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strict N2 of Northern Saertu in Daqing
大庆萨北油田北二区
2) North 1 fault block of Daqing oilfield
大庆油田北一区断块
3) northern Daqing oil field
大庆油田北部
1.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genesis for in-situ leachable sandstone-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northern Daqing oil field;
大庆油田北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化分布特征及成因
4) Xingbei Oil Fields in Daqing
大庆杏北油田
5) North Putaohua oil fields in Daqing
大庆葡北油田
6) North Saertu oilfield
萨北油田
1.
Through one field test of water injection well group in North Saertu oilfield, rational injection technique and relative parameters have been presented.
简要地介绍了注氮气泡沫控制无效循环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并通过萨北油田1个水驱井组现场试验,探索了合理的注入工艺及参数。
补充资料:北石窟寺
中国北魏至宋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西峰市西北25公里蒲、茹两河交汇处东岸的覆钟山下。窟群包括今寺沟、石道坡、花鸨崖、石崖东台和楼底村等 5个单元。1959年被重新发现。1961年以后,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多次对石窟进行勘察、测绘和清理,1986年编辑出版《庆阳北石窟寺》一书。据碑碣和文献记载,北石窟寺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509)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均进行过修凿与兴建。现有窟龛 296个,为甘肃陇东地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和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石窟之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石窟寺以寺沟的窟龛最为集中,共编号 282个,窟群开凿在高20米、宽 120余米的崖壁上,窟龛上下重叠多达 3层。面向西,因周围山崖石质属早白垩纪黄砂岩,砂质均匀,胶结性能较好,现存造像大小计有2126尊,并有石刻及墨书题铭 150余处。造像可分为圆雕、半圆雕和浮雕等几种。以北魏和唐代的最为精美。原窟龛内均有彩绘壁画或图案装饰,现绝大多数已剥落无存。
北魏石窟有窟龛7个。165窟是北石窟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大窟,位于寺沟窟群的中部下层。窟平面长方形,覆斗顶,高14米,宽21.7米,深15.7米,窟内四壁有宋代重砌的高基坛。造像主体为七佛,分布于东、南、北三壁,其中东壁雕三佛,南、北二壁各雕二佛,佛像之间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 8米,菩萨高4米,均为立像。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突出的位置建造七佛,在国内其他石窟中还属罕见。窟门内南北二侧还雕有高约 4米的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和阿修罗天等,巨大的佛、菩萨、护法像列于一堂,造成了窟内庄严和神秘的气氛。四壁上方雕千佛、佛传及本生故事等,保存比较完整的有窟顶东坡的"宫中娱乐"及西坡的"旃檀摩提舍身饲虎"。窟内造像中的佛、菩萨以半圆雕为主,佛传、本生故事等则采用浮雕形式。造像特点是,佛面相圆润,体魄雄健;菩萨清俊秀美,虔诚含蓄,无论其服饰或气质,都具有明显的汉民族传统造像艺术风格。
唐代石窟是北石窟寺开龛造像最兴盛的时期,窟龛多达 211个,占全部窟龛三分之二以上。除了修凿少数大型洞窟外,绝大部分为方形或长方形浅龛。比较有代表性的窟龛是现编222、32、263等窟。
222窟为覆斗式顶,长方形窟,高6.10米,宽6.48米,深8.40米。窟内东壁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佛高4.05米,比例匀称,庄重质朴,雕刻技艺纯熟,为盛唐时期作品。南北二壁满开佛龛,计约6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像,造型小巧玲珑,生动活泼,尤其是对肌肉和服饰表现得质感很强,堪称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32窟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壁长方形大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其余各壁均开佛龛。据东壁龛内南侧阴刻铭文,知该窟开凿于唐武则天如意元年(692)。造像虽已断头残臂,但身躯优美,衣纹流畅,雕刻技艺高超,尤其是力士的肌肤,雕作不仅健美丰满,而且富有弹性,反映了唐代工匠们功力之深。263窟平面近方形、平顶。窟内东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二壁各雕三佛。除东壁造像保存完整外,南北二壁造像已毁或风化。窟内造像不仅造型准确,线条优美,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佛的庄重,菩萨的虔诚和弟子的温顺,都被刻划得维妙维肖。
北石窟寺自重新被发现以来,政府多次拨款进行加固和维修,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造像的进一步风化。在加强管理和保护的同时,展开了对北石窟寺的深入研究。1963年,成立了庆阳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
北石窟寺以寺沟的窟龛最为集中,共编号 282个,窟群开凿在高20米、宽 120余米的崖壁上,窟龛上下重叠多达 3层。面向西,因周围山崖石质属早白垩纪黄砂岩,砂质均匀,胶结性能较好,现存造像大小计有2126尊,并有石刻及墨书题铭 150余处。造像可分为圆雕、半圆雕和浮雕等几种。以北魏和唐代的最为精美。原窟龛内均有彩绘壁画或图案装饰,现绝大多数已剥落无存。
北魏石窟有窟龛7个。165窟是北石窟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大窟,位于寺沟窟群的中部下层。窟平面长方形,覆斗顶,高14米,宽21.7米,深15.7米,窟内四壁有宋代重砌的高基坛。造像主体为七佛,分布于东、南、北三壁,其中东壁雕三佛,南、北二壁各雕二佛,佛像之间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 8米,菩萨高4米,均为立像。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突出的位置建造七佛,在国内其他石窟中还属罕见。窟门内南北二侧还雕有高约 4米的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和阿修罗天等,巨大的佛、菩萨、护法像列于一堂,造成了窟内庄严和神秘的气氛。四壁上方雕千佛、佛传及本生故事等,保存比较完整的有窟顶东坡的"宫中娱乐"及西坡的"旃檀摩提舍身饲虎"。窟内造像中的佛、菩萨以半圆雕为主,佛传、本生故事等则采用浮雕形式。造像特点是,佛面相圆润,体魄雄健;菩萨清俊秀美,虔诚含蓄,无论其服饰或气质,都具有明显的汉民族传统造像艺术风格。
唐代石窟是北石窟寺开龛造像最兴盛的时期,窟龛多达 211个,占全部窟龛三分之二以上。除了修凿少数大型洞窟外,绝大部分为方形或长方形浅龛。比较有代表性的窟龛是现编222、32、263等窟。
222窟为覆斗式顶,长方形窟,高6.10米,宽6.48米,深8.40米。窟内东壁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佛高4.05米,比例匀称,庄重质朴,雕刻技艺纯熟,为盛唐时期作品。南北二壁满开佛龛,计约6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像,造型小巧玲珑,生动活泼,尤其是对肌肉和服饰表现得质感很强,堪称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32窟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壁长方形大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其余各壁均开佛龛。据东壁龛内南侧阴刻铭文,知该窟开凿于唐武则天如意元年(692)。造像虽已断头残臂,但身躯优美,衣纹流畅,雕刻技艺高超,尤其是力士的肌肤,雕作不仅健美丰满,而且富有弹性,反映了唐代工匠们功力之深。263窟平面近方形、平顶。窟内东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二壁各雕三佛。除东壁造像保存完整外,南北二壁造像已毁或风化。窟内造像不仅造型准确,线条优美,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佛的庄重,菩萨的虔诚和弟子的温顺,都被刻划得维妙维肖。
北石窟寺自重新被发现以来,政府多次拨款进行加固和维修,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造像的进一步风化。在加强管理和保护的同时,展开了对北石窟寺的深入研究。1963年,成立了庆阳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