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首页 -> 词典 -> 3-羟基-3-甲基-1,1-二甲氧基丁烷
1) 3-Hydroxy-3-methyl-1,1-dimethoxybutane
3-羟基-3-甲基-1,1-二甲氧基丁烷
1.
Synthesis of 3-Hydroxy-3-methyl-1,1-dimethoxybutane as Dimethylchromenylation Reagent;
二甲基色烯化试剂——3-羟基-3-甲基-1,1-二甲氧基丁烷的合成
2) 1,1-diethoxy-3-methyl-Butane
1,1-二乙氧基-3-甲基丁烷
3) 1,1'-oxylbis(3-methylbutane)
1,1'-氧(代)二(3-甲基丁烷)
4) Benzenepropanoic acid, 3-(1,1-dimethylethyl)-4-hydroxy-5-methyl-, 2,4, 8, 10-tetraoxaspiro[5.5]undecane-3,9-diylbis(2,2-dimethyl-2,1-ethanediyl) ester
3,9-双[2-[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酰氧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
5) Poly[3-ethyl-3-(hydroxymethyl)oxetane]
聚3-乙基-3-羟甲基环氧丁烷
1.
Poly[3-ethyl-3-(hydroxymethyl)oxetane]
以3-乙基-3-羟甲基环氧丁烷为单体,BF_3·O(C_2H_5)_2为引发剂,二氯甲烷为溶剂,在-50~30℃的不同温度下通过阳离子自缩合开环聚合,合成超支化聚3-乙基-3-羟甲基环氧丁烷,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在5 000左右。
6) 3-ethyl-3-hydroxymethyl oxetane
3-羟甲基-3-乙基氧杂环丁烷
1.
The technology for the synthesis of 3-ethyl-3-hydroxymethyl oxetane with trimethylopropane and diethyldicarbonate was researched in this article.
对以三羟甲基丙烷与碳酸二乙酯为原料合成3-羟甲基-3-乙基氧杂环丁烷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补充资料:1-甲氧基丁烷
国标编号 32083 CAS号 628-28-4 分子式 C5H12O;CH3(CH2)3OCH3 分子量 88.2
无色液体,闪点 -10℃,熔点-115.5℃;沸点70~71℃;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密度:相对密度(水=1)0.74;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主要用途:用作溶剂、麻醉剂,并用于有机合成。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有危险。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接触空气或在光照条件下可生成具有潜在爆炸危险性的过氧化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
5.环境标准: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运至空旷的地方掩埋、蒸发、或焚烧。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高浓度接触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1,1-二乙氧基-3-甲基丁烷
1,1'-氧(代)二(3-甲基丁烷)
3,9-双[2-[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酰氧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
聚3-乙基-3-羟甲基环氧丁烷
3-羟甲基-3-乙基氧杂环丁烷
7-(2′,3′-二羟基-3′-甲基正丁氧基)-8-甲氧基白藓碱
2-[2,4-双(1,1-二甲基丙基)苯氧基]-3',5'-二氯-4'-乙基-2'-羟基丁酰苯胺
2-[2,4-双(1,1-二甲基丙基)苯氧基]-N-[4-(2,2,3,3,4,4,4-七氟丁酰胺)-3-羟基苯基]己酰胺
N-(1,1-二甲基-3-氧代丁基)烯丙酰胺
N-(1,1-二甲基-3-氧代丁基)丙烯酰胺
1,1'-氧代-双(3-甲基-2-丁烯)
聚[吡咯-2,5-二(3-羟基-4-甲氧基苯甲烷)]
α-{3-[2-羟基-3-(N-甲基-N-羟乙氨基)丙氧基]-丙基}-ω-正丁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S,S-二氧-3,3'-(3H-2,1-苯并邻氧硫环丁烷-3-亚基)二[6-羟基-5-甲基]苯甲酸
6-(3-甲基-2-羟基-3-烯-1-丁基)-3,4-二甲氧基-2,5二苄氧基甲苯
3-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3-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