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四渎"之一的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然后东流入海。
由于淮河流域位居中国东部的中间地带,紧靠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因而自古受到先民的特别重视,所以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绵延于巍巍桐柏山脉中段的豫鄂两省交界地带,距桐柏县城三公里。这里山岭重叠,溪谷幽深,飞瀑流泉,林木葱茏,植被繁茂。由于暖温带在此向亚热带过渡,南北动、植物交汇,四季山花烂漫。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幽美,而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为盘古、淮源、佛道、苏区多种文化遗迹汇集地。水帘洞被道家称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庙寺错综,佛道兼呈,现有僧众数百人。相传"大禹导淮自桐柏",淮河为"华夏风水河",秦始皇即在淮河源头修筑了"淮渎庙"。夏商以来,历代帝王每年俱派大臣来此祭祀淮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诗人李白、杜甫、苏轼、元好问、何景明等均曾来此游览,为旖旎风光所感,留下不少千古绝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于明嘉靖年间在邻县新野任县令,传说他的《西游记》中的"水帘洞"、"花果山"等,俱以桐柏县的"水帘洞"、"桃花洞"等为原型。新中国成立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也在这里战斗过。《桐柏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电影《小花》也取景于此。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现已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理想场所,已经成为北控中原、南揽楚湘、东迎汉东、西接宛洛的旅游热线。
桐柏山淮源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省政府批准)和全省十佳景区,位于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脉中段,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和江淮分水岭所在地,面积108平方公里,距桐柏县城3公里,是集旅游观光、科研考察、度假避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奇峰竞秀,层峦垒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景象万千,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专家评价为"比华山之高险,与黄山竞秀"。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遍布,文化内涵积淀深厚,以全国独特的淮源文化为主体,兼有佛道文化、盘古文化、《西游记》文化、苏区文化。内分淮源、太白顶、桃花洞、水帘洞四大各具有特色的景区,各类景点一百余处,桐柏古八景"大复横云、禹舟铁环、清淮侵月、玉井龙渊、桃洞铺霞、汉寺虬柏、金亭翠阙、水帘挂雪"均在区内。淮源胜景曾引许多名人墨客来此游山揽胜:战国鬼谷子王禅、汉初张良曾在此隐居修真,李白来此访其好友元丹丘时留下"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的千古绝句;宋代诗人白玉蟾也写下"万顷白云蒸绿壁,一声黄鹤唳青霄"的佳句;明代"弘正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则热切表达"他年淮源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的愿望。
景区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物种繁多,南北交汇,既有南疆景韵,又具北国风光。有许多如金钱豹、金雕、穿山甲、大鲵,香果树、银杏、青檀等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名木古树众多,并有千亩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具有完好的过渡带生态系统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称为中原地区独特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森林公园。
淮河是我国古四渎之一,秦始皇26年此地始建淮祠。又称淮渎庙。之后历代帝王为祈福消灾,对淮河之福一再封赠,淮渎之神位比王公,祭祀的庙宇也历次修复,按王公规格愈发宏伟壮观,成为祭祀淮神的场所,历代皇帝多次亲临或遗重臣使者祭淮于此。诸多帝王曾为淮渎庙亲书御碑。康熙御书"灵渎安澜"致祭,雍正亲书"惠济可漕"赐庙,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文,刻石碑立于庙内。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传说。《禹贡》载:"(禹)导淮自桐柏",相传大禹治淮,将淮河水妖无支祁锁在淮井里,"禹王锁蛟"的故事,首见于《太平广记》:"禹理水,三至桐柏……"成为桐柏八景之一"玉井龙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