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205TlNMR核磁谱
1)  205Tl NMR spectroscopy
205TlNMR核磁谱
2)  205 Tl NMR Spectroscopy
205TlNMR
3)  NMR T2 distribution
核磁T2谱
4)  ~1H NMR
核磁氢谱
1.
~1H NMR Investigation of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 Between Phenols and 4,4′-Bipyridine;
酚与4,4′-联吡啶π-π叠加作用的核磁氢谱研究
5)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核磁共振谱
1.
The intermediate was purified through extrac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mass spectra, element analysi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 and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the result indicats that the intermediate of the reaction is 5-amino-naphthalene-1-carbamate (ANC)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本文利用萃取、结晶等分离手段提纯出了该中间产物,并通过质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等分析方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中间产物的分子量为216,组成为C12H12N2O2,结构为5-氨基-萘基-1-氨基甲酸甲酯。
2.
1H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3 C NMR, distors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ter (DEPT) and a series of 2D NMR techniques, including heteronuclear multiple quantrum correlation (HMQC), 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 correlation (HMBC) and 1H-1H correlation spectrometry (COSY), were applied to assign all carbon and proton signals of the product.
以18β-甘草次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甘草次酸盐类衍生物——精氨酸甘草次酸,利用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QC、HMBC等1D和2DNMR技术对其碳和氢质子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并通过与两种原料化合物核磁共振谱数据的对比,揭示了该成盐反应的作用机制和产物的结构类型。
3.
The ultraviolet spectrum,infrared spectrum,1D and 2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 NMR,13 C NMR,1H-1H COSY,HMQC and HMBC) spectra and mass spectra of new drug lomerizine dihydrochloride were reported and interpreted.
对盐酸洛美利嗪的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1H-1HCOSY、HMQC、HMBC)以及质谱(MS)进行了解析和报道,对其所有的NMR谱信号进行了归属,同时讨论了质谱的主要碎片离子的可能的裂解方式和红外特征吸收峰所对应的官能团的振动形式。
6)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核磁共振谱
1.
Data mining technique in the bank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数据挖掘技术在核磁共振谱谱图库中的应用
2.
Theoretical Study 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of TMS、Three-ring Compounds and Isoflavone Derivatives;
TMS、三元环体系和异黄酮衍生物的核磁共振谱的理论研究
补充资料:磁谱
      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磁性物质的磁导率μ(或磁化率ⅹ)成为复数,即μ=μ'jμ″(或ⅹ=ⅹ'jⅹ″),式中μ┡(或ⅹ┡)为实分量,μ″(或ⅹ″)为虚分量。实分量μ┡表示材料中磁能存储的程度,又称弹性或频散分量;虚分量μ″表示材料中磁能的损耗程度,又称非弹性或吸收分量。
  
  在磁场很弱的情况下,磁性物质的起始磁导率μo或起始磁化率ⅹo)与磁场频率f的关系称为磁谱。在20世纪初,便开始了铁磁物质的高频磁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复数磁导率和磁谱的概念。随着无线电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磁性材料高频特性的应用和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铁氧体材料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后,关于磁谱的研究和认识更加深入。附图是铁氧体等非金属磁性材料的磁谱示意图。
  
  一般说来,物质的磁性与外加磁场频率有密切关系,例如磁后效、磁弛豫、磁共振等。这些现象属于广义磁谱的范畴。通常所说的磁谱是指起始磁导率 μo与外加磁场频率 f的关系。产生磁谱特性的机制因频段不同而异,根据图可以把磁谱分为三个区域:低频区、高频区和超高频区。
  
  低频区(<106赫)磁谱。非金属磁性材料的磁导率实分量一般在这频区变化不大(对于金属磁性材料就有显著的变化),虚分量μ″的数值也很小。如果强磁体尺寸与电磁场在其中的波长相近(其中μo、εo、μ、ε分别为真空和媒质中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则会在强磁体中产生驻波,因而产生尺寸共振。这是图中曲线上有时在低频处出现μ″吸收峰(1)和μ┡频散(1)的原因。在设计低频磁性器件时,必须避免磁芯的尺寸共振。
  
  高频区(约106~108赫)磁谱。磁导率实分量μ┡随频率上升而很快下降,虚分量μ″出现最大值。这一段磁谱的机制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畴壁共振和弛豫。
  
  超高频区(108~1010赫)磁谱。其特征是磁导率 μ┡和μ″表现强烈频散和吸收(曲线中 3)。产生这段磁谱的主要机制为内部退磁场或磁晶各向异性有效场(见磁各向异性)引起的自然共振。一般在频率f>1010赫时,μ┡已趋近于1。
  
  对于一些亚铁磁性(见铁氧体)和反铁磁性材料,在频率高于1011赫时,还可能由内部交换场引起自然交换共振的频散和吸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