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离子化机理
1)  ionization mechanism
离子化机理
2)  Ionic polarization mechanism
离子极化机理
3)  Cation mechanism
阳离子机理
4)  oxygen ionic condu-cting mechanism
氧离子传导机理
5)  anionic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阴离子聚合机理
6)  ion-exclusion
离子排斥机理
1.
A simple and rapid non-suppressed ion-exclusion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icarbonate in oil field recirculated water has been developed.
介绍了一种采用离子排斥机理,羧酸基阳离子交换色谱柱进行分离,非抑制型电导检测,稀释后直接进样快速测定油田回注液中重碳酸盐含量的方法。
补充资料:重离子核反应机理
      重离子(见重离子核化学)的德布罗意波长(vλ )比轻离子短得多,一般远远小于核半径,因此可以将它视作准宏观粒子,用半经典方法来描述。
  
  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  将靶核质心与入射重离子的入射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碰撞参量 ρ,其相应的相对运动的轨道角动量为l,。随着碰撞参量由大到小,即轨道角动量由大到小,入射重离子与靶核的作用由远及近,由浅入深。依此可将重离子核反应分为四种类型(见图)。
  
  
  ρ 值相当大  入射粒子在核力的作用范围之外, 重离子只与靶核发生远距相互作用,引起库仑激发和卢瑟福散射。
  
  ρ 值约等于道半径  道半径为靶核半径和入射重离子半径之和。ρ值和它大致相等时核力开始起作用,但两核仅仅发生擦边碰撞,作用时间极短,约为10-22秒。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弹性散射或非弹性散射,或者在两核接触的瞬间,核的表面上发生少数核子的转移反应。反应时两核交换少许能量、质量和电荷。这一过程也称为准弹性散射,其性质则属于核间表面的直接反应。
  
  ρ 值小于道半径  两个原子核相互直接相切的时间延长,撞入程度加深,两核之间有相当多的核子参与作用,发生了大量的能量、角动量、质量和电荷的转移,其作用时间约为10-21~10-20秒。此时的核具有很高的激发能和角动量,但两核并没有熔融成一个复合核,基本上仍保持了入射核和靶核各自的主要特征,或称两体特征。物理学家将这一过程称为深度非弹性碰撞或深度非弹性散射。这种过程是一种没有达到统计平衡的核过程,它具有一系列的由统计非平衡态向统计平衡态过渡的弛豫现象,包括质量、电荷、能量、角动量和中子过剩自由度等方面的弛豫特征。
  
  ρ 值很小  重离子与靶核接近于迎面相撞,两核相互作用时间足够长,约为10-19~10-16秒。于是两核熔合在一起,使动能和动量在所有核子间进行交换和分配而达到统计平衡。这样形成一个高激发态、高角动量的复合核。接着,复合核通过蒸发轻粒子、γ退激或裂变方式进行衰变。这种反应过程称为熔合反应。
  
  高能重离子核反应  如果入射的重离子能量很高,上述分类方法就不适用。每个高能核子的能量约大于400兆电子伏时,则核反应过程只能用相对论运动学来处理。高能重离子反应产物比较复杂,来自靶核和入射粒子本身的碎片的质量、电荷分布很广,在反应中还发射大量的介子、核子、轻核和 X射线,同时也发生准弹性散射,深度非弹性散射及裂变等反应。量子力学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常用经典和宏观的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方法来处理这种过程。曾经相继提出过 "刮掉-剥落 (abrasion-ablation)"、"火球" 等模型来描述高能重离子核反应过程,但迄今没有找到一个较成熟的理论模型。
  
  

参考书目
   P. E. Hcdgson, Nuclear Heavy-ion Reaction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78.
   R. Bass, Nuclear Reactions with Heavy Ions, Springer-Verlag, Berlin, 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