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ulong county
武隆
1.
Ecological safety of 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in Wulong count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tourism industry.
本文通过对重庆武隆旅游开发现状的调查,对其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安全问题对策进行了研究,以期对重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2.
Wulong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the Wujiang River drainage basin.
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主要研究了武隆县滑坡灾害的特点和成因机制。
3.
Wulong county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belongs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Wujiang and is also in the southeast of Sichuan basin, where carbonate rock bed is widely Dispersed.
重庆市武隆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乌江下游,碳酸盐地层广泛出露,属典型的亚热带峡谷喀斯特地貌。
2) Wulong tunnel
武隆隧道
1.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water outbursts from underground rive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Wulong tunnel;
武隆隧道暗河突水特点与整治技术分析
2.
The construction of Wulong tunnel in freeway from Chongqing to Changsha is faced with cutting blasting engineering in small interval zone.
渝长高速公路武隆隧道的修建面临着小间距隧道爆破开挖施工。
3) Wulong landslide
武隆滑坡
4) Wulong County
武隆县
1.
The regional tricture and resources developing of agriculture in Wulong county;
武隆县农业地域结构与资源开发区
2.
Wulong county is one of the areas greatly suffered from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ongqing city.
武隆县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城镇之一,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危害程度大,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The wild fungi resources were primarily investigated in Wulong county.
对武隆县野生食用菌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
5) Wudang upheaval
武当隆起
1.
The Wudang upheaval is an important metallogenic area of the Ag-Au-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武当隆起为银金多金属矿床(点)的重要成矿区,形成武当隆起西缘成矿带,构造对该矿带矿床的形成和产出起着重要作用。
6) Wulong-Nanchuan
武隆-南川
1.
Bauxite deposits in Wulong-Nanchuan,Chong:characteristics and ore potential;
重庆武隆-南川地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补充资料:武隆
武隆
武隆设治,始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据《寰宇记》载:“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一统志》载:今核桃乡内,一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与广西省一县同名,故改“龙”为“隆”,寓兴旺发达之意,更名武隆县,相沿至今。
历史
武隆历史悠久。根据1982年江口镇出土的石斧、铜钺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约5000年)即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周、春秋(公元前1841年至公元前476年)为巴国属地,战国至东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为枳县所属。蜀汉后主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置汉平县,治地今鸭江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汉平县并入枳县,治地今涪陵区东岸。南齐至北周(公元479年至581年)复置汉平县于鸭江镇,隶属涪陵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徙汉平县于涪陵,十三年(公元593年)改名涪陵县,隶属巴郡。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涪陵县分置武龙县,治地今土坎镇。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名枳县,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复名依旧。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武隆县并入彭水县,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改“龙”为“隆”,更名武隆县隶属涪州。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省武隆县为镇入涪州。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改武隆县为巡检司。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改为涪州第五分区,区署设羊角碛。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五月,四川省府以涪陵县第五区幅员广大,决定划为武隆设治局,治地巷口镇。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复置武隆县,治地未变,直至解放辖四个指导区,共五个镇十三个乡,人口约十七万。
地理
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中,以山地为主。自然概貌为八分山,分半地,半分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横穿全境,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全县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伏流交错,溶洞四伏。最高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米,最低大溪河口海拔160米,一般相对高度都在700米至1000之间。乌江是我县唯一通航河道,流经十六个乡镇,东起木棕河,西至大溪河,行程80公里;两岸河谷狭窄,江水奔驰于悬崖峭壁间,重峦叠嶂,山峰重入云,江出一线,气势雄伟,航道多峡口险滩,,尤以羊角碛五里滩蓍称。全县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自然条件较差。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8℃,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最高41.7℃,无霜期240天至285天。年降水量1000~1200㎜,四至六月降水量占39,主要灾害有冰雹、山洪、大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约有五个月的多雨季节,雨雾蒙蒙,日照少,气温低,霜期长,秋风冷露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600米以下的地区,易遭旱灾。山上山下温差10度左右,立体气候较显著。
在辽阔的山区,资源丰富。以松、杉、柏为主,森林面积约66万多亩;已采矿藏主要有煤、铁、硫铁矿、铝矿;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有油桐、卷子、生漆、茶叶、黄连、苎麻、杜仲、烤烟等数十种,有的品种已被列入全国和市里的基地。水产资源丰富,除提蓄引灌外,拦河筑坝修建水电站,目前境内有大、中、小水电站100多个,在高山,为虎、豹、马豹、猴、野猪等野生动物栖息之地。
武隆设治,始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据《寰宇记》载:“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一统志》载:今核桃乡内,一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与广西省一县同名,故改“龙”为“隆”,寓兴旺发达之意,更名武隆县,相沿至今。
历史
武隆历史悠久。根据1982年江口镇出土的石斧、铜钺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约5000年)即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周、春秋(公元前1841年至公元前476年)为巴国属地,战国至东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为枳县所属。蜀汉后主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置汉平县,治地今鸭江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汉平县并入枳县,治地今涪陵区东岸。南齐至北周(公元479年至581年)复置汉平县于鸭江镇,隶属涪陵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徙汉平县于涪陵,十三年(公元593年)改名涪陵县,隶属巴郡。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涪陵县分置武龙县,治地今土坎镇。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名枳县,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复名依旧。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武隆县并入彭水县,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改“龙”为“隆”,更名武隆县隶属涪州。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省武隆县为镇入涪州。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改武隆县为巡检司。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改为涪州第五分区,区署设羊角碛。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五月,四川省府以涪陵县第五区幅员广大,决定划为武隆设治局,治地巷口镇。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复置武隆县,治地未变,直至解放辖四个指导区,共五个镇十三个乡,人口约十七万。
地理
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中,以山地为主。自然概貌为八分山,分半地,半分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横穿全境,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全县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伏流交错,溶洞四伏。最高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米,最低大溪河口海拔160米,一般相对高度都在700米至1000之间。乌江是我县唯一通航河道,流经十六个乡镇,东起木棕河,西至大溪河,行程80公里;两岸河谷狭窄,江水奔驰于悬崖峭壁间,重峦叠嶂,山峰重入云,江出一线,气势雄伟,航道多峡口险滩,,尤以羊角碛五里滩蓍称。全县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自然条件较差。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8℃,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最高41.7℃,无霜期240天至285天。年降水量1000~1200㎜,四至六月降水量占39,主要灾害有冰雹、山洪、大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约有五个月的多雨季节,雨雾蒙蒙,日照少,气温低,霜期长,秋风冷露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600米以下的地区,易遭旱灾。山上山下温差10度左右,立体气候较显著。
在辽阔的山区,资源丰富。以松、杉、柏为主,森林面积约66万多亩;已采矿藏主要有煤、铁、硫铁矿、铝矿;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有油桐、卷子、生漆、茶叶、黄连、苎麻、杜仲、烤烟等数十种,有的品种已被列入全国和市里的基地。水产资源丰富,除提蓄引灌外,拦河筑坝修建水电站,目前境内有大、中、小水电站100多个,在高山,为虎、豹、马豹、猴、野猪等野生动物栖息之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