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hysiological response mechanism
生理反应机理
2) bi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生化反应机理
3) physiological response
生理反应
1.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Bruguiera gymnorrhiza seedlings to waterlogging stress;
木榄幼苗对淹水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反应
2.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salt-tolerance of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under salt stress injury;
向日葵对盐逆境伤害的生理反应及耐盐性研究
3.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Aneurolepidium chinense seedlings on NaCl stress and mitigation effect of external ABA on it;
NaCl胁迫下羊草幼苗的生理反应及外源ABA的缓解效应
4)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生理反应
1.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rice leaves to simulated acid rain;
水稻叶片对模拟酸雨伤害的生理反应
2.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Leymus chinensis seeded in soils with different pH;
直播羊草在不同pH土壤环境下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反应
3.
And we studie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etcreasea purpurea Boom.
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方法在不同CuSO4浓度条件下培养紫鸭跖草,研究紫鸭跖草在Cu胁迫下的生理反应。
5) physiological reaction
生理反应
1.
The main physiological reaction of turf grass to shading stress;
草坪草对遮荫胁迫的生理反应
2.
Preliminary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 of Citrus in Protected Cultivate Conditions;
设施条件下柑橘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反应的初步研究
3.
We observe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 of six poplar varieties by using cuttage seedling.
本文利用扦插苗对6个杨树品种进行抗旱指标与生理反应研究,确定了各品种的土壤含水率范围,对各树种抗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为杨树新品种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6) mechanism
[英]['mekənɪzəm] [美]['mɛkə'nɪzəm]
反应机理
1.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Reaction of Pentafulvenone with Hydrocyanic Acid;
6-亚甲基环戊二烯酮与氢氰酸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2.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 of NOx;
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反应机理研究
3.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Thermal Dissociation of Inclusion Complex of β-Cyclodextrin and 1-Methylcyclopropene;
β-CD/1-MCP包结物热分解反应机理及动力学(英文)
补充资料:低能核反应机理
低能核反应主要通过复合核反应和直接反应两种机理进行。
复合核反应 复合核反应模型是丹麦科学家N.玻尔于1936年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低能核反应分两阶段进行,而且彼此独立。第一阶段为复合核的形成,即入射粒子和靶核融合为一个新核,称为复合核,历时约10-22秒;第二阶段为复合核的衰变,即复合核分解为出射粒子和剩余核,经历时间比第一阶段长得多,约为10-19~10-13秒。这样,复合核反应可表示为:A+a─→C─→B+b式中C表示复合核。以上两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即复合核如何衰变只决定于复合核本身的性质,而与其形成方式无关。换言之,复合核对于自己的形成方式失去"记忆"。例如,复合核64Zn*可以由两个核反应生成,有三种衰变方式:
实验测得其反应截面的比为:
证实了上述假定。
直接反应 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与靶核表面或内部单个核子相互作用,而将本身一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核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子,后者还来不及把能量分配给其他核子时就被发射出来,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直接反应。直接反应是在约等于入射粒子穿越靶核所需的时间(10-22~10-20秒)内完成的。依情况不同又可分为:
①表面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低时,主要与靶核表面结合得最松的核子发生作用,而将后者激发(表面激发)或打出(表面嬗变)。
②体内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高时,可将靶核深处的核子打出来。这种反应称敲出反应。
③削裂反应 当入射粒子在靶核边缘掠过时,入射粒子的一个或几个核子被靶核所俘获,其余部分继续前进,如(d,p)反应和(d,n)反应。
④拾取反应 入射粒子掠过靶核时,从它里面拾取一个或很少几个核子而结合成较重的粒子并向外飞出,如(p,d)反应和(n,d)反应。
⑤非弹性散射 入射粒子把部分能量直接传给靶核而使后者激发,其本身则继续飞行。这种非弹性散射同复合核发射与入射粒子相同的出射粒子不同,属于直接反应。
⑥电荷交换反应 入射粒子与靶核不交换粒子,只交换电荷,如(p,n)反应和(3He,t)反应。
参考书目
M.Lefort,Nuclear Chemistry,Van Nostrand,London,1968.
复合核反应 复合核反应模型是丹麦科学家N.玻尔于1936年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低能核反应分两阶段进行,而且彼此独立。第一阶段为复合核的形成,即入射粒子和靶核融合为一个新核,称为复合核,历时约10-22秒;第二阶段为复合核的衰变,即复合核分解为出射粒子和剩余核,经历时间比第一阶段长得多,约为10-19~10-13秒。这样,复合核反应可表示为:A+a─→C─→B+b式中C表示复合核。以上两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即复合核如何衰变只决定于复合核本身的性质,而与其形成方式无关。换言之,复合核对于自己的形成方式失去"记忆"。例如,复合核64Zn*可以由两个核反应生成,有三种衰变方式:
实验测得其反应截面的比为:
证实了上述假定。
直接反应 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与靶核表面或内部单个核子相互作用,而将本身一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核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子,后者还来不及把能量分配给其他核子时就被发射出来,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直接反应。直接反应是在约等于入射粒子穿越靶核所需的时间(10-22~10-20秒)内完成的。依情况不同又可分为:
①表面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低时,主要与靶核表面结合得最松的核子发生作用,而将后者激发(表面激发)或打出(表面嬗变)。
②体内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高时,可将靶核深处的核子打出来。这种反应称敲出反应。
③削裂反应 当入射粒子在靶核边缘掠过时,入射粒子的一个或几个核子被靶核所俘获,其余部分继续前进,如(d,p)反应和(d,n)反应。
④拾取反应 入射粒子掠过靶核时,从它里面拾取一个或很少几个核子而结合成较重的粒子并向外飞出,如(p,d)反应和(n,d)反应。
⑤非弹性散射 入射粒子把部分能量直接传给靶核而使后者激发,其本身则继续飞行。这种非弹性散射同复合核发射与入射粒子相同的出射粒子不同,属于直接反应。
⑥电荷交换反应 入射粒子与靶核不交换粒子,只交换电荷,如(p,n)反应和(3He,t)反应。
参考书目
M.Lefort,Nuclear Chemistry,Van Nostrand,London,196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