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氮素输移
1)  nitrogen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氮素输移
2)  nitrogen export
氮素输出
1.
Influence of land use on nitrogen exports in Xitiaoxi typical sub-watersheds.;
西苕溪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对氮素输出的影响
2.
of 2004 within these sub-watersheds,to analyses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on nitrogen export.
在2004年分3次(7月、9月、12月)监测了各个小流域出口的总氮浓度,用以表征流域氮素输出强度。
3)  Nitrogen translotation
氮素传输
4)  N input
氮素输入
1.
Results show that the N input was mainly through chemical fertilizer,organic manure,rainfall,irrigation,biological fixation and seeds in the system,contributing 545 kg hm-2 yr-1,68 kg hm-2 yr-1,21 kg hm-2 yr-1,15 kg hm-2 yr-1,and 5 kg hm-2 yr-1,respectively,totaling N input was 669 kg hm-2 yr-1,while the N output with harvested crops was only 311 kg hm-2 yr-1.
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评估其优化潜力。
5)  nitrogen transport
氮素运移
1.
With the increasing scarcity of fresh water resources,reclaimed water irriga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attention-getting research area,in which the simulation of soil nitrogen transport was one key problem.
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再生水灌溉已成为人们日益瞩目的研究方向,而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氮素运移规律与模拟成为这个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
6)  nitrogen translocation
氮素转移
1.
3 and Shang 188, were used as indicating crop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 fertilization on nitrogen translocation at grain filling period.
在年均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进行田间试验,以NR 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N 90 kg/hm2)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氮素转移的差异。
2.
In RS treatment,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before anthesis was 13%,15% and 29% higher than in W,PF and B,respectively;nitrogen translocation before anthesis was 19%,18% and 24% higher than in W,PF and B,respectively.
田间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旱作水稻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干物质转移、氮素转移以及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变化,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
补充资料:泥沙输移比


泥沙输移比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嗜红是潺岁淤,,匕乙护寸月lJ门兰7卜肠(sediment delivery ratio)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沟道或河流某一观测断面的总输沙量与该断面以上的流域总侵蚀量之比。输移比反映了从侵蚀源地到某一观测断面沿程的泥沙输移及沉积的变化量。在上游面蚀、沟蚀、河道侵蚀及其他侵蚀可以估算的情况下,如能预先知道输移比值,就能预报下游的产沙量,从而为中小流域开发治理规划的制订,防治土壤侵蚀措施的选择,以及沟道工程的建设等提供科学数据。 输移比概念是1950年布朗(Brown)为估计美国入河入海的泥沙流量时提出来的。其后有关学者相继研究,各自取得一些区域性的经验成果,但目前尚无普遍适用的关系式。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泥沙输移过程及其与流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再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相关变量的确定评价。 影响输移比的因素包括地貌及环境因子,如流域大小、形态及沟道特征,侵蚀物质的粒径与上壤质地结构,植被与地表粗糙度,土地利用状况等。 计算输移比的核心是估算流域总侵蚀量。从本方法是:当面蚀为主时,可应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但当坡面及沟道侵蚀模数相差显著,且以沟蚀为主时,则流域总侵蚀量等于坡面侵蚀,沟壑侵蚀和河道侵蚀之和,后者又必须包含重力侵蚀。 中国有关学者分析研究了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资料后初步认为:不论流域大小,从长时期看,输移比接近于1 .0。此外,还分析r陕北大理河流域各级不同大小流域的输移比,得出下式: 刀刀=1 .29+1.37InRe一0.O25LAA式中DR为输移比;Rc为沟壑密度(公里/公里“);A为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长江流域的输移比平均为0 .25。 各国学者求得的输移比一般在1/2一1/3,甚至更小。它随流域面积的一l/8一一1/5次幂而变化。美国全国范围内105个农业生产区的研究证明,输移比为总侵蚀量的0.1一37.8%。其东南部山麓地区采用下式: 1092)R=4.5一0.23logl0A一。.:1,。:食一:.:,,109二 八式中D、为输移比;、为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贪为无因次流域长高比;B为加权平均叉比。 泥沙输移比实际上是一个黑箱子概念。当流域作为一个时空分布系统时,它的局限性就十分突出。因为它对系统中的种种过程,既难以评价不同控制因素的精确影响,也不能预报由于流域形态改变而产生的变化,即它无法解决人类活动影响问题。泥沙输移比应被流域产沙模型所代替,模型要能从机理上阐明泥沙运动从源地通过流域系统到达观测断面的各种过程,并能考虑到它在系统中的时空变化与分布。当前主要趋势是研究:输送能力的精确评价及数学表述方式;表面粗糙特征、沉积环境及沉积机遇问题;粘性泥沙的反应;土壤团聚体的行为及影响范围及其与原状土壤颗粒影响的差异;降雨能量输出与浅层地表水流对输送泥沙的影响;悬沙颗粒运行距离的机率分布;间歇运动与滞留时间。总之,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使结合流域地貌景观的泥沙运动能进一步阐明泥沙输移比。 (华绍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