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甘龙拉倾伏背斜
1)  Ganlongla plunging anticline
甘龙拉倾伏背斜
2)  plunging anticline
倾伏背斜
3)  doubly plunging anticline
双倾伏背斜
4)  inclined anticline
倾斜背斜
5)  recumbent anticcline
伏卧背斜
6)  recumbent anticline
伏背斜
补充资料:伏龙肝
【通用名称】
伏龙肝
【其他名称】
伏龙肝 (《雷公炮炙论》)
【异名】
灶中黄土(《金匮要略》),釜下土(《肘后方》),釜月下土(《补缺肘后方》),灶心土(《纲目》)。
【来源】
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
【采集】
在拆修柴火仕(或烧柴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得。
【药材】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红褐色,表面有刀削痕。质较硬,但易砸碎,并有粉末脱落,断面细软,色稍深,常有蜂窝状小孔。具烟熏气,味淡.以块大,色红褐,质细软者为佳。部分溶于水,加酸部分溶解,且有气泡发生,其酸溶液加5%亚铁氰化钾试液呈蓝绿色,且有蓝色沉淀生成。
【化学成分】
主要由硅酸、氧化铝及氧化铁所组成;此外,尚含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镁、氧化钙等。
【药理作用】
鸽灌服伏龙肝煎剂2克/公斤,每天两次,共4次后,对于静脉注射洋地黄酊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主要为呕吐次数减少,呕吐的潜伏期并无明显改变。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无效。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药性论》:"味咸,无毒。"
【归经】
入脾、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肝、脾。" ②《本草便读》:"入脾、胃。"
【功用主治】
温中燥湿,止呕止血。治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 ①《别录》:"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 ②《日华子本草》:"治鼻洪,肠风,带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 ③《本草蒙筌》:"辟除时疫,安眙。捣细,调水服之。" ④《纲目》:"治心痛狂癫。妊娠护胎,诸疮。" ⑤《本草备要》:"调中止血,去湿消肿。" ⑥《陆川本草》:"治小儿慢惊。"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布包),1~2两;或入散剂;或煎汤代水煎药。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
阴虚失血及热证呕吐反胃忌服。 ①《本草经疏》;"阴虚吐血者不宜用。痈肿毒盛难消者,不得独用。" ②《本草从新》:"无湿勿用。"
【选方】
①治反胃:灶中土,用十余年者,为细末,米饮调下三、二钱许。(《百一选方》) ②治心痛冷热:伏龙肝末,煮水服方寸匕。若冷,以酒和服,瘥。(《救急方》) ③治吐血、泻血,心腹痛:多年垩壁土、地炉中土、伏龙肝。上等分,每服一块如拳大,水二碗,煎一碗,澄清服,白粥补之。(《普济方》伏龙散) ④治吐血、鼻血不止:伏龙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升,淘取汁和蜜顿服。(《广利方》) ⑤治下血先便后血:甘草、干地黄、白肃、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金匮要略》黄土汤) ⑥治妇人血露:炒伏龙肝半两,蚕沙一两,阿胶一两。同为末,温酒调,空肚服二、三钱,以知为度。(《本草衍义》) ⑦治产后血气攻心痛,恶物不下:灶中心土研末,酒服二钱,泻出恶物效。(《救急方》) ⑧治小儿丹毒:多年灶下黄土末,和屋漏水傅之,新汲水亦可,鸡子白或油亦可,干即易。(《肘后方》) ⑨治小儿重舌:灶月下黄土末,苦酒和涂舌上。(《千金方》) ⑩治小儿脐疮,久不瘥:伏龙肝,细研末敷之。(《圣惠方》) ⑾治臁疮久烂:灶内黄土(年久者研细末)、黄柏、黄丹、赤石脂、轻粉末等分。清油调,入油绢中贴之,勿动,纵痒,忍之良。(《济急仙方》) ⑿治聤耳:伏龙肝细研半两,以猪膏和拈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日再易,夜一易。(《圣济总录》) ⒀治痈肿:伏龙肝以大酢和作泥,涂布上贴之,干则易之。(《千金翼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