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ernational circulative economy
国际循环经济
3) foreign circular economy
外国循环经济
5) International Economic New Environment
国际经济新环境
6) circular economy
循环经济
1.
Discussion on assess index about circular economy of geological survey;
矿产资源领域地勘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
The guarantee of administration system to mineral resource circular economy;
矿产资源循环经济的体制保证
3.
Research on Polygeneration System for circular economy in oilfield and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Ⅰ):System integration and simulation;
油田石化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多联产系统研究(Ⅰ)——系统集成与模拟
补充资料:国际经济法学
法学中以国际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国际经济法是关于国际社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亦即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商品生产、流通、资本移动、信贷、结算、税收等法律关系及国际经济组织的法规和法制的总称。其范围包括国际贸易法、 国际投资法、 国际货币金融法(见国际货币法)、国际税法及国际经济组织法,等等。国际经济法学是研究这些方面的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
学说 随着现代国际经济交往和合作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国际税收等方面,也产生了新的复杂的法律问题,在传统的法学分科体系中,不断出现了新的突破。国际经济法学正是反映这一新的突破,而成为现代法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学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关于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已引起各国法学界的普遍重视。综合各家学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派:
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 这一观点基于传统的法学分科论,从纯理论及概念出发,严守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的界限,认为国际经济法属于国际公法(见国际法)的范畴,其中不包括国内法规范。其代表人物如英国的G.施瓦曾伯格,他曾列举国际公法的特别分支有:国际机构法、国际航空法、国际劳动法及国际经济法。他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特殊部门,是关于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货币和财政,与此有关的其他业务,以及从事上述活动的实体的组织及其法律地位"的规范。条约和国际惯例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他把国际经济法分为两类法规:一类是关于国家间经济活动的规范,如通商条约、易货贸易协定、政府间贷款协定、支付协定、对国家支付不能、其他公契约履行保证义务的协定等。一类是关于国际经济制度的法律。国内法应排除在国际经济法研究领域之外。
日本的金泽良雄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矛盾,从国际经济整体立场出发所形成的国际法秩序,即对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活动,通过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调整,加以一定制约的国际法,即条约的总和。其中既包括国家间的规范,也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国际组织相互间的规范。它不仅包括国际经济统制法,如《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等,还包括更为广泛的国际间经济协调和合作的国际法规范,如《联合国宪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等。所以国际经济法应概括地理解为包括规定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国际经济活动的规范。
日本横川新也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主要通过条约来规定国际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他说,凡是以国际经济合作的均衡发展及国际经济交往的安定为目的所形成的法律体制,就是国际经济法,它是由国际条约和基于条约的其他制度所构成的。至于国际投资法体系,他认为既属于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的国内法问题,同时又是跨及两国间和多国间的国际法问题,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应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以外的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总之,这一派都把国际经济法理解为"经济的国际法"。在中国也有持这种观点的国际法学家。
认为国际经济法不限于"经济的国际法" 基于实证的观点,舍弃传统法学分科论的严格界限,坚持综合的研究方法,广义地理解国际经济活动,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范围内一切跨越国境而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不仅包括国际法规范,而且包括国内法中涉外经济法规范(如外贸法、 外资法、外汇管理法、涉外税法以及国际私法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法学界是这一学说的典型代表。他们着重探讨关于国际企业跨国活动的法律问题,认为只有用"跨国法律问题"这一用语,才能如实地反映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法律问题的实况。因为现代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并不仅仅限于国家政府间的关系,而大量的是自然人、法人,特别是跨国企业超越国境的经济活动。美国的P.C.杰塞普认为,国际法不能对个人授与权利、课以义务,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故国际法不能适应这种情况。而"跨国法"就是规定并适用于超越国境而活动的行为规范。其内容不仅包括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而且包括国内法中的公法和私法,甚至还包括不属于上述标准范畴的其他法律规范。运用跨国法这一概念,对具体案件来说,就无需担心是适用公法,还是适用私法了。
美国M.卡茨和K.布鲁斯特也提出应克服传统法学研究的片面性,强调打破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比较法学之间相互隔绝的界限,侧重研究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综合地把个人、法人、国家及国际组织间一切国际交易与关系的法律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交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含两类法律规范:一为涉外关系法,如国内法(公法和私法)、国际私法、两国条约;一为国际行政法,如多国间条约。
其他如美国的W.G.弗里德曼,A.A.法托罗斯,A.F.洛温菲尔德,奥地利的A.韦德罗斯,德国的G.埃勒,日本的樱井雅夫等都倾向于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一支"独立的法学部门",或一种"独特的法律秩序",不属于国际公法的范畴,其中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
在中国,也有一些学者持这种观点,认为国际经济法,无论从其产生及其发展的必然性,或从其本身的特点来看,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内容不是国际法所能概括的。
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经济法属经济法范畴,同国内经济法一样,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各国垄断资本从控制国内市场,发展到超越国境而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如国际卡特尔、国际托拉斯等),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控制世界市场。在竞相争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投资场所等的激烈斗争中,为达成均势,共同剥削世界各国人民,这些垄断同盟之间相互签订各种协定,求得暂时妥协,利益均沾。虽然这些只是属于民间协定的性质,但实质上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开始对国际经济进行干预和控制。在这里已可看到国际经济法的萌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恐慌及金本位制的崩溃,资本主义本身的自动调剂作用已经无济无事,代之而起的是国家对经济进一步的干预和统制。而由于各国经济政策和立法的对立(如外汇管制、外贸统制、关税壁垒等人为限制),必然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甚至诉诸战争手段。在资本主义世界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已经不能由各个国家单独地获得圆满解决,有必要谋求国际的调整。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出现了各国间的关税协定,通商贸易协定,国际联盟关于改善通商关系、降低关税、放宽及废止进出口限额等一系列国际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战后种种遗留问题,如资本主义世界物资的极度匮乏,战后欧洲经济复兴与美援有关的安全保障问题,特别是战后即将来临的生产过剩以及防止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萧条和恐慌等等。作为从国际范围内解决这种问题的对策,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所产生的法规和法制,包括国际的和国内的,更达到惊人的发展,如《联合国宪章》有关发展国际经济、确保会员国通商自由及公平待遇等规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见国际货币法)以及各种地区性经济组织条约和各国涉外经济关系的立法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始瓦解,形成两种经济体制的对立。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殖民主义体制的崩溃,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成为国际政治上的新生力量,直到发展成为经济上反殖反霸的集体自力更生的对抗力量。这样,"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东西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南南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依存,形成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复杂结构。这一新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国际经济法的内容,而且使国际经济法从本质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行"南南合作",在争取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见国际经济法的斗争中,逐步获得胜利,促使联合国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宣言、决议及地区性协定等,初步奠定了国际经济新的法律秩序的基础。如1962年《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的决议,1974年《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及《行动纲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1975年、1979年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同欧洲共同体两次《洛美协定》,石油输出国组织历次协定、决议、庄严声明,铜输出国政府联合委员会宪章及《安第斯条约》等,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货币、信贷等领域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维护,对跨国公司行动的限制,对旧国际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的抗衡和冲击等,都为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又如发展中国家基于发展战略,在平等互利、自力更生原则的指导下,制定了种种发展对外经济、调整涉外经济关系的国内法,如外汇管理法、外贸法、外资法、涉外税法等,也成为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构成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内容,并体现了现代新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原则。
由于国际贸易、投资、信贷等经济交往不限于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关系,而大量的是各国民间交往、民间同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其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已非传统的国际法或国内法某一单独分科所能解决,这就使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可忽视。这样,一部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包括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庞大的、独立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就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反映出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国际经济法学的特点 从国际经济法本身的内在联系来看,无论其法律行为的主体,它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以及它所包含的法律规范,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法律分科的特点,因而国际经济法学也具有与法学其他分支学科不同的特点。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系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关系中可以享受权利及承担义务的实体,又称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人格者,可以是国家、国际组织、自然人或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际经济活动,它们既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同时又是国际法主体,至于作为国际经济关系主体的法人或个人,则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尽管跨国公司基于投资协议,在东道国享受法律上的优惠特权(如税收减免等),但毕竟不是以主权者的资格参加经济活动,不能认为是国际法的主体,并不当然具有国际法上的人格。所以,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与国际法的主体并不完全一致,它比国际法的主体范围更广。如果把国际经济法的主体限于国家和国际组织,就不能包括非政府间的经济关系。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 包括国家间、国际组织间、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关系,也包括自然人、法人同国家、国际组织间、一国自然人、法人同他国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关系。前者属于国际法上的法律关系,即基于政府间的条约、协定,双方互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后者尽管一方是国家,但仍属于国内法上的法律关系,即基于当事人双方的契约、协议,而互有国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也比国际法广,既包含国际法上的关系,也包含国内法上的关系。而且在一项具体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往往同时具有双重的法律关系。
国际经济法所包含的法律规范 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国际经济活动往往因其主体不同,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不同,形成种种相互联系的复杂结构。因此,国际经济法包括的法律规范,就不仅仅是国际法规范,如条约、协定、国际惯例等,而且包括国内法规范,即涉外经济法。在处理一项具体国际经济问题时,有关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往往需要相互补充,才能共同完成其法律效果。例如美国国内法上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适用,以美国同东道国订有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为其法定前提,即美国企业只有向同美国订有双边投资保证协定的国家投资,才能在国内申请投资保险(见投资保护的国际协定)。因此,对有关国际经济的国际法规范,如不了解与之有关的国内法规范,就难于确切理解其意义;同样,对有关国际经济的国内法规范,如不了解与之有关的国际法规范,也难全面理解其意义;不能片面地孤立地探索国际经济中的法律问题。
综合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公法和私法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是跨国经济活动多样性、复杂性的客观反映。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法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点,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这种情况也不仅见于国际经济法,国际海商法也是综合国际法与对外的国内法两种规范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正如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边缘学科,或称为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一样。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必须是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而且必须是它的反映。国际经济法之所以必须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部门,也正是国际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结构客观现实的反映,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也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综合的方法,探索国际经济中的法律问题,摆脱传统法学分科论和纯概念的羁绊,扩大视野,在广度和深度上开拓新的法学研究领域和新的研究方法。
学说 随着现代国际经济交往和合作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国际税收等方面,也产生了新的复杂的法律问题,在传统的法学分科体系中,不断出现了新的突破。国际经济法学正是反映这一新的突破,而成为现代法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学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关于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已引起各国法学界的普遍重视。综合各家学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派:
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 这一观点基于传统的法学分科论,从纯理论及概念出发,严守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的界限,认为国际经济法属于国际公法(见国际法)的范畴,其中不包括国内法规范。其代表人物如英国的G.施瓦曾伯格,他曾列举国际公法的特别分支有:国际机构法、国际航空法、国际劳动法及国际经济法。他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特殊部门,是关于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货币和财政,与此有关的其他业务,以及从事上述活动的实体的组织及其法律地位"的规范。条约和国际惯例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他把国际经济法分为两类法规:一类是关于国家间经济活动的规范,如通商条约、易货贸易协定、政府间贷款协定、支付协定、对国家支付不能、其他公契约履行保证义务的协定等。一类是关于国际经济制度的法律。国内法应排除在国际经济法研究领域之外。
日本的金泽良雄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矛盾,从国际经济整体立场出发所形成的国际法秩序,即对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活动,通过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调整,加以一定制约的国际法,即条约的总和。其中既包括国家间的规范,也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国际组织相互间的规范。它不仅包括国际经济统制法,如《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等,还包括更为广泛的国际间经济协调和合作的国际法规范,如《联合国宪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等。所以国际经济法应概括地理解为包括规定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国际经济活动的规范。
日本横川新也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主要通过条约来规定国际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他说,凡是以国际经济合作的均衡发展及国际经济交往的安定为目的所形成的法律体制,就是国际经济法,它是由国际条约和基于条约的其他制度所构成的。至于国际投资法体系,他认为既属于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的国内法问题,同时又是跨及两国间和多国间的国际法问题,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应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以外的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总之,这一派都把国际经济法理解为"经济的国际法"。在中国也有持这种观点的国际法学家。
认为国际经济法不限于"经济的国际法" 基于实证的观点,舍弃传统法学分科论的严格界限,坚持综合的研究方法,广义地理解国际经济活动,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范围内一切跨越国境而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不仅包括国际法规范,而且包括国内法中涉外经济法规范(如外贸法、 外资法、外汇管理法、涉外税法以及国际私法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法学界是这一学说的典型代表。他们着重探讨关于国际企业跨国活动的法律问题,认为只有用"跨国法律问题"这一用语,才能如实地反映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法律问题的实况。因为现代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并不仅仅限于国家政府间的关系,而大量的是自然人、法人,特别是跨国企业超越国境的经济活动。美国的P.C.杰塞普认为,国际法不能对个人授与权利、课以义务,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故国际法不能适应这种情况。而"跨国法"就是规定并适用于超越国境而活动的行为规范。其内容不仅包括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而且包括国内法中的公法和私法,甚至还包括不属于上述标准范畴的其他法律规范。运用跨国法这一概念,对具体案件来说,就无需担心是适用公法,还是适用私法了。
美国M.卡茨和K.布鲁斯特也提出应克服传统法学研究的片面性,强调打破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比较法学之间相互隔绝的界限,侧重研究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综合地把个人、法人、国家及国际组织间一切国际交易与关系的法律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交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含两类法律规范:一为涉外关系法,如国内法(公法和私法)、国际私法、两国条约;一为国际行政法,如多国间条约。
其他如美国的W.G.弗里德曼,A.A.法托罗斯,A.F.洛温菲尔德,奥地利的A.韦德罗斯,德国的G.埃勒,日本的樱井雅夫等都倾向于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一支"独立的法学部门",或一种"独特的法律秩序",不属于国际公法的范畴,其中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
在中国,也有一些学者持这种观点,认为国际经济法,无论从其产生及其发展的必然性,或从其本身的特点来看,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内容不是国际法所能概括的。
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经济法属经济法范畴,同国内经济法一样,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各国垄断资本从控制国内市场,发展到超越国境而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如国际卡特尔、国际托拉斯等),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控制世界市场。在竞相争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投资场所等的激烈斗争中,为达成均势,共同剥削世界各国人民,这些垄断同盟之间相互签订各种协定,求得暂时妥协,利益均沾。虽然这些只是属于民间协定的性质,但实质上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开始对国际经济进行干预和控制。在这里已可看到国际经济法的萌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恐慌及金本位制的崩溃,资本主义本身的自动调剂作用已经无济无事,代之而起的是国家对经济进一步的干预和统制。而由于各国经济政策和立法的对立(如外汇管制、外贸统制、关税壁垒等人为限制),必然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甚至诉诸战争手段。在资本主义世界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已经不能由各个国家单独地获得圆满解决,有必要谋求国际的调整。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出现了各国间的关税协定,通商贸易协定,国际联盟关于改善通商关系、降低关税、放宽及废止进出口限额等一系列国际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战后种种遗留问题,如资本主义世界物资的极度匮乏,战后欧洲经济复兴与美援有关的安全保障问题,特别是战后即将来临的生产过剩以及防止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萧条和恐慌等等。作为从国际范围内解决这种问题的对策,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所产生的法规和法制,包括国际的和国内的,更达到惊人的发展,如《联合国宪章》有关发展国际经济、确保会员国通商自由及公平待遇等规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见国际货币法)以及各种地区性经济组织条约和各国涉外经济关系的立法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始瓦解,形成两种经济体制的对立。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殖民主义体制的崩溃,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成为国际政治上的新生力量,直到发展成为经济上反殖反霸的集体自力更生的对抗力量。这样,"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东西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南南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依存,形成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复杂结构。这一新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国际经济法的内容,而且使国际经济法从本质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行"南南合作",在争取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见国际经济法的斗争中,逐步获得胜利,促使联合国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宣言、决议及地区性协定等,初步奠定了国际经济新的法律秩序的基础。如1962年《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的决议,1974年《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及《行动纲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1975年、1979年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同欧洲共同体两次《洛美协定》,石油输出国组织历次协定、决议、庄严声明,铜输出国政府联合委员会宪章及《安第斯条约》等,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货币、信贷等领域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维护,对跨国公司行动的限制,对旧国际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的抗衡和冲击等,都为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又如发展中国家基于发展战略,在平等互利、自力更生原则的指导下,制定了种种发展对外经济、调整涉外经济关系的国内法,如外汇管理法、外贸法、外资法、涉外税法等,也成为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构成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内容,并体现了现代新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原则。
由于国际贸易、投资、信贷等经济交往不限于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关系,而大量的是各国民间交往、民间同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其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已非传统的国际法或国内法某一单独分科所能解决,这就使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可忽视。这样,一部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包括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庞大的、独立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就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反映出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国际经济法学的特点 从国际经济法本身的内在联系来看,无论其法律行为的主体,它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以及它所包含的法律规范,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法律分科的特点,因而国际经济法学也具有与法学其他分支学科不同的特点。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系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关系中可以享受权利及承担义务的实体,又称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人格者,可以是国家、国际组织、自然人或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际经济活动,它们既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同时又是国际法主体,至于作为国际经济关系主体的法人或个人,则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尽管跨国公司基于投资协议,在东道国享受法律上的优惠特权(如税收减免等),但毕竟不是以主权者的资格参加经济活动,不能认为是国际法的主体,并不当然具有国际法上的人格。所以,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与国际法的主体并不完全一致,它比国际法的主体范围更广。如果把国际经济法的主体限于国家和国际组织,就不能包括非政府间的经济关系。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 包括国家间、国际组织间、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关系,也包括自然人、法人同国家、国际组织间、一国自然人、法人同他国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关系。前者属于国际法上的法律关系,即基于政府间的条约、协定,双方互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后者尽管一方是国家,但仍属于国内法上的法律关系,即基于当事人双方的契约、协议,而互有国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也比国际法广,既包含国际法上的关系,也包含国内法上的关系。而且在一项具体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往往同时具有双重的法律关系。
国际经济法所包含的法律规范 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国际经济活动往往因其主体不同,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不同,形成种种相互联系的复杂结构。因此,国际经济法包括的法律规范,就不仅仅是国际法规范,如条约、协定、国际惯例等,而且包括国内法规范,即涉外经济法。在处理一项具体国际经济问题时,有关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往往需要相互补充,才能共同完成其法律效果。例如美国国内法上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适用,以美国同东道国订有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为其法定前提,即美国企业只有向同美国订有双边投资保证协定的国家投资,才能在国内申请投资保险(见投资保护的国际协定)。因此,对有关国际经济的国际法规范,如不了解与之有关的国内法规范,就难于确切理解其意义;同样,对有关国际经济的国内法规范,如不了解与之有关的国际法规范,也难全面理解其意义;不能片面地孤立地探索国际经济中的法律问题。
综合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公法和私法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是跨国经济活动多样性、复杂性的客观反映。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法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点,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这种情况也不仅见于国际经济法,国际海商法也是综合国际法与对外的国内法两种规范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正如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边缘学科,或称为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一样。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必须是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而且必须是它的反映。国际经济法之所以必须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部门,也正是国际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结构客观现实的反映,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也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综合的方法,探索国际经济中的法律问题,摆脱传统法学分科论和纯概念的羁绊,扩大视野,在广度和深度上开拓新的法学研究领域和新的研究方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