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aste heat utilization equipment
余热利用装置
1.
In view of dust deposit in waste heat utilization equipment of dust containing ga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ust deposit characteristic of the equipment,summed up main method of dust removing,analyzed the property of main dust removing equipment,put forward the view of system dust removing,and pointed out main measures taken to solve systematically dust deposit.
针对含尘气体余热利用装置普遍存在积灰这一事实 ,概述了含尘气体余热利用装置的积灰特性 ,归类了主要清灰方法 ,对比分析了主要清灰装置的特性 ,提出了系统清灰的观点 ,并指出了系统处理积灰问题的主要步
4) waste heat utilization
余热利用
1.
The application of centripetal steam turbine in waste heat utilization system of large copper smelter;
向心式汽轮机在大型铜冶炼厂余热利用系统中的应用
2.
Biogas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and waste heat utilization technology
沼气发电技术工艺及余热利用技术
3.
of utilization of annular cooling off-gas heat from the 265 m2 sintering machine in the new Area Two in the Sintering Plant,expounds the important role of waste heat utilization in energy-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介绍了烧结厂新二区265m2烧结机环冷烟气余热利用的工艺流程、生产实践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等情况,阐述了余热利用在节能降耗方面的重要作用。
5) waste heat recovery
余热利用
1.
Discussion on waste heat recovery of refuse incineration gas;
垃圾焚烧烟气余热利用的探讨
2.
Feasibility study of waste heat recovery in zinc-refining column;
锌精馏余热利用可行性探讨
3.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ycle with mixture working-medium has higher waste heat recovery efficiency than that of the dual-pressure Rankine cycl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介绍常用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其特点,并给出了水泥窑中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实例,对不同的余热利用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
6) surplus heat utilization
余热利用
1.
Discussion about energy conservation way of 6.3 MVA ferrosilicon electric stove on surplus heat utilization;
6.3MVA硅铁电炉余热利用节能途径的探讨
2.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Boiler Blowdown Surplus Heat Utilization
锅炉排污余热利用方法简介
3.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of surplus heat utilizatio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通过实践 ,对余热利用的设计要点 ,低温水集中供暖系统的设计、运行进行了总结分析。
补充资料:冶金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从各种冶金炉排出的高温烟气往往带走炉子供热量的20~50%。冶金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是现代冶金工业用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换热器、蓄热室和余热锅炉。前两者是利用高温烟气加热煤气或助燃用的空气的一种装置,后者用于制取蒸汽。
换热器 在换热器内,高温烟气和被预热的介质是同时流过的。按流动方式可以分为逆流式和顺流式两种。①逆流式换热器,烟气和被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可较充分地利用烟气余热,达到较高的预热温度,器壁需用耐热材料制成。②顺流式换热器,烟气和被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管壁温度较低,对器壁材质要求也相应降低。
按材质不同,换热器可分为金属的和陶质的两类:①金属换热器,气密性好,体积较小。②陶质换热器,耐高温性能好,但体积庞大,气密性差,只能用于预热空气。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陶质换热器用得比较多,但近30年来,随着耐热合金材料的发展,金属换热器逐渐取代陶质换热器。
按热交换特点不同,可分为辐射型和对流型:①辐射换热器:一般由两同心圆筒组成(图1),适用于烟气温度较高、烟尘较大的场合,故障少,寿命长。②对流换热器,有管状、针状(或片状)和板式等形式。针状换热器一般由耐热铸铁或铸钢管子元件组合而成,在管子内侧或外侧带有不同形状的肋片,以增大换热面积。近年来,冲击喷流换热原理应用到换热器上,发展出喷流式换热器,以强化对流给热系数,提高换热器回收余热的效率。
蓄热室 在冶金工业的发展史上,蓄热室这个余热回收装置曾起过重要作用。在19世纪,西门子发明了蓄热室,提高了空气、煤气预热温度,才使平炉炼钢成为现实。今天它仍是各种高温冶金用炉不可缺少的设备。高炉用的热风炉也是一种蓄热室。
蓄热室由耐火材料砌成的砖格子组成,不但可将空气预热到1000℃以上,而且还可以预热煤气。由于它的砖格被循环加热和冷却,所以必需至少有两个蓄热室用换向设备联系起来轮换工作,才能保证过程的连续进行。换向蓄热室的原理示意如图2。用耐火材料砖格子做成的换向蓄热室,体积庞大,投资高。随着耐热陶质材料的发展,旋转式的陶质蓄热室,也叫做"热轮",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旋转式蓄热室不需要换向设备就可提供稳定的高温预热空气。其原理如图3。 余热锅炉 利用炉子排出的烟气热量生产蒸汽的设备。这种锅炉与一般锅炉相比,热量较低,蒸汽产量随主炉的生产状况而波动。7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危机,余热锅炉受到重视。冶金炉安装余热锅炉,既要保持烟道严密,还应有足够的排烟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余热锅炉的作用。
参考书目
I.G.C.Dryden, The Ef ficient Use of Energy,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cience &Technology Press,New York,1975.
换热器 在换热器内,高温烟气和被预热的介质是同时流过的。按流动方式可以分为逆流式和顺流式两种。①逆流式换热器,烟气和被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可较充分地利用烟气余热,达到较高的预热温度,器壁需用耐热材料制成。②顺流式换热器,烟气和被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管壁温度较低,对器壁材质要求也相应降低。
按材质不同,换热器可分为金属的和陶质的两类:①金属换热器,气密性好,体积较小。②陶质换热器,耐高温性能好,但体积庞大,气密性差,只能用于预热空气。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陶质换热器用得比较多,但近30年来,随着耐热合金材料的发展,金属换热器逐渐取代陶质换热器。
按热交换特点不同,可分为辐射型和对流型:①辐射换热器:一般由两同心圆筒组成(图1),适用于烟气温度较高、烟尘较大的场合,故障少,寿命长。②对流换热器,有管状、针状(或片状)和板式等形式。针状换热器一般由耐热铸铁或铸钢管子元件组合而成,在管子内侧或外侧带有不同形状的肋片,以增大换热面积。近年来,冲击喷流换热原理应用到换热器上,发展出喷流式换热器,以强化对流给热系数,提高换热器回收余热的效率。
蓄热室 在冶金工业的发展史上,蓄热室这个余热回收装置曾起过重要作用。在19世纪,西门子发明了蓄热室,提高了空气、煤气预热温度,才使平炉炼钢成为现实。今天它仍是各种高温冶金用炉不可缺少的设备。高炉用的热风炉也是一种蓄热室。
蓄热室由耐火材料砌成的砖格子组成,不但可将空气预热到1000℃以上,而且还可以预热煤气。由于它的砖格被循环加热和冷却,所以必需至少有两个蓄热室用换向设备联系起来轮换工作,才能保证过程的连续进行。换向蓄热室的原理示意如图2。用耐火材料砖格子做成的换向蓄热室,体积庞大,投资高。随着耐热陶质材料的发展,旋转式的陶质蓄热室,也叫做"热轮",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旋转式蓄热室不需要换向设备就可提供稳定的高温预热空气。其原理如图3。 余热锅炉 利用炉子排出的烟气热量生产蒸汽的设备。这种锅炉与一般锅炉相比,热量较低,蒸汽产量随主炉的生产状况而波动。7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危机,余热锅炉受到重视。冶金炉安装余热锅炉,既要保持烟道严密,还应有足够的排烟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余热锅炉的作用。
参考书目
I.G.C.Dryden, The Ef ficient Use of Energy,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cience &Technology Press,New York,197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