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re fractured tight reservoir
裂缝孔隙型致密储集层
2) fractured-porous reservoir
裂缝-孔隙型储集层
3) fracture pore type reservoir
裂缝-孔隙型储层
4) Fracture-pore type reservoir protection
裂缝-孔隙型储层保护
5) fracture porosity reservoir
裂缝孔隙性储层
6) fractured and porous type reservoir
裂缝孔洞型储层
补充资料:储集层
具有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也称储集岩。它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储集层必须具备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空间和能使油气流动的条件。如储集层中储存了油气则称含油气层。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沉积岩(主要是砂岩、灰岩、白云岩),只有少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岩浆岩和变质岩。储集层是控制油气分布、储量及产能(给出石油、天然气的能力)的主要因素。
孔隙性 储集层的孔隙(包括裂缝和孔洞)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地壳中不存在没有孔隙的岩石,但是不同的岩石,其孔隙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储存油气的数量。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用孔隙度(孔隙率)来表示,即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自然界岩石的孔隙有连通孔隙和不连通孔隙。此外,孔隙的大小也是直接影响油气在其中流动的重要因素。岩石的孔隙按其大小(孔隙直径或裂缝宽度)可分为3类:
①超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大于 0.5毫米或裂缝宽度大于0.25毫米的孔隙。这种孔隙中的流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未胶结或胶结疏松的砂岩层孔隙大部分属此类。
②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毫米之间,或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毫米之间的孔隙。在这种孔隙中的流体,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不能自由流动。要使流体在其中流动,需要有明显的超过重力的外力去克服毛细管阻力。一般砂岩的孔隙属于此类。
③微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小于0.0002毫米,或裂缝宽度小于0.0001毫米的孔隙。要使这种孔隙中的流体流动,需要非常高的剩余压力梯度,这在地下油层条件下一般是达不到的。因此,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无意义。一般泥岩、页岩中的孔隙属于此类。
那些不连通的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对油气的储集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那些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才是有效的油气储集空间,即有效孔隙。有效孔隙度 (Pe)是指岩石有效孔隙体积(Ve)和岩石总体积(Vt)之比
砂岩有效孔隙度变化在 5~30%之间,一般为10~20%;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小于5%。
渗透性 储集层的另一特性是流体在孔隙中流动的能力,也就是储集层的渗透性。它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储集层渗透性决定了油气在其中渗滤的难易程度,它是评价储集层产能的主要参数。
岩石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表示。实验表明,当单相流体通过孔隙介质沿孔隙通道呈层状流时,遵循直线渗滤定律,即达西公式
液体通过孔隙介质的流量(Q)与两端的压力差(△P)和横截面积(F)成正比,而与液体的粘度(μ)和孔隙介质的长度(L)成反比。系数K为渗透率。
应用达西公式,在单相条件下求得的渗透率为绝对渗透率。而储集层的孔隙常为两相(油-气、油-水、气-水),甚至三相(油-气-水)流体共存,各相流体彼此干扰和互相影响。在二相或三相条件下,某一相的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是有差别的,为此提出了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有效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的渗透率,分别用K0(油)、Kg(气)、Kw (水)表示。相对渗透率为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为该相完全饱和的渗透率)之比值。分别用 Kg/K、K0/K、KW/K表示气、油、水的相对渗透率。
参考书目
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86。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教研室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北京,1979。
孔隙性 储集层的孔隙(包括裂缝和孔洞)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地壳中不存在没有孔隙的岩石,但是不同的岩石,其孔隙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储存油气的数量。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用孔隙度(孔隙率)来表示,即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自然界岩石的孔隙有连通孔隙和不连通孔隙。此外,孔隙的大小也是直接影响油气在其中流动的重要因素。岩石的孔隙按其大小(孔隙直径或裂缝宽度)可分为3类:
①超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大于 0.5毫米或裂缝宽度大于0.25毫米的孔隙。这种孔隙中的流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未胶结或胶结疏松的砂岩层孔隙大部分属此类。
②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毫米之间,或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毫米之间的孔隙。在这种孔隙中的流体,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不能自由流动。要使流体在其中流动,需要有明显的超过重力的外力去克服毛细管阻力。一般砂岩的孔隙属于此类。
③微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小于0.0002毫米,或裂缝宽度小于0.0001毫米的孔隙。要使这种孔隙中的流体流动,需要非常高的剩余压力梯度,这在地下油层条件下一般是达不到的。因此,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无意义。一般泥岩、页岩中的孔隙属于此类。
那些不连通的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对油气的储集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那些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才是有效的油气储集空间,即有效孔隙。有效孔隙度 (Pe)是指岩石有效孔隙体积(Ve)和岩石总体积(Vt)之比
砂岩有效孔隙度变化在 5~30%之间,一般为10~20%;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小于5%。
渗透性 储集层的另一特性是流体在孔隙中流动的能力,也就是储集层的渗透性。它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储集层渗透性决定了油气在其中渗滤的难易程度,它是评价储集层产能的主要参数。
岩石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表示。实验表明,当单相流体通过孔隙介质沿孔隙通道呈层状流时,遵循直线渗滤定律,即达西公式
液体通过孔隙介质的流量(Q)与两端的压力差(△P)和横截面积(F)成正比,而与液体的粘度(μ)和孔隙介质的长度(L)成反比。系数K为渗透率。
应用达西公式,在单相条件下求得的渗透率为绝对渗透率。而储集层的孔隙常为两相(油-气、油-水、气-水),甚至三相(油-气-水)流体共存,各相流体彼此干扰和互相影响。在二相或三相条件下,某一相的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是有差别的,为此提出了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有效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的渗透率,分别用K0(油)、Kg(气)、Kw (水)表示。相对渗透率为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为该相完全饱和的渗透率)之比值。分别用 Kg/K、K0/K、KW/K表示气、油、水的相对渗透率。
参考书目
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86。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教研室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