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filtration-reaction mechanism
渗入-反应机理
2) infiltration mechanism
入渗机理
1.
Based on the contrast experiments of the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infiltration with the typical Helu soil in Gully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the differences among infiltration rate, infiltration volume, redistrbution of soil moisture, driving velocity and depth of wetting front are analysed, and infiltration mechanism of intermittent infiltration is discussed.
以黄土沟壑区典型黑垆土连续与间歇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分析了两者在入渗率、入渗量、水分再分布过程、湿润锋推进速度及推进深度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间歇积水入渗机理。
2.
The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infiltration mechanism of soil water,research methods and affecting factors by looking up technical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expounds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soil water infiltration,infiltration mechanism and research methods to provide the basic reference for soil water research.
采用资料查阅方式,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土壤水分入渗机理、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对入渗机理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的土壤水分研究提供参考。
3) reactive infiltration
反应性渗入
1.
Porous SiC ceramic 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ve infiltration of liquid Si into woodceramics made from basswood powder impregnated with phenolic resin by carbonizing at 800 and 1 600 °C for 4 h.
椴木木粉/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经高温碳化制成木材陶瓷,然后经熔融Si反应性渗入制成了多孔的SiC陶瓷。
2.
A novel porous SiC ceramic with a wood-like micro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reactive infiltration of gaseous silicon monoxide into a porous bio-carbon template derived from basswood.
以椴木木炭为生物碳模板,利用气相反应性渗入法制成了一种具有木材结构的多孔SiC陶瓷。
3.
Subsequent reactive infiltration of gaseous silicon at 1500—1600℃ for 0.
橡木经1200℃高温真空碳化转化为碳模板,再用反应性渗入方法在1500~1600℃、Ar气氛下气相渗硅0。
4) Reacrive infiltration
气相反应性渗入
5) mechanism
[英]['mekənɪzəm] [美]['mɛkə'nɪzəm]
反应机理
1.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Reaction of Pentafulvenone with Hydrocyanic Acid;
6-亚甲基环戊二烯酮与氢氰酸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2.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 of NOx;
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反应机理研究
3.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Thermal Dissociation of Inclusion Complex of β-Cyclodextrin and 1-Methylcyclopropene;
β-CD/1-MCP包结物热分解反应机理及动力学(英文)
6) reactive mechanism
反应机理
1.
To study reactive mechanism of Ti with Al elemental powders is contributed to modifying reaction process.
开展元素粉末Ti和Al反应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优化反应工艺。
2.
The densification and reactive mechanism of the TiC+TiB/Ti composites.
首先通过热力学计算判断可能发生的反应,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球磨混合粉以及烧结后材料的相组成和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测定材料的相对密度和硬度,并探讨了Ti与B4C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TiC+TiB/Ti复合材料的致密化过程和反应机理。
3.
The reactive mechanism of CE/BMI was discussed and the reactive equations were given.
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跟踪研究了CE/BMI体系的固化反应,探讨了反应机理,并研究了CE/BMI体系固化后的力学性能及热性能。
补充资料:低能核反应机理
低能核反应主要通过复合核反应和直接反应两种机理进行。
复合核反应 复合核反应模型是丹麦科学家N.玻尔于1936年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低能核反应分两阶段进行,而且彼此独立。第一阶段为复合核的形成,即入射粒子和靶核融合为一个新核,称为复合核,历时约10-22秒;第二阶段为复合核的衰变,即复合核分解为出射粒子和剩余核,经历时间比第一阶段长得多,约为10-19~10-13秒。这样,复合核反应可表示为:A+a─→C─→B+b式中C表示复合核。以上两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即复合核如何衰变只决定于复合核本身的性质,而与其形成方式无关。换言之,复合核对于自己的形成方式失去"记忆"。例如,复合核64Zn*可以由两个核反应生成,有三种衰变方式:
实验测得其反应截面的比为:
证实了上述假定。
直接反应 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与靶核表面或内部单个核子相互作用,而将本身一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核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子,后者还来不及把能量分配给其他核子时就被发射出来,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直接反应。直接反应是在约等于入射粒子穿越靶核所需的时间(10-22~10-20秒)内完成的。依情况不同又可分为:
①表面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低时,主要与靶核表面结合得最松的核子发生作用,而将后者激发(表面激发)或打出(表面嬗变)。
②体内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高时,可将靶核深处的核子打出来。这种反应称敲出反应。
③削裂反应 当入射粒子在靶核边缘掠过时,入射粒子的一个或几个核子被靶核所俘获,其余部分继续前进,如(d,p)反应和(d,n)反应。
④拾取反应 入射粒子掠过靶核时,从它里面拾取一个或很少几个核子而结合成较重的粒子并向外飞出,如(p,d)反应和(n,d)反应。
⑤非弹性散射 入射粒子把部分能量直接传给靶核而使后者激发,其本身则继续飞行。这种非弹性散射同复合核发射与入射粒子相同的出射粒子不同,属于直接反应。
⑥电荷交换反应 入射粒子与靶核不交换粒子,只交换电荷,如(p,n)反应和(3He,t)反应。
参考书目
M.Lefort,Nuclear Chemistry,Van Nostrand,London,1968.
复合核反应 复合核反应模型是丹麦科学家N.玻尔于1936年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低能核反应分两阶段进行,而且彼此独立。第一阶段为复合核的形成,即入射粒子和靶核融合为一个新核,称为复合核,历时约10-22秒;第二阶段为复合核的衰变,即复合核分解为出射粒子和剩余核,经历时间比第一阶段长得多,约为10-19~10-13秒。这样,复合核反应可表示为:A+a─→C─→B+b式中C表示复合核。以上两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即复合核如何衰变只决定于复合核本身的性质,而与其形成方式无关。换言之,复合核对于自己的形成方式失去"记忆"。例如,复合核64Zn*可以由两个核反应生成,有三种衰变方式:
实验测得其反应截面的比为:
证实了上述假定。
直接反应 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与靶核表面或内部单个核子相互作用,而将本身一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核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子,后者还来不及把能量分配给其他核子时就被发射出来,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直接反应。直接反应是在约等于入射粒子穿越靶核所需的时间(10-22~10-20秒)内完成的。依情况不同又可分为:
①表面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低时,主要与靶核表面结合得最松的核子发生作用,而将后者激发(表面激发)或打出(表面嬗变)。
②体内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高时,可将靶核深处的核子打出来。这种反应称敲出反应。
③削裂反应 当入射粒子在靶核边缘掠过时,入射粒子的一个或几个核子被靶核所俘获,其余部分继续前进,如(d,p)反应和(d,n)反应。
④拾取反应 入射粒子掠过靶核时,从它里面拾取一个或很少几个核子而结合成较重的粒子并向外飞出,如(p,d)反应和(n,d)反应。
⑤非弹性散射 入射粒子把部分能量直接传给靶核而使后者激发,其本身则继续飞行。这种非弹性散射同复合核发射与入射粒子相同的出射粒子不同,属于直接反应。
⑥电荷交换反应 入射粒子与靶核不交换粒子,只交换电荷,如(p,n)反应和(3He,t)反应。
参考书目
M.Lefort,Nuclear Chemistry,Van Nostrand,London,196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