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爱沙尼亚
1)  Estonia [英][es'təuniə]  [美][ɛs'tonɪə]
爱沙尼亚
1.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Kinetics of Catalytic Degradation from Estonia Kerogen;
爱沙尼亚干酪根催化降解生烃过程及动力学研究
2.
Competition Law Study of Estonia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 Transition;
经济转型视野中的爱沙尼亚竞争法研究
3.
An Introduction of and Comment on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Employees Disciplinary Punishments Act
爱沙尼亚《劳动纪律处分法》述评
2)  Estonian [英][es'təuniən]  [美][ɛs'tonɪən]
爱沙尼亚的
3)  Estonian [英][es'təuniən]  [美][ɛs'tonɪən]
爱沙尼亚文
4)  Estonians
爱沙尼亚人
5)  Estonian language
爱沙尼亚语
6)  aishaniya wenxue
爱沙尼亚文学
补充资料: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
Estonia

    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共和国。全称爱沙尼亚共和国。面积4.51万平方千米。人口157.4万人(1994)。爱沙尼亚人占61.5%,俄罗斯人30.3% ,乌克兰人3.2% ,白俄罗斯人1.8%。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13世纪起,爱沙尼亚族信奉天主教,16世纪后改信基督教路德宗。19世纪中叶,部分农民改信天主教。首都塔林。
    地理 东与俄罗斯相连,南与拉脱维亚接壤,西南濒里加湾,北临芬兰湾。海岸线长3794千米。全境为平原,有800多个岛屿。河流短,河水浅。主要有纳尔瓦河、派尔努河等。主要湖泊有楚德湖和沃尔茨湖。属向大陆性过渡的海洋性气候 。2月平均气温-6℃;7月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600~700毫米。
   
   

爱沙尼亚国旗 国徽

地图:爱沙尼亚


   
    历史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13世纪,爱沙尼亚人民先后击退日耳曼人和丹麦人的入侵。13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中叶,被日耳曼十字军征服,成为立窝尼亚的一部分。16世纪末被瑞典、波兰、立陶宛王国和丹麦瓜分。从17世纪中叶起,瑞典统治了全境。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中,沙俄打败了瑞典,根据1721年尼斯塔特和约,爱沙尼亚被并入俄国。爱沙尼亚人民参加了1905年的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0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11月29日建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9年被民族资产阶级和白卫军推翻。1934年5月发生法西斯政变。1940年6月,苏联根据1939年与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德友好和边界条约》及其附件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补充议定书出兵爱沙尼亚;7月建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加入苏联。
   1990年3月30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爱沙尼亚向独立过渡;5月8日,宣布改国名为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后次日,即8月20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独立;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爱沙尼亚独立。9月17日爱沙尼亚加入联合国。1992年9月举行议会大选;10月伦纳特·梅里出任总统并组成独立后的第3届政府。
    政治 爱沙尼亚共和国宪法于1991年8月20日宣布独立后制订,1992年6月28日通过,7月3日生效。爱沙尼亚议会为一院制,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共101席,任期4年。但该届为3年,以使新取得国籍的公民能尽早参加议会选举。1995年3月产生的议会,议长为托马斯·萨维。1995年4月组成的政府,总理为季特·维亚希。
   爱沙尼亚的政党大都是在80年代末出现的。爱沙尼亚祖国党、温和派和民族独立党为执政党,爱沙尼亚人民中间党和“安全之家”为主要在野党。爱沙尼亚民主劳动党(原爱沙尼亚共产党)和俄罗斯民主运动在议会中未占席位。执政党爱沙尼亚祖国党于1992年由共和联合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民主党、保守人民党合并而成,约有党员1000名。拉尔为该党主席;总书记伊沃·鲁尔。原执政的爱沙尼亚共产党于1992年11月召开第22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爱沙尼亚民主劳动党,并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和领导人。主席V.维尔亚,总书记H.爱勒尔。该党代表工薪收入者和贫苦人的利益,有党员3000余名,其中积极分子约1300人。
    经济 爱沙尼亚工业较发达,为前苏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主要工业部门有液体燃料和煤气的提炼、金属加工、机械制造、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畜牧业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主要饲养奶牛、肉牛和猪。沿海一带渔业较发达。石油、煤和天然气均依赖原苏联各共和国供应;粮食的43%也靠进口。独立后推行私有制,迅速向市场经济过渡。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109.29亿克朗。1993年11月13.72克朗兑1美元。
   
   

首都塔林风光


   
   自然资源有油页岩、泥炭、磷钙石、建筑材料等。森林占国土面积的36%。以油页岩的开采和加工、金属加工、机器制造、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等著称于前苏联。油页岩开采量占前苏联80%。电力工业发达,电力的90%以上是由烧油页岩的火电站提供的。机械产品有仪表、无线电器材、电机等。木材加工和造纸业较发达。食品工业主要生产熏猪肉、鱼产品和乳制品。
   畜牧业为农业的主导部门,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农业主要生产大麦、黑麦、小麦、马铃薯和蔬菜。经济作物有亚麻和甜菜。
   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空运和水运也很发达。铁路总长1026千米,其中108千米为双轨,132千米电气化。公路总长2.96万千米。国营爱沙尼亚航空公司在塔林、塔尔图、库列萨尔、凯尔德拉等地拥有76个民航机场。爱航有不定期航班飞往欧洲和前苏联若干重要城市,另有芬航、汉莎和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塔林。在爱沙尼亚本土与各岛间还有渡轮运营。国营塔林港务局,管辖本港、木加港和苏普利港,这些港口年吞吐量达1194.3万吨。塔林到赫尔辛基和斯德哥尔摩之间有定期航班。贸易伙伴为俄罗斯、芬兰、拉脱维亚、乌克兰、瑞典、荷兰、德国、美国、波兰等。
   
   

爱沙尼亚农村景观


   
    文化教育 爱沙尼亚教育发达,人民文化水平较高。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受过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专家有22.82万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10.11万人)。1990年,全国有各类学校561所。高等学校有塔尔图大学、塔尔图农学院
    
、塔林技术大学等
    
。主
    
要报纸有
    
:用爱沙尼亚文出版的《日报》,1990年2月创刊;《民族之声》,1940年创刊
    
。用俄文出版的有《爱沙尼亚》和《爱沙尼亚青年》,大多为官办。主要通讯社有2个:波罗的海通讯社,1990年创办
    
,独立通讯社;爱沙尼亚通讯社,1920年创办,属欧通社联盟。主要电台有爱沙尼亚广播电台,1934年开播,独立,用爱沙尼亚语和俄、德、英、芬兰语广播;爱沙尼亚电视台建于1955年,独立,使用爱沙尼亚语、俄语。
    对外关系 爱沙尼亚奉行面向西方、回归欧洲的外交政策。目标是先加入欧洲委员会,然后加入欧洲共同体。主张继续保持与俄罗斯等原苏联各共和国的关系,尤其是经济联系。现有112个国家已承认爱沙尼亚,其中已建交的有67个。对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持积极态度。爱沙尼亚与中国于1991年9月7日建交。
   爱沙尼亚于1991年同冰岛、瑞典缔结了最惠国协议;12月,爱沙尼亚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发表联合声明,确定爱沙尼亚与联盟成员国之间发展贸易和放宽贸易限制的可行性及开展合作的领域。1992年2、3月,先后与芬兰、瑞典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书;6、12月又与挪威、瑞典签订贸易协定。另与芬兰、瑞典、挪威、法国、丹麦、荷兰、德国缔结了促进和保护投资条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