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发明原理
1)  Inventive principle
发明原理
1.
Research on inventive principles classification of electrical design:Principles No.21 to No.40;
电气设计中的发明原理分类研究——发明原理之No.21至No.40
2.
Research on inventive principles classification of electrical design:Principles No.1 to No.20;
电气设计中的发明原理分类研究——发明原理之No.1至No.20
3.
The 39 features to describe the technical contradiction,40 inventive principles and contradiction-solving matrix are discussed.
介绍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世界范围的实用性研究进展,技术冲突的概念、分类、冲突解类型,技术冲突的39个标准参数,40条发明原理、技术冲突解决矩阵及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描述,最后以工程实例说明其应用。
2)  Contrivance theory
发明原理法
3)  the principle of the theory of invention and creation
发明创造原理
4)  Principle of Invention & Creation
发明创造性原理
5)  TRIZ
发明问题解决原理
6)  Unknown primary site
不明原发灶
补充资料: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性能及功能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通过提高和改善透镜的性能,使放大率达到1000─1500倍左右,但一直末超过2000倍。这是由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受光的波长的限制。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线来看物体,为了看到物体,物体的尺寸就必须大于光的波长,否则光就会“绕”过去。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不超过200毫米,有人采用波长比可见光更短的紫外线,放大能力也不过再提高一倍左右。 


    要想看到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还差3─4个量级。为了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结构,必须另辟蹊径,创造出功能更强的显微镜。 


    有人设想用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X射线的透镜。 


    20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流也具有波动性,其波长与能量有确定关系,能量越大波长越短,比如电子学1000伏特的电场加速后其波长是0.388埃,用10万伏电场加速后波长只有0.0387埃,于是科学家们就想到是否可以用电子束来代替光波?这是电子显微镜即将诞生的一个先兆。 


    用电子束来制造显微镜,关键是找到能使电子束聚焦的透镜,光学透镜是无法会聚电子束的。 


    1926年,德国科学家蒲许提出了关于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理论。他指出:“具有轴对称性的磁场对电子束来说起着透镜的作用。”这样,蒲许就从理论上解决了电子显微镜的透镜问题,因为对电子束来说,磁场显示出透镜的作用,所以称为“磁透镜”。 


    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的年轻研究员卢斯卡,1932年制作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它是一台经过改进的阴极射线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铜网的放大像──第一次由电子束形成的图像,加速电压为7万,最初放大率仅为12倍。尽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却证实了使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可形成与光学像相同的电子像。 


    经过不断地改进,1933年卢斯卡制成了二级放大的电子显微镜,获得了金属箔和纤维的1万倍的放大像。 


    1937年应西门子公司的邀请,卢斯理建立了超显微镜学实验室。1939年西门子公司制造出分辨本领达到30埃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用电子显微镜,并投入批量生产。 


    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类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好几百倍,不仅看到了病毒,而且看见了一些大分子,即使经过特殊制备的某些类型材料样品里的原子,也能够被看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