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lass transition and devitrification
玻璃化与反玻璃化
2) devitrification
[di:,vitrifai'keiʃən]
反玻璃化
1.
The high temperature of drying GFCMP results in the devitrification of final product with the (recrystallization) of fluor apatite and quartz, and greatly lowered dissipation in water, based on Xray diffraction (XRD)analysis.
通过圆盘式破碎机湿料破碎及喷流传热恒温干燥这 2项关键技术创新 ,对原 2万 t/ a粒状钙镁磷肥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使之达产 ,并使产品完全避免了反玻璃化 ,达到国际市场的品质要求。
2.
In order to examine possible relations between freezing properties and the number of hydroxyl groups in solute molecules,a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pyrisdiamond DSC)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thermal behaviors of polyalcohols aqueous,such as hydration properties,glass transition and devitrification.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乙二醇、丙三醇、1,2丙二醇、1,3丁二醇和2,3丁二醇水溶液的水合性质、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反玻璃化转变温度,得出了这些性质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3) devitrified glass
脱玻化玻璃
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ass imitation is a kind of opacified devitrified glass,mainly composed of SiO2 and Al2O3,subordinate alkali metal oxide of K,Na,Ca,Mg and other precipitate of calcium fluoride and calcium phosphate.
结果表明,该样品为乳浊的脱玻化玻璃,其主要成分为SiO2,其次为Al2O3,还含有K,Na,Ca,Mg碱金属氧化物以及乳浊剂的析出物氟化钙和磷酸钙。
4) glass toughening
玻璃钢化
6) Tempered Glass
钢化玻璃
1.
It has been discovered and demonstrated, vi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xamination on 6 samples of broken glasses, that one important cause for the spontaneous breakage in tempered glass occurs as a result of the single-phase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articles, rather than simply the nickel sulfide (NiS) particles that are commonly recognized to be the main cause for the spontaneous breakage.
通过对 6 块玻璃自爆残片的电镜观察和成分分析,发现并证明了引起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传统认识中的硫化镍(NiS)微粒,很多情况是由单质硅微粒引起的。
2.
The causes of bend and distortion of tempered glass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solutions were also suggested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分析了钢化玻璃变形弯曲的原因,提出了各种情况下解决钢化变形的方法。
3.
Beijing Botanical Garden Exhibition Greenhouse uses point type glass curtain wall with imported tempered glass from French.
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采用点式玻璃幕墙 ,其钢化玻璃均从法国进口 ,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能否采用现有的中国幕墙规范数值是个问题。
补充资料:先秦玻璃器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战国早期的玻璃器数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饰为主。战国中晚期玻璃器的数量及品种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装饰品外,增添了璧、剑饰、印章等典型中国式样的玻璃器,这个时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随葬。
西周玻璃器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陕西宝鸡茹家庄伯夫妇墓,以及洛阳中州路、庞家沟,陕西沣西、张家坡等地西周墓出土了一些人造珠管,外表呈白色、浅绿、浅粉色,不透明,质地疏松,有人称这些人造珠管为西周玻璃,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玻璃。但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珠管的内部主要是晶体状二氧化硅,而不是玻璃态。因此有人主张称这种珠子为"人造多晶石英珠",有人主张用这种材料的外文译音"费昂斯",还有人认为这种珠子与中国玻璃的发明可能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为"原始玻璃"。
春秋末、战国初玻璃器 这个时期的玻璃器集中出土于贵族大墓。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出土有3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球状,直径约 1厘米,中间穿孔,在绿色玻璃基体上嵌入蓝、白两种色调的玻璃乳纹。经检测,含氧化钠10.94%,氧化钙 9.42%,为典型的钠钙玻璃。此外,河南辉县征集的吴王夫差剑,剑格上嵌有 3块透明程度较高的玻璃块;湖北江陵望山 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格上也嵌有蓝色玻璃。两把剑都经过 X荧光无损分析,玻璃中都不含有铅钡。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有73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球状,直径约 1厘米,蓝色玻璃基体上嵌有白、棕等色玻璃花纹。
对这个时期玻璃器的来源目前还有不同看法。有人根据固始侯古堆 1号墓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与同时期埃及、西亚大量生产的玻璃珠在器形、纹饰及成分上很相似,推断所发现的春秋末、战国初的这几件玻璃制品很可能是从西方输入的。也有人根据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及墓中其他精湛的工艺品,推断这几件玻璃器是中国当时的高级艺人的作品。
战国中晚期玻璃器 数量及品种增加。除珠、管外,增添了璧、剑饰、印章等品种。玻璃珠多呈球状,少数作橄榄形或棱柱形,中穿小孔。体积一般略大于战国早期的珠子,球径约1~2厘米。玻璃管多圆柱体,个别呈棱柱体,一般长2~4厘米。珠管周身饰以稍外凸的蜻蜓眼式的圆形物,其上往往有蓝白相间的圆圈纹,有的还有小白点或蓝点相连组成的菱形纹饰。玻璃璧从战国中期出现,延续到汉代。璧的形状与玉璧基本相同,都是圆形扁平体,中有一圆孔。璧的外径约 7.9~14.1厘米。有浅绿、乳白、米黄、深绿等颜色。玻璃璧的纹饰较简单,多为谷纹和云纹(见图)。玻璃剑饰分剑管、剑珥和剑珌。剑首为圆饼状,中间稍凹,背面中心有一小柱状物,可与剑柄相接,直径约为 4.5厘米,印有谷纹、柿蒂纹和蟠螭纹,多为浅绿色、米黄色和乳白色。剑珥均为长条形,两端微卷,下有一长方形穿孔,一般长6~8厘米,宽1.5~2厘米。玻璃印共出土3件。四川犍为出土2件,为乳黄色圆面印,背有管状纽或鹰嘴形纽,印面为四叶纹或花蒂纹。湖南长沙左家塘出土1件绿色方印,印面边长0.95厘米,高0.8厘米。印面有篆体"中身"2字。
战国中、晚期的玻璃珠、璧的成分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属于铅钡玻璃。氧化铅含量高达26.51~48.50%,氧化钡含量一般在5.92~19.2%。这种成分的玻璃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19世纪之前,无论是欧洲、北非,还是西亚的玻璃都不含有钡,因此含有氧化钡是战国至秦汉中国玻璃的显著特征。由于战国中、晚期的玻璃璧、剑饰和印章都是典型的中国式样,玻璃珠、璧的成分与西亚产品有着明显差异,所以学术界对战国中、晚期的大量玻璃器都是中国的制品没有异议。
西周玻璃器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陕西宝鸡茹家庄伯夫妇墓,以及洛阳中州路、庞家沟,陕西沣西、张家坡等地西周墓出土了一些人造珠管,外表呈白色、浅绿、浅粉色,不透明,质地疏松,有人称这些人造珠管为西周玻璃,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玻璃。但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珠管的内部主要是晶体状二氧化硅,而不是玻璃态。因此有人主张称这种珠子为"人造多晶石英珠",有人主张用这种材料的外文译音"费昂斯",还有人认为这种珠子与中国玻璃的发明可能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为"原始玻璃"。
春秋末、战国初玻璃器 这个时期的玻璃器集中出土于贵族大墓。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出土有3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球状,直径约 1厘米,中间穿孔,在绿色玻璃基体上嵌入蓝、白两种色调的玻璃乳纹。经检测,含氧化钠10.94%,氧化钙 9.42%,为典型的钠钙玻璃。此外,河南辉县征集的吴王夫差剑,剑格上嵌有 3块透明程度较高的玻璃块;湖北江陵望山 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格上也嵌有蓝色玻璃。两把剑都经过 X荧光无损分析,玻璃中都不含有铅钡。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有73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球状,直径约 1厘米,蓝色玻璃基体上嵌有白、棕等色玻璃花纹。
对这个时期玻璃器的来源目前还有不同看法。有人根据固始侯古堆 1号墓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与同时期埃及、西亚大量生产的玻璃珠在器形、纹饰及成分上很相似,推断所发现的春秋末、战国初的这几件玻璃制品很可能是从西方输入的。也有人根据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及墓中其他精湛的工艺品,推断这几件玻璃器是中国当时的高级艺人的作品。
战国中晚期玻璃器 数量及品种增加。除珠、管外,增添了璧、剑饰、印章等品种。玻璃珠多呈球状,少数作橄榄形或棱柱形,中穿小孔。体积一般略大于战国早期的珠子,球径约1~2厘米。玻璃管多圆柱体,个别呈棱柱体,一般长2~4厘米。珠管周身饰以稍外凸的蜻蜓眼式的圆形物,其上往往有蓝白相间的圆圈纹,有的还有小白点或蓝点相连组成的菱形纹饰。玻璃璧从战国中期出现,延续到汉代。璧的形状与玉璧基本相同,都是圆形扁平体,中有一圆孔。璧的外径约 7.9~14.1厘米。有浅绿、乳白、米黄、深绿等颜色。玻璃璧的纹饰较简单,多为谷纹和云纹(见图)。玻璃剑饰分剑管、剑珥和剑珌。剑首为圆饼状,中间稍凹,背面中心有一小柱状物,可与剑柄相接,直径约为 4.5厘米,印有谷纹、柿蒂纹和蟠螭纹,多为浅绿色、米黄色和乳白色。剑珥均为长条形,两端微卷,下有一长方形穿孔,一般长6~8厘米,宽1.5~2厘米。玻璃印共出土3件。四川犍为出土2件,为乳黄色圆面印,背有管状纽或鹰嘴形纽,印面为四叶纹或花蒂纹。湖南长沙左家塘出土1件绿色方印,印面边长0.95厘米,高0.8厘米。印面有篆体"中身"2字。
战国中、晚期的玻璃珠、璧的成分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属于铅钡玻璃。氧化铅含量高达26.51~48.50%,氧化钡含量一般在5.92~19.2%。这种成分的玻璃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19世纪之前,无论是欧洲、北非,还是西亚的玻璃都不含有钡,因此含有氧化钡是战国至秦汉中国玻璃的显著特征。由于战国中、晚期的玻璃璧、剑饰和印章都是典型的中国式样,玻璃珠、璧的成分与西亚产品有着明显差异,所以学术界对战国中、晚期的大量玻璃器都是中国的制品没有异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