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城市森林生态建设
1)  urban fores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城市森林生态建设
2)  urban forest construction
城市森林建设
1.
Based on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value of the biodiversity,the paper made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increasing economic value of the biodiversity due to urban forest construction in Xinyu city,which referred to direct,indirect and potential values for the utilization in detail.
以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科学分类为基础,对新余市城市森林建设而增加的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进行定量评估,涉及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3)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城市生态建设
1.
Urban river,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has many roles i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本文分析了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水源地、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绿地建设基地、景观多样性的组成、物种多样性保护、组成畅捷交通、亲近自然场所、自然教育标本等方面的多种意义,指出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水文过程、控制城市河流水污染、综合规划城市河流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是发挥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基本方法。
2.
This paper analysys such ecological problems as lack of afforestation,air pollution and urban hot island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explores therole of botanie diversity i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ulitize botanic diversity in a modern city.
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园林绿化、大气污染、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并就植物多样性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现代城市中如何保护和利用植物多样性的相应对策。
4)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生态城市建设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efficient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pointed,some useful guidelines on how to build resource-efficient and ecological city as well.
分析了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出发,分析了城市发展的过程及其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节约型社会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生态城市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路线。
2.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ty,th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ization,the main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are analyzed.
依据生态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问题均表现出阶段性特点,全国大部分城市几乎出现了类似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建设重补偿,缺乏前瞻性。
5)  Eco-city construction
生态城市建设
1.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co-city index system by 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features of Xuzhou and Lianyungang, which is then used i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and generalized principal components for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in a comparison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level between Xuzhou and Lianyungang from 1995 to 2004.
综合现有的生态指标,结合徐州、连云港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构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5-2004年徐州、连云港生态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比较。
2.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involves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establishing a working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working ways or methods and so on.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充分调动人们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6)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生态城市建设
1.
Role and applied principle of turfgrass i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草坪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补充资料:森林
森林
forest

   以乔木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俄国林学家  G.F. 莫罗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  森林群落学  地植物学 、植被学称之为森林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之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林业建设上森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 。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演化史   现代森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① 蕨类古裸子植物阶段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由蕨类植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大面积的滨海和内陆沼泽森林。其中鳞木和封印木高可达20~40米,径1~3米,是石炭纪重要的造煤植物。现在热带地区还有孑遗的树蕨。②裸子植物阶段。中生代的晚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为裸子植物的全盛时期。苏铁、本内苏铁、银杏和松柏类形成地球陆地上大面积的裸子植物林和针叶林。③被子植物阶段。在中生代的晚白垩纪及新生代的第三纪,被子植物的乔木、灌木、草本相继大量出现,遍及地球陆地  形成各种类型的森林  直至现在仍为最优势、最稳定的植物群落。
    分类   森林按其在陆地上的分布,可分为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红树林、珊瑚岛常绿林、稀树草原和灌木林。按发育演替又可分为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按起源可划分为实生林和萌芽林(无性繁殖林)。森林经理上将树种、测树因子、组成结构、年龄等基本一致,且与邻近的森林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称为林分。按树种组成可分为纯林和混交林。按效益可分为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和特种用途林等。按作业法可分为乔林、中林和矮林;按林龄可分为幼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按年龄结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等。
    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森林约占陆地面积的32.3%,分布在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山区、丘陵、平地,甚至沼泽、海涂滩地等地方。②物种丰富。森林植物包括各种乔木、亚乔木、藤本、灌木、草本、菌类、苔藓、地衣等。森林动物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虫、线虫、昆虫,以及微生物等。③生命周期长。森林的主体成分——树木的寿命可长达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森林从原生演替的先锋树种(灌木)开始,经历发展强化阶段和相对稳定的亚顶极阶段,到成熟稳定的顶极阶段,通常要经过百年以上。④生产率高。森林由于具有高大而多层的枝叶分布,其光能利用率达1.6%~3.5%,远远高于其他植物群落。森林每年所固定的总能量占陆地生物每年固定的总能量的63%。森林的生物产量在所有植物群落中最多,是最大的自然物能储存库。⑤用途多、效益大。森林物种(植物、动物)能持续地提供多种产品,包括木材、能源物质、动植物林副产品、化工医药资源等。同时具有涵养水源、改善水质、保持水土、减轻自然灾害、调节温度和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0~1995年全世界森林资源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工造林面积达293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森林覆盖面积由80年代的12.7%提高到13.9%,有12个省市已基本上消灭了宜林荒山,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全国每年平均有2667万公顷农田受灾,粮食减产150~250亿公斤,经济损失1000亿元。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