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乡镇农业生态系统
1)  Township agroecosystems
乡镇农业生态系统
2)  agro-ecosystem
农业生态系统
1.
Dynamic analysis of emergy for agro-ecosystem in the region of cropland to grassland conversion ——A case study of Beizhuang Village,Zhenyuan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
退耕还草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动态分析——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
2.
A review upon the importance and effect of piling soil to ridge with non-tillage for agro-ecosystem in central hilly area of Sichuan Basin;
论聚土免耕生态工程在川中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
Emergy assessment on success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o-ecosystem in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可持续性的能值评估
3)  Agricultural ecosystem
农业生态系统
1.
Harmony coefficient theory and case study on agricultural ecosystem;
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
2.
The application of isotopic tracing technology to agricultural ecosystem;
农业生态系统中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发展趋势
3.
Optimization produc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 in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east China;
东北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生产模式
4)  agro-ecological system
农业生态系统
1.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agro-ecological system of Maowusu Sandland;
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分析及评价
2.
The Energy Flowing Aanalysis of the Agro-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Red Soil Watershed——Taking the Agro-Ecolegical System of Ganshang Watershed as an Example;
红壤小流域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以田阳敢上小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为例
3.
With Shiyang Watershed in the West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as an example,this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human management level,agro-climatic suitability,soil fer-tility,water resources,natural productivity of oasis in various sections,economic returnsof water use,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upon oasis agro-ecological system.
以河西地区的石羊河流域为例,对影响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人类经营水平,农业生态气候适宜性,土壤肥力,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地段绿洲的自然生产能力,水经济效益,生产效率进行了模拟分析;依据我国西北内陆流域自然生态条件的内部差异和上述分析结果,论述了干旱地区灌溉农业开发和绿洲建设问题。
5)  agroecosystems
农业生态系统
1.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of Xizanggaoyuan Plateau.;
西藏高原农业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数量特征研究
2.
Effects on the Agroecosystems in Beijing Section Water Transfer Project;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施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AM fungal diversity in agroecosystems;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AM真菌多样性
6)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system
生态农业系统
1.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system.
论述了生态农业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及生态农业系统建设 。
补充资料:农业生态系统
      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作用。
  
  结构和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由农业环境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大基本要素构成(见图)。农业环境因素一般包括光能、水分、空气、土壤、营养元素和生物种群,以及人和人的生产活动等。生产者指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包括各种农作物和人工林木等。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物质,除供应本身的生长繁育外,还作为其他异养生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生产者又称为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寄生动物和腐生动物等,均为异养型生物。其中草食动物如牛、羊、马、兔等直接靠摄食植物生存,为初级消费者。因它们具有把植物食料转化为肉、蛋、奶、皮、毛和骨等产品的功能,又称为次级生产者。肉食动物则被称为次级消费者。杂食动物兼具草食和肉食两重食性。寄生于动植物体内外的寄生动物和以动物尸体、植物残体等为食的腐生动物仍属次级消费者。它们也都是次级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指依靠动植物残体生存、发育、繁殖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能把生物的残体、尸体等复杂有机物质最终分解成能量、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机养分。在农业生产中,食用真菌如蘑菇、香菇、木耳等已被广泛开发利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转化途径,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质和热能返回到农业环境,其中一部分再供绿色植物吸收利用。由此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其中,除太阳辐射能是一切生态系统能量的基本来源外,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常常还由人类以栽培管理、选育良种、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进行农业机械作业等形式,投入一定的辅助能源,因而增加了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量。农作物的高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投入的各种形式的辅助能源来维持的。如采集经济时代每年每公顷作物的干物质产量为 0.4~20千克;不补充化肥、农药、机械等辅助能量的农业为50~2000千克;而补充投入这些辅助能量的禾谷类农业,其产量可达2000~20000千克。据计算,大体上作物产量每增加1倍,约需增加投入农用物资10倍。
  
  系统生产力是指一定期间内从农业生态系统所能获得的生物产量。它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功能的最终表现。系统生产力的高低,不是仅以系统内某个生物种群或某个亚系统(如种植业)的生产力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来评价,它包括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以及腐屑食物链的生产力。在农田条件下,每年每平方米初级生产的生物产量约为0.1~4千克,平均为0.65千克。次级生产力及腐屑食物链的生产力,则视不同生物种群而异。如1头牛每天消耗饲料(干草)7.5千克,增重0.9千克;1只兔每天消耗饲料(干草)0.1千克,增重0.012千克;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每天每平方米能生产 0.035千克干蛋白质等。因此,农业生态系统中种植业的初级生产和动物饲养业以至腐屑食物链生物的次级生产都应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系统的总体生产力,还需要建立系统内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高效能转化系统。一个生物种群常常只利用整个农业资源的一部分,而不同生物种群的合理组合,则能使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在其循环、转化过程中得到多层次、多途径的利用,通过彼此间的相互调剂、相互补偿和相互促进,产生整合作用,其综合效果往往大于生物种群各个分项效果的总和。这种合理的生态结构,在中国农业生产中随处可见。如在鱼塘中放养草鱼、鲢、鳙、鲮、和鲤等多种食性不同的鱼种,构成一个多层次的营养结构,由此产生的综合生态效果,远远超过单养某个鱼种(见池塘养鱼)。高秆和矮秆作物间、套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农田的总光能利用率;禾谷类作物与豆科作物间、套种,可以兼收培养地力和充分利用光能的效果。在稻作-养猪-养鱼相结合的生态结构下,用粮饲猪、猪粪喂鱼,鱼塘泥作稻田肥料,其农、牧、渔业相互促进的综合生态效果,可超过种稻、养猪、养鱼单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总和。
  
  系统总体生产力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以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农业增产。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投入越多,系统总体生产力就越大。不适当地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单纯使用某一种杀虫剂或杀菌剂会由于害虫、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失去药效;此外,投入物中还常含有镉、汞、铅、镍等重金属,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过食物链的陆续传递和生物浓缩,其浓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富集,不但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使系统的总体生产力降低,而且有害人体健康。
  
  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以下一些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
  
  社会性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高产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同自然生态系统下生物种群的自然演化不同,一些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种群可以提供远远高于自然条件下的产量。如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全球平均约仅0.1%,而在农田条件下,光能利用率平均约为0.4%,每公顷4500~6000千克的稻田或麦田光能利用率可达0.7~0.8%。至于干物质产量,自然草地为5~15吨/(公顷·年),而人工草地(如禾本科牧草)为10~20吨/(公顷·年),麦类-水稻多熟制为18吨/(公顷·年),麦类-甘薯多熟制可达20.1吨/(公顷·年)。可见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高产性能。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波动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生物学性状诸如高产性、优质性等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它们的生长发育就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而受到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人类的选择还使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简化,系统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而进行自我调节能力削弱。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或波动性。这也说明了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以减少这种波动性。
  
  调节 通过实施一定的农业政策、应用一定的农业经济手段和农业技术手段进行。目的在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相对、动态平衡及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以便有效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持久而稳定地获得高产和优质的农产品。通常包括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两种方式。直接调节如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和林业等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部门内部,如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结构调整,以及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营造防护林带、农业环境治理等。间接调节包括农产品运销、农业投资、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等有关措施。
  
  演变和趋势 原始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主要依靠太阳能以及天然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再利用,除人的劳动外,几乎没有补充投入,因而系统生产力极低。传统农业由于使用畜力农具、人粪尿和实行农作物与绿肥轮栽等,农业生态系统得以从外界获得辅助能源,生产力大大高于原始农业;但人力操作和自然能源仍占主导地位,生产力的发展仍受很大限制。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约有60%属于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的根本特点是各种物质装备和技术手段的密集投入。这样就使系统生产力水平由于获得了大量的辅助能源而达到空前的高度。现今农业发达国家基本实行这种生产方式。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暴露,现代集约农业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许多学者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各种大同小异的设想。其中主要的有:①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它尽量依靠作物轮栽、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科植物、绿肥等获得肥源,依靠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但仍实行机械耕作。②生物农业。是试图提供生态平衡的环境,从而维持土壤肥力和控制病虫害,同时仅用适度的能量和资源输入以维持最适生产力,能够进行持续生产和自我维持的农业。生物农业要求通过营养物质的循环,使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直接联系起来;通过适宜的耕作措施,避免土壤养分不平衡和减少水土流失,使所有有机废物都返回到农田土壤中,保持土壤的层次性;种植业与畜牧业同时发展;作物的生长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等等。③生态农业。由英国M.K.沃辛顿于1981年提出。他认为生态农业是生态上低输入、自我维持、经济上可行的小型农业系统,旨在对环境不致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其基本要求包括:作物营养和能量的自我维持;物种的多样性;净生产量高,能效率高,经营规模小,经济上有生命力等。中国有不少学者认为,生态农业是依据农业生态学原理建立的农林牧副渔诸业彼此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多样性生产结构,目的在于使初级生产沿着营养级进行多层利用和多次利用,从而达到较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现今中国农业生产实践中涌现的农牧型系统、农牧渔型系统、农渔型系统、农林型系统、林牧型系统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