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庆街来源于“挖地佬壳”
还是汉味作祟,武汉的大热天,特别是晚饭后,硬逼着人们在家里呆不住。三三两两地,男人们打着赤膊,在外干什么呢?坐在竹床边吃毛豆喝啤酒最爽快。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一些勤快的嫂子、夫妇、父子从家里抬出竹床放在屋前临街的路上,竹床上放着凉面、米粉、米饭、鸡蛋、凉菜、自己卤好的牛肉、牛肚、牛筋、肥肠、鸡鸭等,旁边生一个小煤炉,炒点家常菜,支一、两个小桌小凳,人们就地坐,吃着喝着,“挖地佬壳”的每天都有钞票进账,那时,“下岗”一词还很少听见,那些有工作的嫂子们靠这种方式赚钱贴补家用。再后来,一拨人又来了,他们干脆租下门面,十几个、二十几个平方都能开店,几张桌面摆到街上,小家小菜的,号称“靠杯酒”,很符合武汉市民的口味。到九十年代初期,生意再次做大,门面大了,生意的规模大起来。1993年左右为吉庆街的最高峰时期,形成了以吉庆街为中心,包括邻近的交易街、瑞祥路、大智路在内的大排档市场。
大排档不大排档的,反正吉庆街的名声大起来。
取缔又取缔,从无序到初具规模
“取缔的结果还是与往常一样,吉庆街大排档就像春天的树木,秋天睡了一觉,春天又生机勃发了,并且树干还粗大了一轮。”—池莉《生活秀》
由于历史原因,对吉庆街的规范管理长期没有落实,无证(照)经营,偷漏税严重、环境饮食卫生状况较差、治安问题严重、油烟噪音严重扰民、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往往是被取缔了不仅,又冒出来,再取缔,再冒出来。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从2001年10月开始,大智街、区房地公司着手对吉庆街大排档市场进行“启蒙”管理。由大智街办事处牵头,成立了由街经营、城管、公安、工商、税务、卫生、交通、文化、环卫等职能部门参与的吉庆街夜市场管理小组,对市场的摊棚进行了基本统一要求,摆放进行统一规范。如今,“中华民俗美食文化街”的指示大牌已由政府树了起来。吉庆街与大智路交叉处,大排档的阵势已经拉开,一直延续到一百多米处,这段路是全国惟一的可以占道经营的场所。
白天它是一条安静的小街
“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就跟死的一样。”—池莉《生活秀》
吉庆街大排档夜市场位于武汉市著名的中华老字号饮食店“老通城”背后。
吉庆街在白天就是汉口一条普通安静的小街,它与近在咫尺的喧嚣的中山大道相比,显得冷清沉寂,形成强烈的反差。清晨,在早起人们上班的脚步声中,吉庆街大排档已经沉睡。
从吉庆街口数过来:路口的“芳芳”生意最好,占道面积最大,紧临的是“明明”、“比特”、“顺记”、“燕子”、“园园”、“夜来香”、“小妹”、“玲玲”、“春春”、“白毛”、“波波”等。
从大智路走过吉庆街大排档,便有一个丫字路口,往右一拐,又是一条难以叫出名字的路(瑞祥路),除光明电影院外,这儿的大屋小屋、高矮楼栋或多或少地呈现着历史的风尘感。沿街的门面大都是广东人开的鱼馆,几乎24小时营业,吸引来的多半是老顾客,曾一度风靡武汉的香辣蟹诞生此地,但仍然没让这块地方扬名,虽与吉庆街毗邻相居,但似乎不相干。
吉庆街的生意经
吉庆街的饭馆一家挨一家,但是规模都不大,一般只有十几张桌子,并且都把桌子摆到街面上,只是在街中央留一条过道。为了抢生意,那些饭馆老板们就站在过道上招揽生意,而且他们招揽生意的热情程度是很有点让人吃不消的,只要有客人来,他们几乎是把客人抱着生拉硬拽,有的拉胳臂,有的扯衣服,同时往不同的方向拽。如果偶有从这里经过的路人,就不知道要被生拉硬拽多少次了。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给每一位来过吉庆街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