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on-exclusion
离子排斥机理
1.
A simple and rapid non-suppressed ion-exclusion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icarbonate in oil field recirculated water has been developed.
介绍了一种采用离子排斥机理,羧酸基阳离子交换色谱柱进行分离,非抑制型电导检测,稀释后直接进样快速测定油田回注液中重碳酸盐含量的方法。
2) ion exclusion
离子排斥
1.
Electrolyte and nonelectrolyte in soaplye crude glycerin were separated with ion exclusion process.
采用离子排斥法进行了皂化粗甘油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分离,研究了实验条件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
2.
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current velocity on the purification of crude glycerin by ion exclusion are discussed.
本文讨论了利用离子排斥分离皂化甘油过程中温度和流速的影响 ,利用实验得到的洗脱曲线初步分析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 。
3) Anion exclusion
阴离子排斥
4) ion exclusion separation
离子排斥分离(法)
5) Ion-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离子排斥色谱法
1.
Rapid determination of benzoic acid by ion-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离子排斥色谱法快速测定苯甲酸
2.
Ion-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with direct conductivity detection was employed for the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six aromatic carboxylic acids(o-phthalic acid,salicylic acid,phenyl acetic acid,p-hydroxy benzoic acid,benzoic acid,o-toluic acid).
研究了直接电导检测-离子排斥色谱法分离测定芳香族羧酸(邻苯二甲酸、水杨酸、苯乙酸、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和邻甲苯甲酸)。
3.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acids in soy by Ion-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with direct conductivity detection was developed.
研究了直接电导检测离子排斥色谱法分离测定酱油中多种有机酸。
6) ion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离子排斥色谱
1.
Mulberry raw juice organic acids were detected by ion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with anion exchange column (Ion Pac AS11) and three kinds of mobile phase (18mmol/L NaOH, 24mmol/L NaOH, 2mmol/L Na2B4O7) respectively.
用离子排斥色谱法,IonPacAS11阴离子交换柱,三种流动相系统(2mmol/L Na2B4O7、24mmol/L NaOH、18mmol/L NaOH)测定了桑椹原汁中的有机酸种类和相对含量,从桑椹原汁中检出的主要的有机酸有苹果酸、酒石酸、草酸、琥珀酸、柠檬酸、乙酸、甲酸等七种以及两种无机酸根Cl-、SO42-。
2.
The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of popular organic acids by ion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were developed.
研究离子排斥色谱法分离测定有机酸 ,选用最常见的盐酸作淋洗液 ,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再生液 ,考察了淋洗液浓度、流量等因素对分离和测定的影响 ,对 12种有机酸在阴离子排斥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HPICE AS1柱分离有机酸以离子排斥效应为主 ,同时也存在离子交换效应·通过实验确定最佳色谱条件 ,并在此条件下 ,测定啤酒中的有机酸
3.
Ion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acids in both beer and white wine with common HCl solution as an eluent and tetrabutylammoniun hydroxide as a regenerant.
研究了离子排斥色谱法分离测定啤酒和白葡萄酒中有机酸 ;选用常见的盐酸溶液作淋洗液 ,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再生液 ,考察了淋洗液浓度、流量等因素对分离和测定的影响 ,对啤酒和白葡萄酒中常见有机酸在阴离子排斥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色谱条件为盐酸浓度1。
补充资料:重离子核反应机理
重离子(见重离子核化学)的德布罗意波长(vλ )比轻离子短得多,一般远远小于核半径,因此可以将它视作准宏观粒子,用半经典方法来描述。
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 将靶核质心与入射重离子的入射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碰撞参量 ρ,其相应的相对运动的轨道角动量为l,。随着碰撞参量由大到小,即轨道角动量由大到小,入射重离子与靶核的作用由远及近,由浅入深。依此可将重离子核反应分为四种类型(见图)。
ρ 值相当大 入射粒子在核力的作用范围之外, 重离子只与靶核发生远距相互作用,引起库仑激发和卢瑟福散射。
ρ 值约等于道半径 道半径为靶核半径和入射重离子半径之和。ρ值和它大致相等时核力开始起作用,但两核仅仅发生擦边碰撞,作用时间极短,约为10-22秒。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弹性散射或非弹性散射,或者在两核接触的瞬间,核的表面上发生少数核子的转移反应。反应时两核交换少许能量、质量和电荷。这一过程也称为准弹性散射,其性质则属于核间表面的直接反应。
ρ 值小于道半径 两个原子核相互直接相切的时间延长,撞入程度加深,两核之间有相当多的核子参与作用,发生了大量的能量、角动量、质量和电荷的转移,其作用时间约为10-21~10-20秒。此时的核具有很高的激发能和角动量,但两核并没有熔融成一个复合核,基本上仍保持了入射核和靶核各自的主要特征,或称两体特征。物理学家将这一过程称为深度非弹性碰撞或深度非弹性散射。这种过程是一种没有达到统计平衡的核过程,它具有一系列的由统计非平衡态向统计平衡态过渡的弛豫现象,包括质量、电荷、能量、角动量和中子过剩自由度等方面的弛豫特征。
ρ 值很小 重离子与靶核接近于迎面相撞,两核相互作用时间足够长,约为10-19~10-16秒。于是两核熔合在一起,使动能和动量在所有核子间进行交换和分配而达到统计平衡。这样形成一个高激发态、高角动量的复合核。接着,复合核通过蒸发轻粒子、γ退激或裂变方式进行衰变。这种反应过程称为熔合反应。
高能重离子核反应 如果入射的重离子能量很高,上述分类方法就不适用。每个高能核子的能量约大于400兆电子伏时,则核反应过程只能用相对论运动学来处理。高能重离子反应产物比较复杂,来自靶核和入射粒子本身的碎片的质量、电荷分布很广,在反应中还发射大量的介子、核子、轻核和 X射线,同时也发生准弹性散射,深度非弹性散射及裂变等反应。量子力学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常用经典和宏观的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方法来处理这种过程。曾经相继提出过 "刮掉-剥落 (abrasion-ablation)"、"火球" 等模型来描述高能重离子核反应过程,但迄今没有找到一个较成熟的理论模型。
参考书目
P. E. Hcdgson, Nuclear Heavy-ion Reaction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78.
R. Bass, Nuclear Reactions with Heavy Ions, Springer-Verlag, Berlin, 1980.
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 将靶核质心与入射重离子的入射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碰撞参量 ρ,其相应的相对运动的轨道角动量为l,。随着碰撞参量由大到小,即轨道角动量由大到小,入射重离子与靶核的作用由远及近,由浅入深。依此可将重离子核反应分为四种类型(见图)。
ρ 值相当大 入射粒子在核力的作用范围之外, 重离子只与靶核发生远距相互作用,引起库仑激发和卢瑟福散射。
ρ 值约等于道半径 道半径为靶核半径和入射重离子半径之和。ρ值和它大致相等时核力开始起作用,但两核仅仅发生擦边碰撞,作用时间极短,约为10-22秒。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弹性散射或非弹性散射,或者在两核接触的瞬间,核的表面上发生少数核子的转移反应。反应时两核交换少许能量、质量和电荷。这一过程也称为准弹性散射,其性质则属于核间表面的直接反应。
ρ 值小于道半径 两个原子核相互直接相切的时间延长,撞入程度加深,两核之间有相当多的核子参与作用,发生了大量的能量、角动量、质量和电荷的转移,其作用时间约为10-21~10-20秒。此时的核具有很高的激发能和角动量,但两核并没有熔融成一个复合核,基本上仍保持了入射核和靶核各自的主要特征,或称两体特征。物理学家将这一过程称为深度非弹性碰撞或深度非弹性散射。这种过程是一种没有达到统计平衡的核过程,它具有一系列的由统计非平衡态向统计平衡态过渡的弛豫现象,包括质量、电荷、能量、角动量和中子过剩自由度等方面的弛豫特征。
ρ 值很小 重离子与靶核接近于迎面相撞,两核相互作用时间足够长,约为10-19~10-16秒。于是两核熔合在一起,使动能和动量在所有核子间进行交换和分配而达到统计平衡。这样形成一个高激发态、高角动量的复合核。接着,复合核通过蒸发轻粒子、γ退激或裂变方式进行衰变。这种反应过程称为熔合反应。
高能重离子核反应 如果入射的重离子能量很高,上述分类方法就不适用。每个高能核子的能量约大于400兆电子伏时,则核反应过程只能用相对论运动学来处理。高能重离子反应产物比较复杂,来自靶核和入射粒子本身的碎片的质量、电荷分布很广,在反应中还发射大量的介子、核子、轻核和 X射线,同时也发生准弹性散射,深度非弹性散射及裂变等反应。量子力学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常用经典和宏观的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方法来处理这种过程。曾经相继提出过 "刮掉-剥落 (abrasion-ablation)"、"火球" 等模型来描述高能重离子核反应过程,但迄今没有找到一个较成熟的理论模型。
参考书目
P. E. Hcdgson, Nuclear Heavy-ion Reaction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78.
R. Bass, Nuclear Reactions with Heavy Ions, Springer-Verlag, Berlin, 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