高于第Ⅰ层。第Ⅲ层是自适应层,它能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T2积累资料,最终确定一组新的环境参数值θ,供给最优化层,供修正其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数学模型的参数用。这一层具有适应不确定的环境变化的能力,适应较慢扰动变化,保持系统最优运行状态,所以功能水平更高。如果还需要根据大系统的总任务、总目标考虑结构的功能来决定最优策略,以调整各层工作,克服慢扰动的影响,则增加第Ⅳ层,即自组织层。一般可根据大系统控制的功能和决策的性质确定决策层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