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聚合物/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1)  polymer/CNTs nano-composites
聚合物/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2)  Carbon nanotubes/polymers composites materials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
3)  Carbon nanotube/ Carbon composite
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
4)  carbon nanotubes/polymer composites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物
1.
Recent development on flame retardancy of carbon nanotubes/polymer composites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综述了有关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体系阻燃性能的研究进展,指出碳纳米管作为阻燃剂或协效阻燃剂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及将来努力的方向。
5)  Polycarbonate nanocomposites
聚碳酸酯纳米复合材料
6)  carbon nanotubes/ polymer composite films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膜
补充资料:纳米车
纳米车
纳米车

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将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得者理查德·费曼1959年对纳米技术的最早梦想。从此,人类就开始了对纳米世界的探求。美国赖斯大学的科学家近期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汽车。和真正的汽车一样,这种纳米车拥有能够转动的轮子。只是它们的体积如此之小,甚至即使有两万辆纳米车并列行驶在一根头发上也不会发生交通拥堵。

车身虽小,部件齐全

整辆纳米车对角线的长度仅为3至4纳米,比单股的dna稍宽,而一根头发的直径大约是8万纳米。

不过纳米车虽小,也拥有底盘、车轴等基本部件。其轮子是用60个碳原子组成足球状单一分子。这使得纳米车在外观上,看起来像哑铃。它利用一种三合体作轴,连接每个轮子的轴都能独立转动,使得这种车能够在凹凸不平的原子表面行进。

据专家介绍,以前也曾有人制造出过纳米级的超微型“汽车”。但新问世的这辆“汽车”却与其前辈们有着很大不同:这辆纳米车是世界上首个利用滚动前进的纳米结构物质,此前的所谓纳米车只是通过滑动来前进。这项技术是在赖斯大学詹姆斯·托尔教授的领导下,经过8年研发而成。托尔说:“就是它了,你不能再建造更小的原子运输工具了。”他的同事凯文·凯利说:“建造一个可以在平面上滑动的纳米工具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证明纳米物体是旋转滚动,而不是滑行或者滑动,才是这个工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因此,这项突破是近来在微型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项成果”。

纳米是指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纳米物质则是由几十到上千个分子组成。由于体积十分小,这给它们一些特性,如纳米车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它的轮子是个结构紧密的单一分子、很难分散成单独的碳原子。

高温下车轮滚动前行

纳米车95%的重量都是碳元素,此外还有一些氢和氧原子。整个制造过程大致与分子合成药物的步骤相似,分成20步。制造完成后,再被置于甲苯气体中,放置于金片表面。

在常温下,纳米车的轮子会和金片表面紧密结合,当把金质金属表面加热到200℃的高温后,放置在上面的纳米车由于变性就能开始运动。现在还不知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它们会向前还是向后运动,但是一旦开始,就不会停顿或改变方向,直到停止加热。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施加磁场,他们能够改变纳米车的运动方向。此外,科学家还可以通过精微尖端抓住纳米车,拖动其前进。科学家还为纳米车制造了一台世界上最小的马达,它是由30个碳原子和一些硫原子组成,利用光来驱动。但是当被放置在金质表面时,由于金属分子吸收了大部分光,纳米马达无法得到足够的动力。

实际应用尚需时日

这种纳米车1克的材料就可以装载约1000毫克的药物分子,因为体积小,所以能在器官和血管中自由通行。它外形好似布满规则小孔的“空心球”,里边裹挟着药物,当纳米送药车在体外磁场的作用下抵达患处,然后经过调节患处酸碱度或离子强度,纳米车的“外衣”就会脱去,小车上装载的药物就被释放出来。研究人员希望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能够被用于分子构造领域。改进后的纳米车能够承载一个分子的“货物”,在纳米工厂之间运送原子和分子。未来人们能利用大批量这样的微型机器来建造新材料。

但有人质疑分子制造业是不切实际的,它还可能给环境带来无法预测的风险,如大量纳米机器通过自我复制导致泛滥成灾。但是科学家普遍认为,那样的情形只可能在科幻小说中出现。托尔教授表示,目前他并不打算为纳米车技术申请专利权,因为他认为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解决分子制造中的多个技术难题。他说:“等你利用该项技术开发出实用产业时,专利权早就过期了。”

这项研究的资助方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名叫zyvex的纳米技术公司、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及日本本田公司。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