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微生物识别
1)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es 
微生物识别
2)  biometrics [英][,baiə'metriks]  [美][,baɪə'mɛtrɪks]
生物识别
1.
Research on Biometrics and Its Key Technology;
生物识别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2.
First builds up a reliability model of the biometrics technology,and then discusses security holes in the biometrics system,at last gives a new solution to the specific attack.
首先给出了生物识别认证技术的可靠性模型,然后讨论了生物识别系统的安全漏洞。
3.
RFID and biometric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their combination can greatly enhance security management.
RFID与生物识别各有优势,将两者结合可以大大加强安全管理。
3)  biometric [英][,baɪəʊ'metrɪk]  [美]['baɪo'mɛtrɪk]
生物识别
1.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ometric,and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for fingerprint images recognition
介绍了生物识别技术的定义以及发展情况,着重阐述了其中最为热门的指纹识别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4)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生物识别
1.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public security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s requirement,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came the first choice of secure verification.
随着社会公共安全和个人的自身信息安全要求的提高,生物识别技术成为了安全验证的首选方式,他是利用人体生物特征对人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高科技技术。
2.
A new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based on iris identificat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网络接入控制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和研究,文中提出一种新颖的生物识别技术,即基于虹膜识别的生物识别方法,它抛弃了使用密码和个人识别码等不可靠的鉴别方法,由于它接近于零的错误接收率和较低的错误拒绝率而具有高安全性。
3.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s a technology which combin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biotechnology.
生物识别技术今后将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金融、社会福利、电子商务等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5)  Biology recognition
生物识别
1.
Biology recognition technology base on biology character is according as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 of human being to distinguish one s ID.
本文提出使用基于生物识别技术针对智能建筑的公共安全防范系统进行研究。
6)  Biological Recognition
生物识别
1.
Research on Biologic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Fingerprint and Iris;
基于指纹与虹膜生物识别技术研究
2.
Biologic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pplies more and more widely as the social developing and technology improving.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
A biological recognition method by feature detection of human body on the move was presented,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Doppler shift was established.
根据生物的生命体行为特征,提出一种新的生物识别方法,并建立了多普勒频移数学模型。
补充资料:氨基酸发酵微生物
      发酵生产氨基酸的微生物。1950年发现了大肠肝菌能分泌少量的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以及加入过量的铵盐可增加氨基酸积累量的现象。1957年,日本的木下祝郎等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L-谷氨酸发酵取得成功。不久,利用该菌的突变株又发酵生产了L-赖氨酸、L-鸟氨酸和L-缬氨酸等。中国于 1958年开始研究L-谷氨酸,随后分别报道了酮戊二酸短杆菌2990-6的L-谷氨酸发酵及其代谢的研究结果。1965年把北京棒状杆菌ASI299和钝齿棒状杆菌ASI542先后应用于L-谷氨酸发酵的工业生产,接着在选育其他氨基酸的优良菌株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氨基酸发酵工业。
  
  近20种氨基酸均可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但是,微生物的细胞具有代谢自动调节系统,使氨基酸不能过量积累。如果要在培养基中大量积累氨基酸,就必须解除或突破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机制。氨基酸发酵就是人为控制这种机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野生菌株,控制其胞膜通透性,使之有利于分泌大量L-谷氨酸,这也是获得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优良菌株的重要途径。其次通过对产L-谷氨酸菌株的人工诱变,选育产氨基酸的各种突变株,是获得其他氨基酸发酵微生物优良菌株的有效方法。
  
  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的优良菌株多在棒状杆菌属、微杆菌属、节杆菌属和短杆菌属中。具有下述共同特性:①细胞形态为短杆至棒状;②无鞭毛,不运动;③不形成芽孢;④革兰氏阳性;⑤要求生物素(利用石蜡为碳源的要求硫胺素);⑥在通气培养条件下产生大量L-谷氨酸。此外,其他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中的一些属种也有产L-谷氨酸的菌株,但产酸率较低。
  
  产其他氨基酸的微生物,主要是对上述产L-谷氨酸的优良菌株进行人工诱变后选育出的各种突变株:①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利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发酵生产氨基酸的关键是限制某种反馈抑制物或阻遏物的量,以解除代谢调节机制而有利于代谢中间体或最终产物的过量积累。因此,不同氨基酸缺陷型生长在含有限量的所要求氨基酸的培养基中,往往能产生和积累大量某种氨基酸。例如,L-赖氨酸的生产菌株多采用高丝氨酸缺陷型突变株,而精氨酸缺陷型突变株往往产生鸟氨酸或瓜氨酸等;②调节突变株。采用调节突变株发酵生产氨基酸是成功的工艺之一,因为这类突变株一旦对氨基酸结构类似物具备了抗性之后,其正常代谢调节机制即被解除,因而能够积累大量的相应的氨基酸;③营养缺陷型与抗反馈调节多重突变株。采用这类多重突变株对提高某些氨基酸的发酵产率有明显的效果。例如,生产L-精氨酸、L-色氨酸、L-苯丙氨酸、L-酪氨酸、L-白氨酸和L-苏氨酸等就常采用多重突变株。
  
  此外,还可利用添加前体物和酶转化法生产氨基酸。特别是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在获得或改造氨基酸发酵微生物高产菌株方面,出现了可喜的进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