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县城往西五公里,有个浦源村,村里有段小溪,蜿蜒五百多米,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鲤鱼溪”原名东洋溪,两岸以石砌成,各留大约两米宽的小路。民居夹溪而建,多为二至三层明清格调的青瓦木房。房前多埠,以便挑水,洗菜,捣衣,颇具江南水乡韵味。
去看鲤鱼溪,要先走过狭长的明清古街。这街古时是闽东通往闽北的要道,所以沿街多商铺。如今,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只剩老人和小孩,守着一片小店,卖些光饼糕点,供游客饲鱼取乐。
鲤鱼溪的鲤鱼们不畏生人,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悠然自得。游客只要拍拍手,鲤鱼就游来了,红的、白色、黑的、墨绿的、红白相间的,各色鲤鱼成群结队,探头,甩尾,倏忽往来,不时还来个“跃龙门”,引得笑声一片。
说到鲤鱼溪的由来,得从郑氏南迁说起。南宋嘉定年间,郑氏一支从河南迁到这里,当时喝的是东洋溪的水,为防外人投毒,就在溪里放养了鲤鱼。为保护“救命恩人”,族长郑晋十公就召集村民订了乡规民约,保护鲤鱼。为了服众,晋十公还设下苦肉计:诱引孙子去偷捕鲤鱼,并且当场抓获。然后,在郑氏祠堂里,当众将孙子打得皮开肉绽,还自罚宴请了全村人三天。就这样,代代相传,先人的佳话成了后人的信仰,东洋溪也就成了鲤鱼溪。
至今,浦源村的村民敬鲤如神。他们在岸边种蒲草,修l形下水道,以便洪水来时鲤鱼藏身。每年雨季,洪水漫上街道,鲤鱼蹦进家门,主人就养着它们,等水退了再放生。山洪暴发,鲤鱼便会乖巧地紧咬岸边蒲草或藏身石洞以求存身,不愿随波逐流离村而去。纵使洪水冲至数里之外,仍会成群结队地逆流而上。
最特别的,莫过于位于鲤鱼溪尾的鱼冢。冢旁有两棵水杉,枝叶相连,村民称为“鸳鸯树”。衰亡和遭遇意外的鲤鱼,举行过葬礼之后,就是被投入鱼冢中安息的。如此世代相传,终于形成了这罕见的具有神话色彩的鲤鱼自然保护区。
到了鲤鱼溪,不能不去看看鲤鱼溪的“开山鼻祖”。位于溪畔的郑氏宗祠,始建于宋代,由郑氏八世祖晋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一八一四年)重修,文革时遭到破坏,一九九六年大规模整修,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宗祠造型独特,前窄后宽,形同古船。祠堂呈长方形,梁木石瓦古朴沉静,房屋结构巧妙,堂内由两处天井调节光线,明暗过渡自然。祠堂四壁供着众多郑氏祖先的牌位,新旧不一,有些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祖牌均为手工雕刻,顶部为镂空龙头木刻,底座图案为龙凤花叶,花纹细致美丽,堪称民间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