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变色反应机理
1)  mechanism of color changes
变色反应机理
1.
The mechanism of color changes between fuchsine acid(FA)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was studied by spectra probe.
利用光谱探针技术研究酸性品红(fuchsine ac id,FA)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 in,BSA)的变色反应机理,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FA-BSA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2.
The mechanism of color changes of Bro mocresol Green(BCG)and Bovine Serum Albumin(BSA)in acid condition was studied by spectrometry.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溴甲酚绿(BC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酸性条件下变色反应机理,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BCG-BSA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
2)  discolor reaction
变色反应
3)  shift reaction mechanism
变换反应机理
4)  photo-chemical reaction
光变色反应
1.
The phot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of the dyestuff on cotton fabric were infer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inding energy change and the color change of C.
这3种形式分别是:粉末291(纯染料)、转移印制到棉织物上的291及在棉织物上经光照后的291;测定了棉印花布在有氧和无氧2种条件下光照前后的色差,通过综合分析织物上染料分子中C、N 2种元素在光照前后的结合能变化和色差,推测出了染料291在棉上的光变色反应机理
5)  color-changing mechanism
变色机理
1.
At the same time, their color-changing mechanisms are explain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eground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are presented.
简要介绍了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如WO3、MoO3、NiO、IrOx等)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如紫罗精、稀土酞花菁、聚苯胺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变色材料及其研究现状,阐述了电致变色现象及其变色机理,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2.
The color-changing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of reversible thermochromic material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本文介绍了热致变色材料的类别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及其应用。
6)  Discoloration mechanism
变色机理
1.
The studies on the discoloration mechanism of PO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lor stability are essential to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acetal resins.
作为常用的工程塑料,聚甲醛在高温和长期工作状态下,容易发生颜色变化,影响制品外观和使用性能,因此,研究聚甲醛树脂的变色机理和颜色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资料:低能核反应机理
      低能核反应主要通过复合核反应和直接反应两种机理进行。
  
  复合核反应  复合核反应模型是丹麦科学家N.玻尔于1936年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低能核反应分两阶段进行,而且彼此独立。第一阶段为复合核的形成,即入射粒子和靶核融合为一个新核,称为复合核,历时约10-22秒;第二阶段为复合核的衰变,即复合核分解为出射粒子和剩余核,经历时间比第一阶段长得多,约为10-19~10-13秒。这样,复合核反应可表示为:A+a─→C─→B+b式中C表示复合核。以上两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即复合核如何衰变只决定于复合核本身的性质,而与其形成方式无关。换言之,复合核对于自己的形成方式失去"记忆"。例如,复合核64Zn*可以由两个核反应生成,有三种衰变方式:
  
  
  实验测得其反应截面的比为:
  
  
  证实了上述假定。
  
  直接反应  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与靶核表面或内部单个核子相互作用,而将本身一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核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子,后者还来不及把能量分配给其他核子时就被发射出来,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直接反应。直接反应是在约等于入射粒子穿越靶核所需的时间(10-22~10-20秒)内完成的。依情况不同又可分为:
  
  ①表面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低时,主要与靶核表面结合得最松的核子发生作用,而将后者激发(表面激发)或打出(表面嬗变)。
  
  ②体内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高时,可将靶核深处的核子打出来。这种反应称敲出反应。
  
  ③削裂反应 当入射粒子在靶核边缘掠过时,入射粒子的一个或几个核子被靶核所俘获,其余部分继续前进,如(d,p)反应和(d,n)反应。
  
  ④拾取反应 入射粒子掠过靶核时,从它里面拾取一个或很少几个核子而结合成较重的粒子并向外飞出,如(p,d)反应和(n,d)反应。
  
  ⑤非弹性散射 入射粒子把部分能量直接传给靶核而使后者激发,其本身则继续飞行。这种非弹性散射同复合核发射与入射粒子相同的出射粒子不同,属于直接反应。
  
  ⑥电荷交换反应 入射粒子与靶核不交换粒子,只交换电荷,如(p,n)反应和(3He,t)反应。
  
  

参考书目
   M.Lefort,Nuclear Chemistry,Van Nostrand,London,196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